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9章 麟趾呈祥(164)[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张昊双手抱胸,嘴角勾着一抹讥讽的笑,慢悠悠走到赵家麟面前,目光像刀子似的在他身上扫来扫去:“哟,这不是云溪县的‘大才子吗?没想到你还真敢来青州府啊,就不怕再被人举报抄袭?”
nbsp苏文皱起眉头,刚想开口反驳,却被赵家麟轻轻按住了手臂。赵家麟神色平静地看着张昊,语气冷淡:“张公子,上次诬告之事,青州知府大人早已查明真相,你若还揪着不放,莫非是觉得知府大人断案不公?”
nbsp这话戳中了张昊的痛处。上次他因为诬告赵家麟,被叔父狠狠斥责了一顿,还罚了三个月俸禄,在青州的读书人圈子里丢尽了脸面。他本想在文会上找机会羞辱赵家麟,却没想到反被对方一句话噎得说不出话来。
nbsp张昊脸色涨得通红,咬牙道:“你少在这里逞口舌之快!文会比的是真才实学,不是耍嘴皮子!我倒要看看,你这个靠‘运气中举的人,在文会上能有什么出息!”
nbsp“是不是靠运气,文会上见分晓便是。”赵家麟懒得再跟他纠缠,拉着苏文转身就往书院里走,留下张昊在原地气得直跺脚。
nbsp走进青州书院,只见院内古木参天,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正中央的广场上搭起了一座高大的木台,想必就是文会的主会场。广场周围已经聚集了不少读书人,大家三三两两地讨论着,气氛十分热烈。
nbsp两人刚走到广场边缘,就听到有人喊苏文的名字:“苏文!这里!”
nbsp循声望去,只见几个穿着朴素长衫的年轻人正朝着他们挥手。苏文笑着对赵家麟说:“那是我在临县认识的几位同窗,我们一起过去打个招呼吧。”
nbsp赵家麟点了点头,跟着苏文走了过去。几人互相介绍后,很快就熟络起来。其中一个叫陈默的秀才笑着说:“赵兄,久仰你的大名!听说你在云溪县不仅学问好,还经常给百姓讲农桑律法,真是我辈读书人的榜样!”
nbsp“陈兄过奖了。”赵家麟谦虚道,“身为读书人,本就该以天下为己任,能为百姓做些实事,是我的本分。”
nbsp几人正聊着,广场上突然响起一阵钟声,紧接着,一个穿着青色儒衫、须发皆白的老者走上了木台。老者身形挺拔,目光炯炯,正是青州书院的山长,也是此次文会的主考官——周大儒。
nbsp广场上瞬间安静下来,所有读书人都朝着木台方向拱手行礼:“见过周大儒!”
nbsp周大儒微微颔首,声音洪亮地说:“今日举办青州文会,旨在选拔贤才,交流学问。文会共分三场,第一场考经义解读,第二场考策论写作,第三场考即兴赋诗。三场过后,综合评定名次,前三名不仅能获得书院的丰厚奖励,还能得到我的亲自指点!”
nbsp台下的读书人顿时激动起来,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能得到大儒的亲自指点,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天大的机缘。
nbsp周大儒顿了顿,继续说道:“现在,第一场考试开始!请各位随我前往书院的藏,每人随机抽取一部儒家典籍,解读其中的一篇章节,一个时辰后交卷!”
