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合院:一人纵横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610章 麟趾呈祥(165)[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马车在官道上颠簸前行,赵家麟掀开窗帘,望着窗外飞速倒退的田野。此时已近初夏,江南的水汽顺着风飘来,带着一丝湿润的暖意,可他的心却沉甸甸的——出发前,户部官员递来的灾情奏折上写着,江南苏州、杭州等地已被洪水浸泡月余,良田被毁数万顷,流民超十万,更有不少村落因洪水阻断,粮草断绝,情况危急。

    nbsp“赵大人,前面就是长江渡口了,过了江就是苏州府地界。”车夫的声音从外面传来。

    nbsp赵家麟收起思绪,整理了一下官服,沉声道:“知道了,加快些速度,争取今日抵达苏州府衙。”

    nbsp抵达渡口时,天色已近黄昏。江面上飘着不少破损的船只,岸边挤满了衣衫褴褛的流民,孩子们饿得哭声此起彼伏,几个衙役正拿着棍棒驱赶,试图维持秩序,却显得力不从心。赵家麟看到这一幕,心中一紧,立刻跳下车,快步走到一个老衙役面前:“本官是朝廷派来的赈灾钦差赵家麟,立刻让你们知府来见我!另外,传我命令,停止驱赶流民,即刻开放附近的粮仓,先给流民分发米粥!”

    nbsp老衙役先是一愣,看到赵家麟身上的官服和腰间的钦差令牌,连忙躬身行礼:“卑职参见赵大人!卑职这就派人去通知知府大人,再去安排开仓放粮!”

    nbsp半个时辰后,苏州知府周明匆匆赶来。周明约莫五十岁,面色憔悴,一身官服上还沾着泥点,显然也是连日操劳。他见到赵家麟,连忙躬身请罪:“下官周明,参见赵大人!未能及时迎接大人,还望大人恕罪!”

    nbsp“现在不是论罪的时候。”赵家麟摆了摆手,语气严肃,“流民情况如何?粮草还能支撑多久?洪水是否有退去的迹象?”

    nbsp周明叹了口气,苦着脸道:“回大人,目前聚集在苏州府的流民已有三万余人,府衙粮仓的存粮最多还能支撑三日。至于洪水,上游连日降雨,江水水位一直居高不下,下游的堤坝也有几处出现了裂缝,随时可能溃堤。”

    nbsp赵家麟皱起眉头,沉思片刻道:“立刻带我去堤坝看看。另外,让你的幕僚即刻统计各州县的灾情,包括受灾人数、粮草缺口、堤坝受损情况,半个时辰后送到我临时住处。”

    nbsp“是,下官遵命!”

    nbsp两人赶到下游堤坝时,夜色已深。堤坝上挤满了加固堤坝的百姓,他们大多赤着脚,挽着裤腿,满身泥泞,却依旧卖力地搬运着沙袋。几个负责指挥的官员看到周明和赵家麟,连忙迎了上来。

    nbsp“堤坝情况如何?”赵家麟走到堤坝边缘,看着湍急的江水,问道。

    nbsp“回大人,东侧有三段堤坝出现了渗水,我们已经组织百姓用沙袋加固,但江水压力太大,效果并不理想。”一个官员连忙回答。

    nbsp赵家麟蹲下身,摸了摸堤坝上的泥土,又查看了渗水的地方,心中有了主意:“单纯用沙袋加固不够,得在堤坝内侧挖一条导流沟,将渗进来的水引走,再用糯米浆混合石灰涂抹堤坝表面,增强堤坝的防水性。另外,从现在起,每两个时辰派人巡查一次堤坝,一旦发现险情,立刻上报!”

    nbsp糯米浆混合石灰是古代常用的建筑材料,黏性强,防水性好,赵家麟在研读古籍时曾看到过相关记载,此时正好派上用场。

    nbsp周明眼前一亮:“大人英明!下官这就安排人去准备糯米和石灰!”

