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合院:一人纵横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431章 龙潜于渊(86)[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nbsp;nbsp李如龙摸着兜里的徽章,突然很想念聚义拳馆的青石板。曼谷的月光再亮,也照不出巷子里糖糕摊的暖光;湄南河的风再柔,也吹不出老周炸糖糕的麦香。但他知道,这些牵挂都是甜的,像杰森说的,是“值得守护的温柔”。

    nbsp离开场馆时,杰森非要开车送他们回酒店。车里放着非洲民谣,杰森跟着节奏轻轻晃,手腕上的花环随着动作蹭到方向盘,留下淡淡的花香。“我师父以前总说,拳头硬不如心硬。”杰森突然开口,“现在才明白,心硬不如心暖。”

    nbsp李如龙望着窗外掠过的夜市灯火,突然想起如虎说的,要把太极“松肩”法教给体校队友。想起汤姆的“友谊拳馆”里,不同肤色的孩子一起练拳。想起查猜说,要把泰拳馆改成“慈善训练基地”,用比赛收入资助山区孩子。

    nbsp这些念头像种子,撒在不同的土地上,却都带着聚义拳馆的根——秦老头的“止戈为武”,老周的“分享才甜”,张大爷的“以柔克刚”。李如龙知道,这才是武术真正的样子,不是擂台上的胜负,是把温暖传到更远的地方。

    nbsp酒店房间的窗台上,还摆着夜市买的糖画——聚义拳馆的暖房冒着热气,秦老头的躺椅旁围着群外国孩子,老周的糖糕摊前站着杰森和“白熊”,每个人手里都举着个芝麻糖糕,笑得像群孩子。

    nbsp李如龙把非洲学校的徽章别在练功服上,胸口的“聚”字在灯光下泛着光。他知道,明天飞回明善城,只是故事的一个逗号。聚义拳馆的“世界交流基地”要剪彩,非洲的学校等着杰森去剪彩,汤姆的“友谊拳馆”分店要教新学员,甚至连如虎都规划着,要在体校开个“太极举重融合班”。

    nbsp而湄南河畔的风里,永远留下了铜令牌与花环的味道,像个未完的约定——杰森会去明善城学太极,查猜会带着泰拳弟子来交流,非洲的孩子们会收到印着“聚义拳馆”字样的足球,而李如龙自己,或许会在某天清晨,踩着青石板走进拳馆,看见秦老头正对着一群金发碧眼的学员,用拐杖敲着青石板说:“脚底下生根,心里头开花,这才是真功夫。”

    nbsp夜色渐深,曼谷的钟声又响了起来,悠远而温暖。李如龙把糖画小心地收进行李箱,旁边放着杰森送的徽章,查猜给的佛珠,还有如虎写满笔记的本子。这些东西像串珠子,被“守护”与“温柔”的线串着,在月光下闪闪发亮。

    nbsp他的故事,还长着呢。

    nbsp明善城的雨总带着股青石板特有的凉润。李如龙站在聚义拳馆的新牌坊下,看着工人往门楣上挂“世界武术交流基地”的鎏金牌匾,雨滴打在铜牌上,溅起细碎的水花,像极了秦老头当年教他站桩时,落在他肩头的晨露。

    nbsp“杰森那小子说要带非洲孩子来学拳,让你给他们留着最前排的位置。”沈浩举着把大伞跑过来,伞沿滴下的水打湿了他新穿的西装裤,“查猜的泰拳队已经在路上了,说要给秦老带尊纯金的佛牌,保平安。”