nbsp说完,周大儒率先朝着藏走去,众读书人紧随其后。赵家麟和苏文也跟着人群往前走,苏文有些紧张地说:“赵兄,我平时对《论语》《孟子》研究得多些,就怕抽到不熟悉的典籍。”
nbsp“别担心,”赵家麟拍了拍他的肩膀,“无论抽到什么典籍,只要紧扣其中的道理,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解读,总能写出好文章。”
nbsp很快,众人来到了藏。藏共有三层,里面摆满了密密麻麻的书架,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书香。周大儒的弟子们早已在一楼大厅摆好了桌椅,每个座位上都放着一个密封的木盒,里面装着不同的典籍章节。
nbsp赵家麟和苏文找了个相邻的座位坐下,打开面前的木盒。赵家麟抽到的是《礼记》中的《大学之道》章节,而苏文抽到的则是《孟子》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nbsp“太好了,是我熟悉的章节!”苏文松了口气,拿起笔开始构思。
nbsp赵家麟也定了定神,开始研读《大学之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他轻声念着,脑海中瞬间浮现出无数关于“明德”“亲民”“至善”的理解。在现代时,他就对《礼记》有过深入研究,穿越后又吸收了原主的记忆,对这些儒家典籍的理解更是远超常人。
nbsp他没有急于动笔,而是先在脑海中梳理思路:《大学之道》的核心是“三纲领”和“八条目”,“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则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想从“修身”与“治国”的关系入手,结合当下大景王朝的社会现状,解读“大学之道”对读书人的指导意义。
nbsp思路理清后,赵家麟拿起笔,蘸了蘸墨,开始在宣纸上奋笔疾书。他的字迹工整有力,行文流畅,时而引经据典,时而结合现实,很快就写满了一张宣纸。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一个时辰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众读书人纷纷停笔,将自己的文章交给周大儒的弟子。赵家麟和苏文也交了卷,走出藏,在书院的花园里等候结果。
nbsp“赵兄,你写得怎么样?”苏文有些忐忑地问。
nbsp“还好,”赵家麟笑了笑,“我主要从‘修身治国的角度写的,希望能得到主考官的认可。你呢?”
nbsp“我结合当下的边境局势,解读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不知道能不能行。”苏文有些不确定地说。
nbsp两人正聊着,突然看到张昊带着几个随从从旁边走过。张昊看到他们,故意提高声音说:“有些人啊,就是自不量力,连《礼记》都没读懂,还敢妄谈‘大学之道,真是笑死人了!”
nbsp显然,张昊也抽到了《礼记》的章节,而且听到了赵家麟和苏文的对话,故意过来挑衅。
nbsp赵家麟懒得跟他计较,只是淡淡瞥了他一眼,没有说话。苏文却忍不住了,反驳道:“张公子,你怎么知道赵兄没读懂《礼记》?说不定你的解读还不如赵兄呢!”
nbsp“我不如他?”张昊冷笑一声,“我从小就跟着叔父研读儒家典籍,论对典籍的理解,青州府的举子谁能比得过我?他赵家麟不过是个小县出来的举子,也配跟我比?”
nbsp就在这时,一个苍老的声音突然传来:“哦?是吗?老夫倒想听听,你对《礼记》的解读,比赵举子强在哪里?”
nbsp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周大儒正带着几个弟子走过来,脸色严肃地看着张昊。显然,张昊刚才的话,全被周大儒听在了耳里。
nbsp张昊脸色瞬间变得惨白,连忙躬身行礼:“周大儒,学生……学生只是随口说说,没有别的意思。”
nbsp“随口说说?”周大儒皱起眉头,“读书人本应谦逊好学,你却如此狂妄自大,轻视他人,这岂是读书人该有的品行?今日若不说出个所以然来,你就不必参加接下来的考试了!”
nbsp张昊吓得浑身发抖,支支吾吾地说不出话来。他刚才不过是想羞辱赵家麟,根本没想过要跟人比拼对《礼记》的解读,更何况对手还是周大儒看重的赵家麟。
nbsp赵家麟见状,上前一步,对着周大儒躬身行礼:“周大儒,张公子或许只是一时失言,还请您给他一个机会。文会的目的是交流学问,而非追究过错,不如让我们以文会友,共同探讨《礼记》的精髓?”
