第2612章 麟趾呈祥(167)[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赵家麟将周大儒的书信贴身收好,指尖摩挲着信纸边缘,耳边还能听到学堂里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他身上,暖洋洋的,却让他想起初到西南时的阴雨连绵——那时的黔州城,街道冷清,百姓惶惶不安,而如今,不仅汉族与苗族百姓和睦相处,连空气里都飘着安居乐业的气息。
nbsp“大人,可要即刻回府收拾行装?”随从见他望着学堂方向出神,轻声问道。
nbsp赵家麟摇头,目光转向不远处的田埂。几个苗族老农正牵着牛耕地,牛背上坐着个汉族孩童,手里拿着刚编好的草蚂蚱,笑得格外开心。“先去看看那片新垦的水田。”
nbsp两人沿着田埂走去,刚靠近就听到一阵爽朗的笑声。负责农事的老农王福见赵家麟来,连忙放下锄头迎上前:“赵大人!您来得正好!这新修的水渠可管用了,您看这水田,灌满了水,今年肯定是个好收成!”
nbsp赵家麟蹲下身,伸手拂过清澈的田水,水中的秧苗嫩绿挺拔,正透着勃勃生机。“这水渠能覆盖多少亩田?苗族百姓们用着还习惯吗?”
nbsp“能覆盖三百多亩呢!”王福笑着说,“苗族的兄弟们一开始还担心不会种水稻,您派来的农学家耐心得很,手把手教他们育苗、插秧,现在他们种得比咱们汉族老农还熟练!前几天木阿首领还说,等秋收了,要挑最好的稻米给您送过去呢!”
nbsp赵家麟站起身,望着远处忙碌的身影——汉族与苗族百姓并肩劳作,有的弯腰插秧,有的搬运农具,偶尔还能听到几句苗语与汉语的玩笑话。他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就好。百姓们能和睦相处,共同发展,比什么都重要。我走之后,你们还要继续好好合作,把日子越过越红火。”
nbsp王福重重点头:“大人您放心!我们都记着您的话,汉族苗族是一家,肯定不会让您失望!”
nbsp接下来的几日,赵家麟忙着交接西南的事务。他将这半年整理的西南军政、民生、农事资料逐一分类,小到每一所学堂的师资配置,大到各民族之间的贸易往来规则,都标注得清清楚楚。木阿得知他要走,特意带着苗族长老们前来送行,还送上了一块精心雕刻的苗银令牌。
nbsp“赵大人,这令牌是我们苗族的信物,您带着它,以后无论走到哪里,只要遇到苗族百姓,他们都会认您这个朋友!”木阿双手捧着令牌,眼神诚恳。
nbsp赵家麟接过令牌,入手沉甸甸的,令牌上雕刻着苗寨的图腾,纹路精致。他郑重地将令牌收好:“多谢木阿首领。我在京城也会惦记着西南的百姓,若是有需要,随时传信给我,我定会尽力帮忙。”
nbsp离别那天,黔州百姓自发地在街道两旁送行。汉族百姓提着自家做的点心,苗族百姓捧着新晒的茶叶,孩子们举着用彩纸做的小旗,不停地喊着“赵大人再见”。赵家麟骑着马,在百姓们的目送下缓缓离开黔州城,直到城影消失在群山之中,才收回目光。
nbsp经过两个多月的行程,赵家麟终于抵达京城。刚到城门口,就看到沈文与周大儒的弟子们等候在那里。沈文快步上前,笑着捶了他一下:“赵兄,你可算回来了!周大儒特意让我们来接你,说要为你接风洗尘,好好听听你在西南的经历。”
nbsp赵家麟翻身下马,与众人寒暄几句,目光却在人群中寻找着周大儒的身影。“老师身体如何?前几日书信中说他偶感风寒,现在好些了吗?”
nbsp“放心吧,”周大儒的弟子笑着说,“先生只是受了点凉,太医开了药,早就好了。他现在就在府中等着您呢!”
