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1章 麟趾呈祥(166)[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赵家麟将周大儒的书信叠好放进袖中,指尖还残留着信纸的粗糙触感。街面上的驼铃声随风飘来,混着商贩的吆喝声,勾勒出凉州城如今的热闹。他想起初到此时,街道上满是面黄肌瘦的流民,城墙下还堆着未清理的断木,不过两年光景,竟已换了这般生机盎然的模样。
nbsp“大人,可要回府收拾行装?”随从见他驻足良久,轻声问道。
nbsp赵家麟摇头,目光扫过街边的粮铺——铺子里的粮袋堆得老高,掌柜正笑着给一位老农称粮,阳光落在老农黝黑的脸上,映出满足的笑意。“先去军营看看。”
nbsp抵达军营时,士兵们正在进行马术训练。尘土飞扬中,骑手们俯身贴在马背上,手中长枪稳稳刺向靶心,动作利落干脆。将领李虎见赵家麟来,立刻翻身下马迎上前:“大人,您怎么来了?”
nbsp“来看看你们的训练成果。”赵家麟笑着点头,目光掠过整齐排列的士兵,“如今边境安稳,但若放松训练,他日再有战事,可就来不及了。”
nbsp李虎挺直脊背:“大人放心!末将每日都盯着训练,绝不让弟兄们懈怠!前几日我们还演练了骑兵突袭战术,比去年的速度快了三成!”
nbsp赵家麟走到一名年轻士兵身边,指着他手中的长枪问道:“这枪用着顺手吗?铠甲的重量还适应吗?”
nbsp士兵连忙行礼,声音洪亮:“回大人!新打造的长枪锋利得很,铠甲也比之前轻便,穿上不影响动作!”
nbsp赵家麟伸手摸了摸枪杆,触感坚实——这是他去年特意从江南调运铁矿,在凉州开设铁匠铺打造的兵器,比之前的旧枪轻便三成,杀伤力却提升了不少。“好好练,守住西北,就是守住大景的门户。”
nbsp离开军营,赵家麟又去了城外的垦荒区。此时正是秋收时节,金黄的麦浪在风中起伏,百姓们握着镰刀,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负责垦荒的老农王伯见他来,连忙放下镰刀迎上前:“赵大人!您可来了!今年的麦子收成好得很,一亩地能收三石多,比去年还多了半石!”
nbsp赵家麟蹲下身,捻起一粒饱满的麦粒,放在手中搓了搓:“这都是大家辛苦的成果。水利渠的水还够用吗?明年打算种些什么?”
nbsp“够用!够用!”王伯笑着说,“您修的那几条渠,把黄河水引过来,浇地方便得很。明年我们想种些您带来的红薯,听说那东西耐旱,产量还高,到时候冬天就不愁没粮吃了!”
nbsp赵家麟点头:“红薯确实适合西北的气候,我已经让人从江南调了种子,明年开春就能送来。另外,我还让人在县城里建了学堂,孩子们冬天不用再在破庙里读书了,开春就能去新学堂上课。”
nbsp王伯闻言,激动得连连作揖:“多谢大人!多谢大人!您真是我们西北百姓的活菩萨啊!”
nbsp赵家麟扶起王伯,心中却有些酸涩——他不过是做了分内之事,却得到百姓如此厚爱。若是自己离开后,新来的官员能继续重视民生,西北才能真正长久安稳。
nbsp接下来的几日,赵家麟忙着交接工作。他将这两年整理的西北军政、民生资料逐一分类,详细标注了需要注意的事项:边防上,哪些烽火台需要定期检修,哪些路段容易有匈奴探子出没;民生上,哪些州县的水利渠需要加固,哪些地方适合推广新作物;军政上,哪些将领擅长骑兵战术,哪些士兵需要重点培养……
nbsp李达看着桌上厚厚的卷宗,忍不住感叹:“赵大人,您这真是把西北的家底都摸清了,后续接任的官员,有这些资料在,就能少走很多弯路。”
nbsp赵家麟苦笑:“我在西北待了两年,早已把这里当成家。能多做一点,就多做一点,只希望后续的官员能继续把百姓放在心上,别让这两年的努力白费。”
nbsp交接工作完成的那天,凉州百姓自发地在街道两旁送行。孩子们举着用红纸剪的小旗,老人们捧着自家种的瓜果,商贩们停下生意,朝着赵家麟的马车鞠躬。赵家麟掀开马车窗帘,看着熟悉的面孔,眼眶忍不住发热。他对着百姓们拱手:“多谢各位乡亲两年间的支持,我虽离开,但定会在京城为西北百姓说话,让朝廷继续关注西北的发展!”