nbsp周大儒看了赵家麟一眼,眼中闪过一丝赞赏,点了点头:“好,就依你所言。既然你们都抽到了《礼记》的章节,那就各自说说对《大学之道》的理解吧。”
nbsp张昊松了口气,连忙组织语言,开始背诵《大学之道》的原文,偶尔穿插几句自己的理解,却大多是些陈词滥调,毫无新意。
nbsp周大儒听得眉头紧锁,摇了摇头。
nbsp轮到赵家麟时,他没有背诵原文,而是直接阐述自己的观点:“学生认为,《大学之道》中的‘修身是根本。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先修养自身的品德,才能治理好家庭,进而治理国家,平定天下。当下大景王朝虽国泰民安,但仍有部分地区百姓生活困苦,部分官员贪赃枉法。作为读书人,我们不仅要提升自己的学问,更要修养品德,将来为官后,才能清正廉洁,为民做主,真正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nbsp他的话条理清晰,观点新颖,既紧扣典籍,又结合了现实,让在场的读书人都眼前一亮。
nbsp周大儒更是连连点头,眼中满是赞赏:“好!说得好!‘修身为本,你能有此见解,可见对《大学之道》有很深的理解。相比之下,张昊,你刚才的解读,不过是皮毛而已!”
nbsp张昊的脸涨得通红,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nbsp周大儒看了看天色,说道:“第一场考试的结果,明日会在书院门口张贴。今日暂且到这里,大家回去休息,准备明日的策论考试。”
nbsp众人纷纷行礼告辞。赵家麟和苏文也离开了书院,回到了客栈。
nbsp回到客栈后,苏文兴奋地说:“赵兄,你今天说得太好了!连周大儒都对你赞不绝口,看来第一场考试你肯定能取得好成绩!”
nbsp赵家麟笑了笑:“还不一定,后面还有两场考试,不能掉以轻心。明日的策论考试,题目很可能与当下的时事有关,我们得好好准备一下。”
nbsp接下来的时间,两人一起研读了最近的朝政新闻和社会动态,分析可能的策论题目,直到深夜才各自回房休息。
nbsp第二天一早,两人来到书院门口,只见公告栏前已经围满了人。赵家麟挤进去一看,只见第一场考试的名次已经张贴出来——他赫然排在第一名,苏文排在第十名,而张昊则排在最后一名,勉强通过了第一场考试。
nbsp“太好了!赵兄,你是第一名!”苏文激动地说。
nbsp赵家麟也松了口气,心里多了几分信心。
nbsp很快,第二场策论考试开始了。这次的考试地点在书院的讲堂,题目由周大儒亲自拟定,写在一张巨大的宣纸上——“论如何解决边境流民问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边境流民问题是大景王朝当下的一个难题。近年来,边境地区频繁遭受外族侵扰,不少百姓流离失所,涌入内地,给内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压力。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一直是朝廷官员和读书人关注的焦点。
nbsp拿到题目后,赵家麟没有急于动笔,而是先在脑海中梳理思路。他认为,解决边境流民问题,不能只靠简单的救济,而是要从根本上入手:首先,要加强边境的防御力量,抵御外族侵扰,让百姓能重返家园;其次,要在内地设立流民安置点,为流民提供住所和土地,让他们能安居乐业;最后,要开设学堂,教授流民子女读书识字,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为国家培养人才。
nbsp思路理清后,赵家麟开始奋笔疾书。他的策论结构清晰,论据充分,不仅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还引用了历史上的类似案例,论证自己观点的可行性。