nbsp一行人来到周大儒的府邸,周大儒正坐在院子里的石桌旁喝茶。看到赵家麟,他连忙起身,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家麟,你回来了!这一路辛苦了。”
nbsp“老师,让您担心了。”赵家麟躬身行礼,目光落在周大儒的头发上——不过半年未见,老师的白发又多了些,眼角的皱纹也深了些。
nbsp两人坐下后,周大儒细细询问了西南的情况。赵家麟将平定叛乱、促进民族融合、发展农事与教育的经过一一说来,周大儒听得连连点头,不时称赞:“好!好!你能以仁心对待少数民族百姓,不滥用武力,还能为他们谋长远生计,这才是儒家‘仁者爱人的真谛。陛下得知你在西南的政绩,对你更是赞赏有加,这次让你担任户部尚书,也是希望你能将这份初心用到全国的财政事务上。”
nbsp赵家麟点头:“学生明白。只是户部掌管全国财政,事务繁杂,学生担心自己经验不足,会辜负陛下与老师的信任。”
nbsp“不必妄自菲薄,”周大儒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你在西北、江南、西南都有实干经验,深知百姓疾苦,也懂得如何平衡各方利益,这正是户部尚书所需要的品质。不过,户部不比其他部门,牵扯的利益众多,朝堂上不少官员都盯着这个位置,你上任后,定会遇到不少阻力,凡事需谨慎行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赵家麟认真记下:“学生记住了。日后若是遇到难题,还要向老师请教。”
nbsp几日后,赵家麟正式到户部上任。户部衙门位于京城的中心地带,建筑宏伟,共有吏、户、礼、兵、刑、工六房,分别负责户籍、赋税、漕运、俸禄等事务。刚到衙门,户部左侍郎李大人就带着各司官员前来迎接。李大人约莫五十岁,面色温和,说话却滴水不漏:“赵大人,欢迎您到户部任职。户部事务繁多,下官已经让人将最近的财政报表整理好,您先过目,若是有什么疑问,随时可以问下官。”
nbsp赵家麟笑着点头:“有劳李大人。以后户部的事务,还要靠李大人与各位同僚多多协助。”
nbsp接下来的几日,赵家麟埋首于堆积如山的公文与报表中。他发现,大景王朝的财政状况并不乐观:一方面,江南水灾与西北战事耗费了大量的国库银两;另一方面,地方官员贪污腐败,赋税征收混乱,不少百姓因赋税过重而流离失所。更严重的是,各地藩王占据了大量的土地,却不缴纳赋税,导致国家财政收入锐减。
nbsp“赵大人,”李大人拿着一份报表走进来,脸色凝重,“这是去年的赋税报表。您看,江南地区的赋税拖欠了三成,西北更是拖欠了五成,而藩王属地的赋税,几乎一分未缴。再这样下去,国库恐怕撑不了多久了。”
nbsp赵家麟看着报表上的数据,眉头紧锁:“藩王为何不缴赋税?朝廷就没有相关的规定吗?”
nbsp李大人叹了口气:“早年先帝为了安抚藩王,允许他们在属地内自行征收赋税,不必上缴朝廷。这些年藩王的势力越来越大,不仅不缴赋税,还经常向地方官府索要银两,地方官府无奈,只能加重百姓的赋税,形成了恶性循环。”
nbsp赵家麟沉默片刻,说道:“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必须改革赋税制度,让藩王缴纳赋税,同时减轻百姓的负担。你先让人整理一份详细的藩王属地资料,包括土地面积、人口数量、自行征收的赋税数额,我要亲自去一趟藩王属地,了解实际情况。”
nbsp“这……”李大人有些犹豫,“赵大人,藩王势力庞大,您亲自去属地,恐怕会有危险。不如先向陛下上书,请求陛下下旨,让藩王缴纳赋税?”