nbsp马车缓缓驶离凉州城,赵家麟回头望去,直到凉州城的轮廓消失在视野中,才收回目光。他知道,西北的这段经历,将会是他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
nbsp经过一个多月的行程,赵家麟终于抵达京城。刚到城门口,就看到沈文穿着吏部主事的官服,站在人群中朝他挥手。“赵兄!我可算等到你了!”沈文快步上前,一把抓住他的手臂,“这一路辛苦了!周大儒特意让我来接你,说要为你接风洗尘。”
nbsp赵家麟笑着点头:“有劳沈兄了。这两年在西北,多亏你时常给我寄京城的消息,不然我都快成‘孤家寡人了。”
nbsp两人边走边聊,沈文向他介绍了京城这两年的变化:皇帝越发重视教育,在全国范围内扩建学堂;江南的漕运修复工程已经完成,粮食运输比之前快了三成;吏部最近还提拔了一批年轻官员,都是像赵家麟这样有实干经验的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对了,赵兄,你这次回京城担任礼部侍郎,负责礼仪和教育事务,可是个肥差!”沈文笑着说,“不过也不好做,现在朝堂上有不少老臣守着旧规矩,你若是想推行新的教育政策,恐怕会遇到不少阻力。”
nbsp赵家麟点头:“我也想到了。不过教育是国之根本,就算有阻力,也要试一试。我在西北时发现,很多百姓因为没读过书,连自家的地契都看不懂,更别说了解朝廷的政策了。只有让更多人读书,才能让国家真正强大起来。”
nbsp两人来到周大儒的府邸,周大儒早已在门口等候。看到赵家麟,周大儒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家麟,你终于回来了!两年不见,你倒是沉稳了不少。”
nbsp“老师,让您担心了。”赵家麟躬身行礼,“这两年在西北,多亏了您的指点,我才能顺利解决那么多问题。”
nbsp三人走进书房,周大儒让人端上茶水,笑着说:“你在西北的功绩,陛下都看在眼里。这次让你回京城担任礼部侍郎,就是希望你能把在西北的经验用到全国的教育事务上。陛下最近有意推行‘普及蒙学政策,让全国的孩童都能免费入学读书,这个任务,陛下打算交给你负责。”
nbsp赵家麟心中一喜:“多谢陛下信任!学生定不辱使命!”
nbsp“不过你要注意,”周大儒话锋一转,“朝堂上有不少老臣认为,‘普及蒙学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和人力,现在国家刚经历过江南水灾和西北战事,不宜大兴土木。你若是想推行这个政策,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资金和师资问题。”
nbsp赵家麟点头:“学生明白。资金方面,我打算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请求朝廷拨款,二是鼓励富商捐资助学,三是将各地闲置的官田出租,用租金补贴学堂;师资方面,可以从退休的老秀才中选拔有学识、有耐心的人担任蒙学老师,同时在京城设立师范学堂,培养新的师资力量。”
nbsp周大儒闻言,满意地点头:“你的想法很周全。不过鼓励富商捐资助学,恐怕没那么容易。很多富商只看重利益,若是没有足够的好处,他们未必愿意出钱。”
nbsp“学生已经想好了,”赵家麟笑着说,“朝廷可以为捐资助学的富商颁发荣誉匾额,同时在税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另外,还可以让他们的子女优先进入官学读书,这样既能满足他们的虚荣心,又能让他们看到实际的好处,应该会愿意捐钱。”
nbsp周大儒抚须大笑:“好!好!你能想到这些,说明你这两年在西北确实成长了不少。明日早朝,你可以向陛下详细禀报你的计划,陛下定会支持你。”
nbsp第二天早朝,赵家麟向皇帝详细禀报了“普及蒙学”的计划。皇帝听后,龙颜大悦:“赵家麟,你的计划周全可行,朕准了!朕会让户部拨款五十万两白银作为启动资金,同时下旨鼓励富商捐资助学。你放手去做,若是遇到阻力,朕为你撑腰!”
nbsp“谢陛下!”赵家麟躬身行礼,心中充满了干劲。
nbsp接下来的日子,赵家麟开始忙碌起来。他先是在京城设立了师范学堂,从全国范围内选拔优秀的秀才担任老师,教授他们如何教书育人;然后又派人前往各地,统计闲置的官田,制定出租方案;同时还与户部、吏部等部门协调,确保各项政策能够顺利推行。
nbsp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不久后,就有几位老臣联名上书,反对“普及蒙学”政策。他们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百姓只要会种田、会纳税就够了,没必要让他们读书;而且“普及蒙学”耗费太大,会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
nbsp皇帝看到奏折后,召集大臣们在朝堂上议事。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臣站出来,对着皇帝躬身行礼:“陛下,臣认为赵家麟的‘普及蒙学政策不妥。自古以来,读书都是士大夫的特权,百姓若是读了书,就会变得心思活络,甚至质疑朝廷的政策,不利于国家的稳定。还请陛下收回成命,罢免赵家麟的礼部侍郎之职!”
nbsp其他几位老臣也纷纷附和:“陛下,臣等赞同李大人的看法!还请陛下三思!”
nbsp赵家麟站出来,对着皇帝躬身行礼:“陛下,臣有话要说。臣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说法早已过时。百姓若是读了书,就能明白朝廷的政策,知道陛下的苦心,反而会更加拥护朝廷。就像西北的百姓,之前很多人因为没读过书,被匈奴的奸细欺骗,差点酿成大祸。后来臣在西北开设学堂,让百姓读书识字,他们不仅能分辨奸细的谎言,还能主动为朝廷提供匈奴的情报,这难道不是读书的好处吗?”