    nbsp李如龙往暖房里看,秦老头正坐在太师椅上,被一群记者围着。老头今天穿了件新做的绸缎马褂,空荡荡的左袖掖在腰间,金牙在闪光灯下闪得格外亮,手里却还捏着那枚磨得发亮的铜令牌,时不时往记者眼前晃:“这才是真宝贝,比金牌稀罕多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老周的糖糕摊扩成了两间门面,新做的招牌上画着个举着糖糕打太极的小人儿,是汤姆的弟弟设计的。此刻他正站在油锅前,往刚炸好的糖糕上撒桂花,甜香混着雨水的潮气,在巷子里漫开。“龙哥,泰国来的师傅们爱啃甜的,我多放了把芝麻。”他往李如龙手里塞了个油纸包,“刚出锅的,给秦老送去。”

    nbsp如虎背着书包从体校跑回来,校服上还别着非洲学校的徽章。“体校的队友们都来了,在巷口等着剪彩呢!”他往暖房里指,“王教练说要跟查猜讨教泰拳的发力技巧,说对举重有帮助。”他突然压低声音,“我偷偷把太极的‘松肩法编成了顺口溜,队友们说比教练讲的管用多了。”

    nbsp剪彩仪式开始时,雨突然停了。陈教练牵着秦老头的手走到牌坊下,老人的拐杖在青石板上敲出沉稳的节奏,像在给这场跨越山海的相聚打拍子。查猜带着泰拳弟子们突然跪下行礼,彩色绸缎缠满的小腿在雨水中泛着光;杰森举着非洲孩子画的拳馆图,用生硬的中文喊“秦爷爷好”;汤姆的“友谊拳馆”学员举着横幅,上面写着“以武会友,天下一家”,德文和中文并排写着,笔画里都带着股认真劲。

    nbsp秦老头的眼眶突然红了,举起铜令牌往牌坊上敲了敲:“我打了一辈子拳,输过赢过,断过胳膊流过血,今天才明白,拳不是用来分高低的,是用来连人心的。”他往李如龙手里塞令牌,“这东西该传给你了,带着它,把聚义拳馆的名字,写到更远的地方去。”

    nbsp李如龙握着令牌,掌心的温度混着雨水的凉,突然想起第一次在拳馆练拳的样子。那时他还是个搬钢筋的穷小子,秦老头用这令牌敲他的膝盖,说“脚底下不生根,练啥都白搭”;老周往他兜里塞糖糕,说“力气是练出来的,不是饿出来的”;张大爷教他太极的“沉肩”,说“心浮气躁,拳就飘”。

    nbsp仪式结束后,暖房里挤满了人。查猜教泰国弟子们练太极的“云手”,动作僵硬得像提线木偶,引得孩子们直笑;杰森缠着李如龙学形意拳的“劈拳”,说要回去教非洲孩子“用斧头的姿势保护自己”;汤姆的弟弟趴在青石板上,给秦老头画肖像,笔尖蘸着雨水,把老头的金牙画得像颗小太阳。

    nbsp如虎带着体校队友跟泰拳弟子掰手腕,输了的人要学句中文绕口令。“四是四,十是十”的声音混着糖糕的甜香,在暖房里漫开。老周端着蒸笼进来,往每个人手里塞糖糕:“查猜师傅爱吃的芝麻馅,杰森的桂花馅,汤姆弟弟的豆沙馅……都记着呢!”

    nbsp傍晚时,杰森突然拉着李如龙往巷口走。暮色里,十几个非洲孩子正围着张大爷学太极,小小的身影在青石板上站成排,胳膊伸得像刚抽芽的树枝。“他们说想在这里住到冬天,学完‘自卫三式再回去。”杰森往孩子们手里指,“那个扎红头巾的小姑娘,说要当非洲第一个太极教练。”

    nbsp李如龙的心突然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下,暖烘烘的。他想起秦老头说的“拳是种子”,此刻才真正明白,这些年撒下的种子,早已在不同的土地上发了芽——汤姆的“友谊拳馆”开了分店,查猜的泰拳馆改成了慈善基地,杰森的学校里多了武术课,如虎的队友们把太极融入了举重……而聚义拳馆,永远是这些种子的根。