    nbsp接下来的几个时辰,赵家麟一直守在堤坝上,亲自指挥百姓加固堤坝。直到天快亮时,导流沟挖好,糯米石灰浆也涂抹完毕,堤坝的渗水情况终于得到了控制,他才松了口气,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临时住处。

    nbsp刚坐下,幕僚就将统计好的灾情报告送了过来。赵家麟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仔细翻看报告。报告显示,江南五府共有十二州县受灾,流民总计十一万,粮草缺口达五十万石,堤坝受损三十余处,更有不少地方爆发了小规模的瘟疫。

    nbsp“情况比想象中更严重。”赵家麟喃喃自语,随即拿起笔,写下一封奏折,详细说明了江南的灾情,请求朝廷紧急调拨粮草和药材,同时建议从附近无灾州县调派人力,协助赈灾。写完后,他立刻让人快马加鞭送往京城。

    nbsp接下来的日子,赵家麟几乎没有片刻休息。白天,他要么在堤坝上指挥加固工程,要么去流民安置点查看粮草分发情况,安抚流民情绪;晚上,他则在灯下处理各种灾情报告,制定赈灾方案,常常忙到深夜。

    nbsp这天,赵家麟正在流民安置点查看米粥分发情况,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是沈文!沈文穿着一身吏部主事的官服,正和几个官员一起,给流民分发药品。

    nbsp“沈兄,你怎么会在这里?”赵家麟走上前,惊讶地问道。

    nbsp沈文看到赵家麟,也是一愣,随即笑着说:“赵兄,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你!吏部接到朝廷命令,派我来江南协助赈灾,负责药品调度和瘟疫防治工作。”

    nbsp“太好了!”赵家麟大喜过望,“目前不少安置点已经出现了瘟疫苗头,我正愁没人负责这方面的工作,你来得正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两人简单交流了一下情况,沈文便立刻投入到工作中。他先是组织医官对所有流民进行检查,将染病的流民隔离起来治疗,然后又在安置点周围焚烧艾草和苍术消毒,同时教流民们勤洗手、勤通风,做好个人防护。在沈文的努力下,瘟疫的蔓延很快得到了控制。

    nbsp几天后,朝廷调拨的粮草和药材终于运到了江南。赵家麟立刻组织人手,将粮草和药材分发到各个受灾州县。为了防止有人克扣粮草,他还特意安排了专人监督,确保每一粒粮食、每一副药材都能送到流民手中。

    nbsp随着粮草和药材的陆续到位,流民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堤坝加固工程也进展顺利。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不少流民因为家园被毁,失去了生活来源,即使洪水退去,也无法维持生计。

    nbsp“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赵家麟在府衙里来回踱步,对周明和沈文说,“我们不能只解决眼前的温饱问题,还要想办法让流民们重新站起来,能够自食其力。”

    nbsp沈文点了点头,赞同道:“赵兄说得对。我建议,可以组织流民开垦荒地,种植一些生长周期短的作物,比如荞麦、红薯等,同时也可以让一些有手艺的流民从事手工业,比如编织、木工等,这样既能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也能为灾后重建提供帮助。”

    nbsp周明也补充道:“下官也有个想法,苏州府有不少富商,我们可以劝说他们捐出一部分钱财,帮助流民重建家园,朝廷可以为他们颁发荣誉匾额,表彰他们的善举。”

    nbsp赵家麟眼前一亮:“好!就按你们说的办!沈兄,你负责组织流民开垦荒地和发展手工业;周知府,你负责联络富商,筹集捐款;我则去各个州县巡查,督促各项工作的落实。”

    nbsp三人分工明确,立刻开始行动。沈文先是派人去周边地区购买了大量的荞麦和红薯种子,然后组织流民开垦荒地。他还特意请来有经验的老农,教流民们如何种植这些作物,同时也为有手艺的流民提供工具和原材料,帮助他们开展手工业生产。