nbsp“陛下若是能轻易下旨,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赵家麟摇头,“藩王与朝中不少官员都有联系,若是贸然上书,定会引起他们的反对。我必须亲自去属地,掌握确凿的证据,才能说服陛下与朝臣,推动赋税改革。”
nbsp李大人见赵家麟态度坚决,只好点头:“那下官这就去整理资料。您一定要多加小心。”
nbsp半个月后,赵家麟带着几个随从,前往距离京城最近的燕王属地。燕王是当今皇帝的弟弟,势力庞大,属地内的土地占了全国的十分之一,却从未向朝廷缴纳过一分赋税。
nbsp刚进入燕王属地,赵家麟就感受到了明显的不同。道路两旁的田地大多荒芜,偶尔能看到几个面黄肌瘦的百姓在田间劳作,而不远处的燕王庄园却富丽堂皇,门口站着十几个守卫,神色傲慢。
nbsp赵家麟让随从在客栈等候,自己则换上普通百姓的衣服,独自在属地内巡查。他发现,燕王属地内的赋税极高,百姓不仅要缴纳粮食,还要缴纳银两与布匹,不少百姓因缴不起赋税,被官府抓去做苦役,家中的土地也被官府没收,归燕王所有。
nbsp这天,赵家麟正在一个小镇上巡查,突然看到一群官兵正在殴打一个老农。老农躺在地上,嘴角流着血,怀里还紧紧抱着一个布包。一个官兵一脚踩在老农的手上,厉声喝道:“老东西!敢不交赋税,我看你是活腻了!”
nbsp赵家麟连忙上前,喝止了官兵:“住手!光天化日之下,你们竟敢殴打百姓!”
nbsp官兵们转过头,看到赵家麟穿着普通,顿时不屑地笑了:“哪里来的野小子,也敢管老子的闲事?滚远点,不然连你一起打!”
nbsp赵家麟冷笑一声,从怀里掏出户部尚书的令牌,高高举起:“本官是户部尚书赵家麟,你们竟敢在属地内欺压百姓,滥用私刑,可知罪?”
nbsp官兵们看到令牌,顿时吓得脸色惨白,连忙跪倒在地:“大人饶命!我们也是奉命行事,是燕王殿下让我们征收赋税的!”
nbsp“燕王?”赵家麟皱起眉头,“燕王让你们征收多少赋税?为何要殴打百姓?”
nbsp老农挣扎着从地上爬起来,抱着布包,哽咽着说:“大人,我们今年的粮食本来就不够吃,燕王殿下还要我们缴纳五成的赋税,我们实在交不起啊!这布包里是我孙子的救命钱,他们也要抢走……”
nbsp赵家麟心中怒火中烧,他扶起老农,对官兵说:“你们立刻将抢走的钱财还给百姓,停止征收额外的赋税!若是再敢欺压百姓,本官定将你们依法严惩!”
nbsp官兵们连连点头,连忙将钱财还给老农,灰溜溜地跑了。老农对着赵家麟连连磕头:“多谢大人!多谢大人!您真是为民做主的好官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赵家麟扶起老农,语气诚恳地说:“老人家,这都是本官应该做的。你放心,我一定会向燕王殿下反映情况,让他减轻百姓的赋税。”
nbsp接下来的几日,赵家麟在燕王属地内巡查,收集了大量藩王欺压百姓、不缴赋税的证据。他还秘密会见了几个不满燕王统治的地方官员,从他们口中得知,燕王不仅不缴赋税,还暗中招兵买马,囤积粮草,有谋反的迹象。
nbsp赵家麟心中一凛,连忙结束巡查,返回京城。回到户部后,他立刻将收集到的证据整理好,写成奏折,呈给皇帝。
nbsp皇帝看到奏折后,龙颜大怒:“朕没想到,燕王竟敢如此放肆!不仅不缴赋税,还欺压百姓,暗中谋反!朕若是再纵容下去,恐怕其他藩王也会效仿,到时候国家就危险了!”
nbsp赵家麟躬身道:“陛下,藩王势力庞大,不可贸然处置。臣建议,先从改革赋税制度入手,规定藩王属地的赋税必须按比例上缴朝廷,同时减轻百姓的赋税负担。若是藩王拒不执行,再出兵讨伐,这样既师出有名,也能得到百姓的支持。”
nbsp皇帝点了点头:“你说得有道理。朕就按照你的建议,下旨改革赋税制度。你负责监督各地的执行情况,若是有藩王拒不执行,立刻向朕禀报!”