    nbsp秦老头拄着拐杖走过来,往李如龙手里塞了本新拳谱。封面上是老头用毛笔写的“天下拳一家”,字迹比以前抖得厉害,却透着股说不出的劲。“明天带他们去看看黑市拳场的旧址。”老头往远处指,“让孩子们知道,拳可以用来打架,更可以用来救人,这才是咱们聚义拳馆的本分。”

    nbsp老周的糖糕摊还亮着灯,蓝布围裙在暮色里晃来晃去。张大爷的太极班多了几个金发碧眼的学员,羊角辫正踮着脚,给非洲孩子系铜令牌仿制品的红绳。巷口的路灯亮了,把牌坊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个温暖的拥抱,等着每个晚归的人。

    nbsp李如龙知道,这不是结尾。明天他要带非洲孩子去看秦老头说的旧址,教他们“止戈为武”的道理;查猜的泰拳弟子要跟体校队友切磋,杰森要学完“劈拳”的招式才肯走;老周正琢磨着把糖糕配方寄给非洲的学校,说“让孩子们知道明善城的味道”;甚至连如虎都规划着,寒假要跟杰森去肯尼亚,教那边的孩子用“松肩”法举杠铃。

    nbsp雨又开始下了,细细密密的,打在暖房的玻璃上,像首永远唱不完的歌。李如龙握着那枚铜令牌,站在聚义拳馆的院子里,看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在雨里笑闹,突然觉得,所谓江湖,从来不是打打杀杀,而是像这青石板上的雨水,你融进我,我融进你,最后汇成一股暖流,往更远的地方去。

    nbsp他的故事,还长着呢。黑市拳场的旧址等着被讲成新的故事,非洲孩子的太极梦等着被续写,聚义拳馆的新牌坊下,还会有更多肤色的手握在一起,带着铜令牌的温度,带着糖糕的甜香,带着心里那点永远不灭的热乎劲,把这“天下拳一家”的故事,继续写下去,永远没有结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聚义拳馆的青石板在晨光里泛着潮气,李如龙蹲在门槛上给非洲孩子们系拳带。扎红头巾的小姑娘露比总爱把拳带缠成麻花,他得耐心解开重系,指尖触到她手腕上的铜令牌仿制品,红绳磨得有些发毛——是羊角辫连夜编的,说“这样就有聚义拳馆的气场了”。

    nbsp“龙哥,查猜师傅带了泰拳的藤靶,说要教孩子们‘肘击防御。”如虎背着个大帆布包跑进来,里面装着体校队友捐的护具,“杰森在暖房跟秦爷爷学写毛笔字,把‘武字写成了‘止戈,老头乐得金牙都快掉了。”

    nbsp李如龙往暖房看,秦老头正握着杰森的手在宣纸上划,墨汁滴在砚台上,晕开像朵黑色的花。老头今天穿了件新做的对襟衫,空荡荡的左袖被风掀起,露出里面缝的口袋——装着李如龙给他的青石板碎片,说“揣着踏实”。

    nbsp露比突然拽着他的衣角往巷口指,一群戴斗笠的人正往拳馆走,竹篓里装着新鲜的芒果和榴莲,是查猜从泰国带来的弟子。为首的少年叫阿颂,小腿上的绸缎缠得整整齐齐,见了李如龙突然鞠躬,用中文说:“我爸爸是查猜的师兄,他说您的‘化劲比视频里厉害一百倍。”

    nbsp老周的糖糕铺早就排起了长队,非洲孩子踮着脚往油锅里看,露比举着个芝麻糖糕,小心翼翼地喂给阿颂,两人的鼻尖几乎碰到一起,引得周围一阵笑。“周叔把糖糕做成了小拳头的样子。”如虎举着个黄澄澄的糖糕跑过来,“说让外国朋友知道,咱们的拳又甜又有劲儿。”