nbsp苏文也在认真地写着策论,他提出了“以工代赈”的思路,建议朝廷组织流民修建水利工程和道路,既能解决流民的就业问题,又能改善民生,也得到了不少读书人的认可。
nbsp张昊则皱着眉头,苦思冥想了半天,才勉强写出一篇策论。他的策论大多是空泛的口号,没有具体的解决方案,甚至还提出了“将流民驱逐回边境”的荒唐建议,让周围的读书人都皱起了眉头。
nbsp一个时辰后,策论考试结束。众人交了卷,再次在花园里等候结果。
nbsp这次,周大儒没有让大家等太久,当天下午就公布了名次。赵家麟再次获得第一名,苏文排在第八名,而张昊则因为策论观点荒唐,被直接淘汰出局。
nbsp得知结果后,张昊气得脸色铁青,却又无可奈何,只能灰溜溜地离开了书院。
nbsp接下来的几天,赵家麟和苏文一直在为第三场即兴赋诗考试做准备。他们一起研读唐诗宋词,学习诗词的格律和技巧,偶尔还会互相出题,练习即兴创作。
nbsp很快,第三场考试如期而至。这次的考试地点在书院的湖心亭,周大儒亲自出题,题目是“咏梅”。
nbsp众人围绕着湖心亭坐下,每人面前放着一张宣纸和一支毛笔。周大儒一声令下,众人纷纷开始构思。
nbsp赵家麟看着亭外盛开的梅花,只见梅花在寒风中傲然挺立,花瓣洁白如雪,却又带着一丝淡淡的红晕。他心中一动,很快就有了灵感。
nbsp他拿起笔,蘸了蘸墨,在宣纸上写道:
nbsp“寒风砺骨志弥坚,
nbsp雪压枝头色更妍。
nbsp不与百花争艳丽,
nbsp独留清气满人间。”
nbsp这首诗既描绘了梅花的形态和品格,又借梅花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守本心的志向,得到了周大儒的高度评价。
nbsp苏文也写了一首不错的诗,描绘了梅花在雪中绽放的美景,表达了对梅花坚韧品格的赞美,排在了第五名。
nbsp三场考试结束后,最终的名次也公布了——赵家麟凭借三场考试均获第一的优异成绩,成为此次青州文会的第一名,苏文排在第六名。
nbsp颁奖典礼当天,青州知府亲自来到书院,为赵家麟颁发了奖励——一百两银子、一套珍贵的儒家典籍,还有一封举荐信,推荐他直接参加明年的会试。
nbsp周大儒也当着所有人的面,对赵家麟说:“赵举子,你的学问和品行都非常出色,若你愿意,老夫愿收你为弟子,不知你意下如何?”
nbsp这无疑是天大的机缘!在场的读书人都羡慕地看着赵家麟,期待着他的回答。
nbsp赵家麟心中激动不已,连忙躬身行礼:“学生愿意!多谢老师收留!”
nbsp周大儒满意地点了点头,笑着说:“好!从今日起,你就是老夫的弟子了。日后若有不懂的地方,随时可以来书院找老夫请教。”
nbsp苏文也为赵家麟感到高兴,他走上前,拍了拍赵家麟的肩膀:“赵兄,恭喜你!你真是太厉害了!”
nbsp赵家麟笑着说:“苏兄,你也很优秀!日后我们还要一起努力,共同进步!”
nbsp文会结束后,赵家麟没有立刻回云溪县,而是留在了青州书院,跟着周大儒学习。周大儒学识渊博,对儒家典籍的理解极为深刻,在他的指导下,赵家麟的学问进步得很快,文气也越来越浑厚,距离凝聚“文胆”越来越近。
nbsp期间,他还经常去流民安置点,为流民讲解农桑知识和律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他的善举得到了流民的一致好评,也引动了更多的天地才气,让他的文气更加精纯。
nbsp这天,赵家麟正在书院的藏里研读典籍,突然感觉到脑海中一阵剧烈的震动,丹田处的文气开始疯狂涌动,仿佛要冲破某种束缚。他心中一动,知道这是凝聚“文胆”的关键时刻。
nbsp他立刻盘膝坐下,闭上眼睛,集中精神引导文气。文气在他的经脉中快速流转,越来越快,越来越浑厚,最终在他的丹田处凝聚成一个金色的光点。
nbsp光点越来越亮,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了一个拳头大小的金色胆形物体——这就是“文胆”!
 
第2609章 麟趾呈祥(164)[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