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合院:一人纵横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609章 麟趾呈祥(164)[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凝聚出文胆的瞬间,赵家麟感觉到一股强大的力量传遍全身,他的感知变得更加敏锐,对儒家典籍的理解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他知道,自己已经正式踏入了“进士”的门槛,距离成为大儒又近了一步。

    nbsp周大儒也感受到了赵家麟的变化,他走进藏,看着赵家麟,眼中满是欣慰:“好!好!你能在这么年轻的时候就凝聚出文胆,真是前途不可限量!看来,老夫没有收错弟子。”

    nbsp赵家麟站起身,对着周大儒躬身行礼:“多谢老师的指导,若没有老师的帮助,学生也不可能这么快凝聚出文胆。”

    nbsp周大儒笑着说:“这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不过,凝聚文胆只是一个开始,你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明年的会试,将会是你面临的更大挑战,你一定要好好准备。”

    nbsp赵家麟点了点头,眼神坚定地说:“老师放心,学生一定会努力准备,争取在会试中取得好成绩,不辜负老师的期望!”

    nbsp接下来的日子,赵家麟更加勤奋地学习,不仅研读儒家典籍,还开始学习兵法、律法、农学等知识,为明年的会试做准备。他知道,会试比文会更加严格,考察的内容也更加全面,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众多才子中脱颖而出。

    nbsp苏文也留在了青州府,一边学习,一边准备明年的乡试。两人经常一起探讨学问,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nbsp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年底。赵家麟告别了周大儒和苏文,准备回云溪县过年,顺便把自己在文会上的成绩和凝聚文胆的好消息告诉父母。

    nbsp踏上回云溪县的路,赵家麟的心情格外轻松。他看着路边的风景,心中充满了期待——他知道,明年的会试将会是他儒道之路上的又一道重要关卡,但他有信心,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所学,一定能顺利通过。

    nbsp快到云溪县时,远远就能看到城门口聚集着不少人,走近了才发现,赵文轩和柳氏正带着家里的仆从和他的学生们,在城门口等候。看到赵家麟骑马而来,柳氏立刻快步上前,眼眶泛红地握住他的手:“家麟,你可算回来了!这几个月,娘天天都在想你。”

    nbsp赵文轩也走上前,拍了拍他的肩膀,虽然没说话,但眼中的欣慰和骄傲却藏不住。学生们更是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地问:“先生,青州文会怎么样?您有没有取得好成绩?”

    nbsp赵家麟笑着点头,从怀里拿出周大儒写的举荐信,递给赵文轩:“爹,娘,我在青州文会上得了第一名,还被周大儒收为弟子,他还为我写了举荐信,明年我可以直接参加会试。”

    nbsp“什么?”赵文轩接过举荐信,激动得手都在发抖,“你……你被周大儒收为弟子了?还能直接参加会试?”

    nbsp柳氏也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只是不停地抹眼泪。周围的百姓和学生们听到消息,也纷纷围上来道贺,一时间,城门口热闹非凡。

    nbsp回到家后,柳氏亲自下厨,做了一桌子赵家麟爱吃的菜。饭桌上,赵家麟把在青州文会的经历,以及跟着周大儒学习的情况,一一讲给父母听。赵文轩听得连连点头,不断感慨:“好,好,真是太好了!我们赵家,终于出了一个有出息的人!”

    nbsp接下来的日子,赵家麟一边陪伴父母,一边继续研读典籍,偶尔还会去县学给学生们讲课。得知他被周大儒收为弟子,还能直接参加会试后,云溪县的读书人更是对他敬佩不已,不少人都慕名前来拜师求学,赵家的门槛都快被踏破了。

    nbsp这天,赵家麟正在院子里给学生们讲解《中庸》,突然看到青禾匆匆跑进来,神色慌张地说:“公子,不好了!县衙派人来了,说有紧急公务找您!”