    nbsp上午的教学在院子里开始。李如龙教非洲孩子太极的“棚劲”,让他们想象怀里抱着只小猫,既不能捏紧也不能松开;查猜带泰拳弟子练形意拳的“崩拳”,阿颂总把拳头握得太紧,李如龙用指尖在他手背上点了点:“像老周揉面团,太使劲会硬邦邦。”

    nbsp暖房里突然传来喝彩,杰森举着张墨迹未干的字跑出来,上面写着“友谊”两个字,笔画歪歪扭扭,却透着股认真劲。“秦爷爷说我有天赋。”他往李如龙手里塞了支毛笔,“非洲学校的教室要挂这个,让孩子们知道中国字的厉害。”

    nbsp秦老头拄着拐杖跟在后面,往李如龙手里塞了个布包:“黑市拳场的旧址找到了,下午带孩子们去看看。”布包里是张泛黄的照片,年轻的秦老头站在铁丝网前,左胳膊还完好无损,眼神却比现在凌厉得多,“让他们知道,拳馆以前不是这样的,是靠拳头硬抢出来的体面。”

    nbsp中午吃饭时,巷子里摆了长桌,老周的糖糕、泰国的芒果饭、非洲的烤香蕉摆了满满一桌。露比学着用筷子夹糖糕,筷子总不听使唤,阿颂偷偷帮她夹到碗里,两人的耳朵都红了。杰森捧着碗老周做的阳春面,呼噜噜吃得直冒汗:“比非洲的西玛(玉米糊)好吃,有妈妈的味道。”

    nbsp去黑市拳场旧址的路上,秦老头坐在三轮车上,给孩子们讲当年的事。“那时候这里的地板总沾着血,输了的人要么断胳膊,要么再也站不起来。”他摸了摸空荡荡的左袖,“我这条胳膊,就是为了保住拳馆的招牌断的,对方说要把‘聚义改成‘敛财,我偏不让。”

    nbsp旧址现在成了个菜市场,卖鱼的摊位正好在当年的擂台上。老板认得秦老头,往他手里塞了条活鱼:“秦老今天怎么有空来?您当年在这儿打拳,我们都扒着铁丝网看呢!”他往李如龙手里看,“这是您徒弟?跟您一样,身上有股稳劲。”

    nbsp李如龙站在湿漉漉的水泥地上,想象着当年的场景——铁丝网外的眼睛,擂台上的血腥味,秦老头断胳膊时的闷哼……突然明白老头为什么非要带孩子们来这里。有些体面,是靠拳头打出来的;有些温柔,是从血里熬出来的。

    nbsp露比突然拽着他的手往墙角指,那里有个模糊的刻痕,是个歪歪扭扭的“义”字。“秦爷爷刻的。”李如龙摸着那凹凸的笔画,“他说就算输了,这字也得留在墙上。”

    nbsp回去的路上,杰森突然说要给非洲学校盖个“聚义分馆”,让露比当馆长。“我已经跟明善城的建筑队联系了,他们说愿意义务帮忙。”他往李如龙手里塞了张设计图,操场上画着太极图,教室的名字是“老周糖糕班”“张大爷太极室”。

    nbsp秦老头突然咳嗽起来,用拐杖敲了敲杰森的胳膊:“算你小子有良心。”他往李如龙怀里塞了串钥匙,“拳馆东厢房空着,让非洲孩子们住那儿,省得住酒店花钱。”

    nbsp傍晚的拳馆格外热闹。阿颂教露比泰拳的礼仪,两人对着鞠躬,脑袋差点撞到一起;如虎带着体校队友给非洲孩子修拳套,针线笸箩里混着护腕和举重带;老周在新搭的凉棚下教杰森炸糖糕,油星溅到杰森的西装上,他也不在意,笑得像个孩子。