nbsp“臣遵旨!”赵家麟躬身行礼。
nbsp然而,赋税改革的推行并不顺利。燕王首先站出来反对,他联合其他几位藩王,向皇帝上书,声称赋税改革损害了藩王的利益,要求皇帝罢免赵家麟的户部尚书之职。朝中不少与藩王有联系的官员也纷纷附和,一时间,朝堂上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
nbsp这天早朝,燕王的亲信张大人站出来,对着皇帝躬身行礼:“陛下,赵家麟推行的赋税改革,实则是在削弱藩王的势力,挑拨陛下与藩王之间的关系。藩王们为国家镇守一方,劳苦功高,若是强行让他们缴纳赋税,恐怕会寒了藩王们的心,不利于国家的稳定。还请陛下罢免赵家麟的户部尚书之职,停止赋税改革!”
nbsp其他几位官员也纷纷附和:“陛下,张大人说得有道理!还请陛下三思!”
nbsp赵家麟站出来,对着皇帝躬身行礼:“陛下,臣推行赋税改革,并非为了削弱藩王的势力,而是为了国家的财政稳定,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藩王们占据大量的土地,却不缴纳赋税,导致国家财政收入锐减,地方官府只能加重百姓的赋税,百姓苦不堪言。若是再不改革,恐怕会引发民变,到时候国家才真的危险!”
nbsp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臣在燕王属地巡查时,看到百姓因赋税过重而流离失所,不少人甚至饿死在街头。而燕王的庄园却富丽堂皇,囤积的粮食足够百姓吃十年。这样的情况,难道陛下还要纵容下去吗?”
nbsp皇帝听后,脸色越发阴沉:“够了!朕心意已决,赋税改革必须推行!谁敢再反对,就是与朕为敌!”
nbsp朝堂上顿时鸦雀无声,张大人等人不敢再说话,只能悻悻地退到一边。
nbsp虽然皇帝支持赋税改革,但藩王们却阳奉阴违,依旧拒不缴纳赋税。燕王甚至暗中派人威胁赵家麟,让他停止赋税改革,否则就要对他不利。
nbsp“赵大人,您最近一定要多加小心。”李大人忧心忡忡地说,“听说燕王派了不少刺客,您出门一定要带足够的随从。”
nbsp赵家麟点了点头:“多谢李大人关心。我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只要能推动赋税改革,为百姓谋福祉,就算遇到危险,也值得。”
nbsp接下来的日子,赵家麟一边加强自身的安保,一边派人前往各地藩王属地,监督赋税改革的执行情况。他还向皇帝建议,派军队驻守在藩王属地附近,若是藩王敢公然反抗,就出兵讨伐。
nbsp在赵家麟的坚持与皇帝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藩王开始缴纳赋税。燕王见大势已去,也不得不缴纳了一部分赋税,但他心中对赵家麟的怨恨却更深了。
nbsp这天,赵家麟正在户部处理公文,突然接到皇帝的圣旨,让他即刻前往御书房见驾。他心中疑惑,连忙整理好官服,前往御书房。
nbsp来到御书房,皇帝正坐在书桌前,看着一份奏折。看到赵家麟进来,皇帝放下奏折,脸色凝重地说:“赵家麟,朕找你来,是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告诉你。燕王暗中招兵买马,囤积粮草,已经有了谋反的迹象。朕打算派你去燕王属地,安抚燕王,同时暗中调查他的谋反证据。你可有信心完成这个任务?”
nbsp赵家麟心中一凛,前往燕王属地,无疑是羊入虎口。但他没有犹豫,立刻说道:“臣有信心!请陛下放心,臣一定查明燕王的谋反证据,安抚好燕王属地的百姓,防止事态扩大。”
nbsp皇帝满意地点了点头:“好!朕相信你的能力。你明天就可以出发,朕会派五千兵马暗中跟随你,若是遇到危险,随时可以调动兵马支援。”
nbsp“谢陛下!”赵家麟躬身行礼,心中充满了使命感。他知道,这次前往燕王属地,是一场新的挑战。但他相信,只要自己坚守初心,秉持儒家的仁爱之道,就一定能够完成任务,为国家的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儒道之路,还在继续,而燕王属地,将是他新的战场。
 
第2612章 麟趾呈祥(167)[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