nbsp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至于财政负担,臣已经制定了详细的方案,通过官田出租和富商捐资助学,完全可以弥补资金缺口,不会加重国家的财政负担。而且‘普及蒙学是长远之计,现在投入的资金,将来会以十倍、百倍的回报回馈国家——百姓读了书,就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这些人才无论是从政、从军还是从商,都能为国家做贡献,让国家更加繁荣昌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皇帝听后,点了点头:“赵家麟说得有道理。‘普及蒙学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就算有暂时的困难,也要坚持推行下去。李大人,你们几位老臣若是有更好的建议,可以提出来,但若是再阻挠‘普及蒙学政策,朕可就不客气了!”
nbsp几位老臣见皇帝态度坚决,只好躬身行礼:“臣等遵旨。”
nbsp朝堂上的风波过后,“普及蒙学”政策的推行变得顺利起来。各地的富商纷纷捐资助学,希望能为自家子女换取优先进入官学的机会;退休的老秀才也积极报名担任蒙学老师,既能发挥自己的余热,又能获得稳定的俸禄;各地的闲置官田也顺利出租,为学堂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
nbsp赵家麟还经常亲自前往各地巡查蒙学的建设情况。在江南,他看到新建的学堂里,孩子们正拿着书本大声朗读,脸上满是求知的渴望;在中原,他看到老秀才耐心地教孩子们写字,一笔一划都格外认真;在西南,他看到少数民族的孩子和汉族的孩子一起读书,彼此交流着不同的文化……
nbsp这天,赵家麟巡查完江南的蒙学,正要返回京城,突然接到沈文的书信。信中说,周大儒最近身体不适,卧病在床,希望他能尽快回京。赵家麟心中一紧,立刻快马加鞭赶回京城。
nbsp来到周大儒的府邸,赵家麟看到周大儒躺在床上,脸色苍白,精神萎靡。他连忙走到床边,轻声问道:“老师,您身体怎么样了?有没有请太医来看?”
nbsp周大儒看到赵家麟,虚弱地笑了笑:“家麟,你回来了。太医已经来看过了,说我是年纪大了,气血不足,没什么大碍。你不用太担心。”
nbsp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我听说你在各地推行‘普及蒙学政策,做得很好,不少地方的学堂都已经开学了,百姓们都很感激你。我这心里,也替你高兴。”
nbsp赵家麟握住周大儒的手,眼眶有些发红:“老师,这都是您教导得好。若不是您当初举荐我去西北,让我得到锻炼,我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就。”
nbsp周大儒摇了摇头:“这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我老了,以后的朝堂,就要靠你们这些年轻人了。你要记住,无论将来官做得多大,都不能忘记初心,不能忘记百姓。只有把百姓放在心上,才能成为一名好官,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
nbsp赵家麟点头:“学生记住了。老师,您一定要好好养病,等您病好了,学生还要向您请教问题呢。”
nbsp接下来的日子,赵家麟每天都会抽时间去看望周大儒,陪他聊天,汇报“普及蒙学”政策的进展。在太医的调理和赵家麟的陪伴下,周大儒的身体逐渐好转。
nbsp这天,赵家麟正在礼部处理公文,突然接到皇帝的圣旨,让他即刻前往御书房见驾。他心中疑惑,连忙整理好官服,前往御书房。
nbsp来到御书房,皇帝正坐在书桌前,看着一份奏折。看到赵家麟进来,皇帝放下奏折,笑着说:“赵家麟,你来得正好。朕找你来,是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交给你。”
nbsp赵家麟躬身行礼:“臣遵旨,请陛下吩咐。”
nbsp皇帝点了点头,语气严肃地说:“最近,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发生了叛乱,他们不满当地官员的压迫,聚集了数千人,攻占了几个县城,杀害了不少官员和百姓。朕想派你去西南,负责平定叛乱,安抚百姓。你可有信心完成这个任务?”
nbsp赵家麟心中一凛,西南地区地形复杂,少数民族众多,而且叛乱的原因是官员压迫,若是处理不好,很容易激化矛盾。但他没有犹豫,立刻说道:“臣有信心!请陛下放心,臣一定查明叛乱的原因,平定叛乱,安抚百姓,让西南地区恢复稳定。”
nbsp皇帝满意地点了点头:“好!朕相信你的能力。你明天就可以出发,朕已经让兵部给你调派了五千兵马,同时让户部准备了粮草和物资,你可以随时调用。”
nbsp“谢陛下!”赵家麟躬身行礼,心中充满了使命感。他知道,这次去西南,又是一场新的挑战。但他相信,只要自己秉持着儒家的仁爱之道,真心为百姓着想,就一定能平定叛乱,让西南地区的百姓过上安稳的生活。
&n
第2611章 麟趾呈祥(166)[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