    nbsp赵家麟皱了皱眉,心里有些疑惑。他刚回云溪县没几天,县衙会有什么紧急公务找他?他让学生们先自行学习,自己则跟着青禾来到前厅。

    nbsp前厅里,一个穿着衙役服饰的中年男人正焦急地等候着,看到赵家麟进来,立刻站起身:“赵先生,您可算回来了!周大人让我来请您,说是云溪县西边的村子爆发了瘟疫,情况十分危急,想请您去帮忙!”

    nbsp“瘟疫?”赵家麟心里一惊。瘟疫在古代可是大事,一旦控制不好,很容易造成大规模的人员伤亡。他立刻说:“好,我这就跟你去县衙!”

    nbsp来到县衙,周大人正焦急地在大堂里踱步,看到赵家麟进来,立刻迎了上去:“赵先生,你可算来了!云溪县西边的李家村,三天前开始出现瘟疫症状,已经有十几个人病倒了,还有两个人不幸去世了。我已经派人去青州府求援了,但援军还需要几天才能到,现在只能靠我们自己先控制住疫情。”

    nbsp赵家麟点了点头,神色严肃地说:“周大人,您放心,我一定会尽力帮忙。不过,控制瘟疫需要做好隔离、消毒和治疗三个方面,我们得立刻制定方案。”

    nbsp接下来的时间,赵家麟和周大人一起,召集了云溪县的医官和乡绅,制定了详细的防疫方案:首先,将李家村封锁起来,禁止村民进出,防止瘟疫扩散;其次,组织人手对李家村进行全面消毒,焚烧死者的衣物和生活用品;最后,由医官负责治疗病人,赵家麟则负责安抚村民的情绪,给他们讲解防疫知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方案制定好后,赵家麟立刻带着人手,前往李家村。来到李家村外,远远就能看到村子被封锁起来,村口站着几个衙役,神色紧张地守着。走进村子,只见村子里一片死寂,偶尔能听到村民的咳嗽声和哭声,气氛十分压抑。

    nbsp赵家麟没有犹豫,立刻组织人手开始工作。他亲自带着人,挨家挨户地给村民讲解防疫知识,告诉他们要勤洗手、勤通风,不要接触病人的衣物和生活用品。同时,他还安抚村民的情绪,告诉他们朝廷已经派援军过来了,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战胜瘟疫。

    nbsp医官们则忙着给病人治疗,虽然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但他们还是尽最大努力,用草药缓解病人的症状。赵家麟也利用自己在现代学到的知识,建议医官们用艾草和苍术焚烧消毒,效果果然比之前好了很多。

    nbsp在赵家麟和众人的努力下,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几天后,青州府的援军终于到了,带来了大量的药材和防疫物资。在援军的帮助下,李家村的瘟疫很快就被彻底扑灭了。

    nbsp瘟疫过后,李家村的村民们对赵家麟感激不已,纷纷来到赵家道谢,还送来了不少土特产。周大人也对赵家麟赞不绝口,亲自上书青州府,为他请功。

    nbsp赵家麟却没有居功自傲,他知道,这次能战胜瘟疫,是大家齐心协力的结果。他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

    nbsp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第二年春天。赵家麟告别了父母和学生们,再次踏上了前往青州府的路。这次,他要从青州府出发,前往京城参加会试。

    nbsp周大儒早已在青州府等候,看到赵家麟来,笑着说:“家麟,准备好了吗?京城人才济济,会试可比文会难多了,你一定要好好发挥。”

    nbsp“老师放心,学生已经准备好了。”赵家麟躬身行礼,语气坚定地说。

    nbsp周大儒点了点头,从怀里拿出一本厚厚的书,递给赵家麟:“这是老夫多年来对儒家典籍的研究心得,你带着它,路上可以好好看看,或许对你会有帮助。”

    nbsp赵家麟接过书,心里满是感激:“多谢老师!学生一定好好研读。”

    nbsp几天后,赵家麟和其他前往京城参加会试的举子一起,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前往京城的路很远,需要走一个多月。路上,赵家麟一边研读周大儒给的书,一边和其他举子交流学问,收获颇丰。

    nbsp这天,他们来到一个叫“清风镇”的小镇,准备在这里休息一晚。刚走进客栈,就听到大堂里传来一阵争吵声。赵家麟好奇地走过去一看,只见一个穿着长衫的书生正和客栈老板争吵,周围围了不少人。

    nbsp“老板,你怎么能这么不讲道理?我明明提前订好了房间,你怎么能把房间卖给别人?”书生气愤地说。

    nbsp客栈老板却一脸不耐烦:“谁让你来得这么晚?人家愿意出双倍的价钱,我当然要卖给人家!你要是想住,就等明天吧,今天已经没有房间了。”

    nbsp书生急得满头大汗:“我明天还要赶路去京城参加会试,要是今天住不了店,耽误了行程怎么办?”