    nbsp周明则亲自登门拜访苏州府的富商,向他们说明流民的困境和灾后重建的重要性。起初,有些富商担心捐款后得不到回报,态度比较犹豫。但当周明提到朝廷会为他们颁发荣誉匾额,并且在日后的税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时,富商们纷纷表示愿意捐款。短短几天,就筹集到了两万两银子。

    nbsp赵家麟则带着几个随从,前往各个州县巡查。每到一个州县,他都会仔细查看流民安置点的情况,询问流民的需求,同时也会检查堤坝加固工程和荒地开垦情况。遇到问题,他都会当场解决,确保各项工作能够顺利推进。

    nbsp在赵家麟、沈文和周明的共同努力下,江南的灾后重建工作进展顺利。一个月后,洪水基本退去,大部分流民都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开始重建家园;开垦的荒地也种上了作物,绿油油的秧苗在田野里随风摇曳,充满了生机;有手艺的流民也通过从事手工业,赚到了足够维持生计的钱财。

    nbsp这天,赵家麟正在苏州府衙处理公文,突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喧哗声。他走出府衙,只见一群流民举着写有“为民做主”“恩重如山”的锦旗,正朝着府衙走来。为首的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正是之前在堤坝上带头加固堤坝的老村长。

    nbsp“赵大人!您真是我们的再生父母啊!”老村长看到赵家麟,激动地走上前,跪倒在地,“若不是您,我们这些流民早就饿死、病死了,也不可能重建家园!这面锦旗,是我们所有流民的一点心意,还请大人收下!”

    nbsp其他流民也纷纷跪倒在地,齐声喊道:“多谢赵大人!多谢赵大人!”

    nbsp赵家麟连忙走上前,将老村长扶起来,语气诚恳地说:“老人家,快起来!这都是本官应该做的。你们能重新过上好日子,比什么都重要。这锦旗,我不能收,应该送给所有为赈灾工作付出努力的人,送给那些帮助过你们的富商,也送给你们自己——是你们自己的努力,才让生活重新有了希望。”

    nbsp老村长感动得热泪盈眶,哽咽着说:“大人真是清正廉洁、为民着想的好官啊!我们一定会永远记住大人的恩情!”

    nbsp赵家麟又和流民们聊了一会儿,安抚了他们的情绪,才让他们离开了府衙。

    nbsp回到府衙后,沈文拿着一份奏折走了进来,笑着说:“赵兄,好消息!朝廷收到了你送来的赈灾奏折,皇帝对你的工作非常满意,不仅下旨表彰了你,还晋升你为翰林院侍读学士,让你继续留在江南,负责灾后重建的后续工作。”

    nbsp赵家麟接过奏折,心中感慨万千。这段时间的辛苦没有白费,他不仅帮助江南百姓渡过了难关,也得到了朝廷的认可。但他知道,这并不是结束,灾后重建的后续工作还有很多,比如修复受损的水利设施、重建学校和寺庙、安抚失去亲人的百姓等,他还需要继续努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沈兄,接下来的工作还需要你和周知府的帮助。”赵家麟看着沈文,认真地说,“我们要尽快修复水利设施,防止下次洪水再次造成灾害;还要重建学校,让孩子们能够重新上学;同时,也要关注那些失去亲人的百姓,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

    nbsp沈文点了点头,坚定地说:“赵兄放心,我一定会全力以赴,和你一起做好后续的重建工作!”

    nbsp接下来的几个月,赵家麟继续留在江南,致力于灾后重建的后续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受损的水利设施陆续修复完毕,学校和寺庙也重新建立起来,孩子们回到了课堂,百姓们的生活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nbsp这天,赵家麟正在苏州府的一所学校视察,看到孩子们在教室里认真读书,脸上洋溢着天真的笑容,他的心中充满了欣慰。他知道,这些孩子是江南的未来,是大景王朝的未来。只要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好好学习,江南就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大景王朝也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