    nbsp赵家麟看着书生焦急的样子,想起了自己当初去青州府参加文会时的情景。他走上前,对着客栈老板说:“老板,这位兄台是要去京城参加会试的举子,耽误了行程可就麻烦了。我那里订了一个双人间,不如让这位兄台跟我一起住吧。”

    nbsp客栈老板愣了一下,随即点了点头:“既然赵公子开口了,那好吧。”

    nbsp书生感激地看着赵家麟,连忙道谢:“多谢兄台帮忙!在下是江南苏州府的举子沈文,不知兄台高姓大名?”

    nbsp“在下云溪县赵家麟。”赵家麟笑着说。

    nbsp“原来是赵兄!”沈文眼前一亮,“我听说过你的名字!你在青州文会上得了第一名,还被周大儒收为弟子,真是太厉害了!”

    nbsp赵家麟谦虚地笑了笑:“沈兄过奖了,只是运气好而已。”

    nbsp两人一起回到房间,聊得十分投机。沈文告诉赵家麟,他来自江南的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就饱读诗书,这次去京城参加会试,是希望能考中进士,为朝廷效力。

    nbsp赵家麟也跟沈文聊起了自己的经历,以及对儒家典籍的理解。两人越聊越投缘,很快就成了好朋友。

    nbsp第二天一早,两人一起出发,继续前往京城。路上,他们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关系越来越亲密。

    nbsp一个多月后,他们终于抵达了京城。京城比青州府更加繁华,街道上车水马龙,行人络绎不绝,高大的城墙巍峨壮观,彰显着大景王朝的威严。

    nbsp赵家麟和沈文先去了礼部报到,领取了会试的准考证,然后找了一家客栈住了下来,开始为会试做最后的准备。

    nbsp会试的日子很快就到了。会试分为三场,每场考三天,分别考经义、策论和诗赋。考试的地点在京城的贡院,贡院里有很多小隔间,每个举子一个隔间,在里面考试、吃饭、睡觉,直到三场考试全部结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第一场考经义,题目是“论语·为政”中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赵家麟看到题目,心中一动,立刻开始构思。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对儒家典籍的理解,从“立志”“修身”“治国”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写得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nbsp第二场考策论,题目是“论如何加强海防,抵御倭寇侵扰”。倭寇侵扰是大景王朝当下的一个严重问题,经常骚扰沿海地区,给百姓带来了很大的灾难。赵家麟在之前的学习中,对海防问题有过深入的研究,他提出了“建立水师、加固海防、团结沿海百姓”三个具体的解决方案,论据充分,条理清晰。

    nbsp第三场考诗赋,题目是“京城怀古”。赵家麟站在贡院的窗前,看着远处的皇宫,心中感慨万千。他挥笔写下一首七言律诗,描绘了京城的繁华和历史的沧桑,表达了自己为国家效力的决心。

    nbsp三场考试结束后,赵家麟走出贡院,感觉浑身轻松。沈文也正好走出来,看到赵家麟,笑着说:“赵兄,感觉怎么样?我觉得这次考得还不错。”

    nbsp“我也觉得还行。”赵家麟笑着说,“接下来,就等着放榜了。”

    nbsp放榜的日子很快就到了。这天,赵家麟和沈文一起来到礼部门口,只见公告栏前已经围满了人,大家都紧张地寻找着自己的名字。

    nbsp赵家麟挤进去,目光快速地在榜单上扫过。很快,他就在榜单的前几名看到了自己的名字——他考中了会试第十五名,成为了一名贡士!