    nbsp视察完学校,赵家麟走出校门,望着远处生机勃勃的田野,心中突然涌起一股强烈的使命感。他想起了自己穿越到这个世界的初衷,想起了周大儒对他的教导,想起了皇帝对他的信任。他知道,自己的儒道之路还有很长,他要继续用自己的才学和努力,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做贡献,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儒,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nbsp就在这时,一个随从匆匆跑来,递给他一封书信:“大人,京城来的书信,是周大儒写给您的。”

    nbsp赵家麟接过书信,拆开一看,只见信中写道:“家麟吾徒,江南赈灾之事,吾已听闻,甚为欣慰。今朝廷有意选拔一批年轻官员前往西北任职,负责边疆建设和民生改善工作,吾已向朝廷举荐了你。西北乃国家边防重地,百姓生活困苦,需有能力、有担当之人前往治理。望你能不负众望,再创佳绩。”

    nbsp赵家麟看着信中的内容,心中一动。西北边疆,那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地方,也是一个能够实现抱负的地方。他知道,前往西北任职,意味着要离开江南,离开熟悉的环境,去面对新的困难和挑战。但他没有犹豫,心中已经做出了决定。

    nbsp他抬起头,望着远方,眼神坚定。江南的任务已经完成,新的使命正在召唤着他。他相信,无论前方有多少困难和挑战,只要他坚守初心,秉持儒家的仁爱之道,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为西北百姓谋福祉,为国家的边防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的儒道之路,还在继续,而西北,将是他新的起点。

    nbsp赵家麟将周大儒的书信仔细折好,贴身收好。夕阳的余晖洒在他身上,把影子拉得很长,远处田野里的稻穗随风起伏,像是在为他即将到来的离别轻声送别。他转身对随从说:“备马,去府衙见周知府和沈主事。”

    nbsp抵达苏州府衙时,周明和沈文正在商议修复江南漕运的事宜。看到赵家麟进来,两人连忙起身迎接。“赵兄,今日怎么有空过来?”沈文笑着问道,顺手给赵家麟递了一杯热茶。

    nbsp赵家麟接过茶杯,将周大儒的书信递给两人:“老师举荐我去西北任职,负责边疆建设和民生改善,朝廷应该很快就会下旨。江南的后续工作,还要劳烦周知府和沈兄多费心。”

    nbsp周明和沈文看完书信,脸上既有不舍,又有欣慰。周明感慨道:“赵大人在江南的这几个月,为百姓做了太多实事,百姓们都记着你的好。如今你要去西北建功立业,也是好事,只是以后江南少了你这么一位为民着想的好官,实在是可惜。”

    nbsp沈文也点头道:“赵兄,西北不比江南,条件艰苦,还常有外族侵扰,你此去一定要多加小心。若是需要帮忙,无论何时,只要你传信过来,我定当尽力相助。”

    nbsp赵家麟心中一暖,起身对两人躬身行礼:“多谢周知府和沈兄这段时间的相助。江南的漕运修复、学校扩建、水利维护,都是关乎百姓长远生计的大事,还望你们能继续推进。我在西北若有机会,也会想办法为江南争取更多的资源,助力江南发展。”

    nbsp三人又详细商议了江南后续工作的交接事宜,直到深夜才各自散去。接下来的几天,赵家麟一边处理交接工作,一边抽空去流民安置点、学校、堤坝等地,与百姓们告别。百姓们得知他要去西北,纷纷赶来送行,有人送来自己种的蔬菜,有人送来亲手缝制的衣物,还有老人拉着他的手,不停地叮嘱他在西北要照顾好自己,早日平安归来。

    nbsp看着百姓们真诚的眼神,赵家麟的眼眶忍不住发热。他知道,这些百姓的认可,是他这段时间在江南最大的收获。他对着百姓们深深鞠躬:“多谢乡亲们的厚爱!我在西北一定会好好工作,不辜负大家的期望。等将来西北稳定了,我一定回来看大家!”

    nbsp几天后,朝廷的圣旨如期而至。圣旨中任命赵家麟为西北经略使,负责西北五州的军政、民生、边防事务,允许

第2610章 麟趾呈祥(165)[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