    nbsp沈文也在榜单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他考中了第三十二名,也顺利成为了贡士。两人激动地拥抱在一起,庆祝彼此的成功。

    nbsp接下来,就是殿试了。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在皇宫的太和殿举行,主要考察贡士们的应变能力和对国家大事的见解。

    nbsp殿试当天,赵家麟和其他贡士一起,穿着整齐的服饰,来到太和殿。太和殿巍峨壮观,皇帝坐在高高的龙椅上,神色威严。殿内两旁,站着文武百官,气氛十分庄重。

    nbsp皇帝亲自出题,题目是“论如何实现天下大同”。这个题目很大,需要结合儒家典籍和当下的社会现状,提出自己的见解。

    nbsp赵家麟深吸一口气,定了定神,然后从容地走上前,开始阐述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实现天下大同,首先要重视教育,让百姓都能读书识字,明白道理;其次要轻徭薄赋,让百姓安居乐业;最后要任人唯贤,选拔有才能、有品德的人担任官员,为百姓服务。

    nbsp他的回答条理清晰,观点新颖,既符合儒家的思想,又结合了当下的社会现状,得到了皇帝的高度认可。

    nbsp殿试结束后,皇帝很快就公布了名次。赵家麟考中了二甲第七名,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的官职;沈文考中了二甲第二十一名,被授予“吏部主事”的官职。

    nbsp得知结果后,赵家麟激动不已。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成为了一名朝廷官员,有机会为国家效力,为百姓做事。

    nbsp几天后,赵家麟穿着崭新的官服,来到翰林院报到。翰林院是朝廷储备人才的地方,在这里任职的官员,大多是才华横溢的读书人,将来很有可能成为朝廷的重臣。

    nbsp在翰林院任职期间,赵家麟工作十分勤奋,不仅认真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还利用空闲时间,研读更多的儒家典籍和治国方略。他的才华和努力,得到了翰林院掌院学士的赏识,也赢得了同事们的尊重。

    nbsp这天,赵家麟正在翰林院整理典籍,突然接到皇帝的圣旨,让他即刻前往御书房见驾。他心里有些疑惑,不知道皇帝找他有什么事,但还是立刻整理好衣着,前往御书房。

    nbsp来到御书房,皇帝正坐在书桌前,看着一份奏折。看到赵家麟进来,皇帝放下奏折,笑着说:“赵家麟,朕找你来,是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交给你去办。”

    nbsp赵家麟躬身行礼:“臣遵旨,请陛下吩咐。”

    nbsp皇帝点了点头,语气严肃地说:“最近,江南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水灾,百姓流离失所,灾情十分危急。朕想派你去江南,负责赈灾事宜。你可有信心完成这个任务?”

    nbsp赵家麟心中一凛,赈灾是一件非常重要且艰巨的任务,关系到无数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但他没有犹豫,立刻说道:“臣有信心!请陛下放心,臣一定竭尽全力,做好赈灾工作,帮助江南百姓渡过难关。”

    nbsp皇帝满意地点了点头:“好!朕相信你的能力。你明天就可以出发,朕已经让户部给你准备了赈灾物资和银两,你可以随时调用。”

    nbsp“谢陛下!”赵家麟躬身行礼,心中充满了使命感。他知道,这次去江南赈灾,是对他的一次重要考验,他必须全力以赴,不能辜负皇帝的信任,更不能辜负江南百姓的期望。

    nbsp第二天一早,赵家麟告别了翰林院的同事们,带着赈灾物资和银两,踏上了前往江南的路。他坐在马车上,看着窗外的风景,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圆满完成这次赈灾任务,帮助江南百姓重建家园,让他们能早日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nbsp马车一路向南,很快就离开了京城。赵家麟知道,前方的路还很长,挑战也很多,但他有信心,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所学,一定能克服困难,完成皇帝交给自己的任务。他的儒道之路,还在继续,而这次江南赈灾,将会是他人生中又一段重要的经历。

    喜欢。

第2609章 麟趾呈祥(164)[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