    nbsp李如龙坐在门槛上,看着这一切,突然觉得秦老头说得对——拳馆从来不是某个人的,是所有需要它的人的家。泰国的绸缎、非洲的头巾、明善城的青石板,都在这院子里融成了一股暖流,比任何奖杯都让人踏实。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沈浩举着手机跑进来,屏幕上是汤姆发来的视频:德国的“友谊拳馆”正在举办“国际糖糕节”,各国学员穿着传统服装炸糖糕,德国市长举着个芝麻糖糕,用中文喊“聚义拳馆,好吃”。“国际武联说要把这拍成纪录片,让你当总顾问。”沈浩往李如龙肩上拍了拍,“下个月去巴西取景,说要看看桑巴和太极能不能融到一起。”

    nbsp李如龙摸了摸口袋里的钥匙,金属的凉意混着铜令牌的温度,突然很期待明天的太阳。东厢房的床还没铺好,非洲孩子的课本要去买,阿颂说想学太极的“云手”对付泰拳里的肘击,杰森的糖糕还得练……还有巴西的桑巴,汤姆的纪录片,非洲的分馆……

    nbsp夜色漫进院子时,露比和阿颂在教彼此写名字,粉笔字在青石板上排成串;老周的油锅还在滋滋响,给熬夜的孩子们留着夜宵;秦老头坐在暖房里,借着灯光给新拳谱写序言,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像在给这没完没了的故事,打着温柔的拍子。

    nbsp李如龙知道,他的故事还远没到结尾。聚义拳馆的门会永远开着,青石板上的刻痕会越来越深,来自世界各地的脚印会叠在一起,把“义”字踩得越来越亮。而他要做的,就是像秦老头当年那样,守着这院子,看着孩子们长大,把糖糕的甜味,把铜令牌的温度,把心里那点从血里熬出来的温柔,一点一点,传到更远的地方去。

    nbsp远处的夜市亮起了灯,如虎拉着露比和阿颂去买糖葫芦,笑声在巷子里飘得很远。李如龙站起身,往暖房走,秦老头的咳嗽声混着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在夜色里格外清晰,像首永远写不完的诗,等着他接着往下念。

    nbsp聚义拳馆的东厢房被改造成了间大通铺,非洲孩子们的睡袋在地板上铺开,像片彩色的花田。李如龙蹲在门槛上给露比补拳套,线头在掌心绕成小小的结,晨光透过窗棂照在她扎红头巾的发顶,绒毛上沾着的糖糕碎屑闪着光。

    nbsp“龙哥,阿颂把藤靶劈断了!”如虎举着半截藤条从院子里跑进来,竹纤维在他手心里缠成丝,“查猜师傅不仅没骂他,还说要教他‘铁肘功,秦爷爷正拿着拐杖敲他的膝盖呢!”

    nbsp李如龙往院子里看,秦老头的拐杖在青石板上敲出急促的响,阿颂低着头,小腿上的绸缎松了半截,露出被藤靶硌出的红痕。“练铁肘不是让你劈东西!”老头的金牙在晨光里闪,“是让你知道什么时候该收劲,当年我要是懂这个,胳膊能保住!”

    nbsp查猜赶紧打圆场,往秦老头手里塞了串泰国佛珠:“孩子就是手痒,我已经罚他抄‘止戈为武了。”他往李如龙手里递了个椰壳做的护肘,“这是阿颂妈妈给的,说让您帮忙看看,能不能改成太极的‘化劲护具。”

    nbsp老周的糖糕铺飘来焦香,非洲孩子突然欢呼着往巷口跑——杰森捧着个巨大的蛋糕进来,奶油上用巧克力酱画着铜令牌,旁边歪歪扭扭写着“聚义拳馆生日快乐”。“昨天问如虎,才知道今天是拳馆成立四十周年。”他往孩子们手里分蛋糕,“非洲学校的孩子们寄了画,贴在凉棚上了。”

    nbsp凉棚的竹竿上果然挂满了画,非洲孩子用蜡笔涂出的聚义拳馆,青石板是紫色的,暖房的玻璃闪着金光,秦老头的躺椅上坐着只长翅膀的狮子。“露比说,这是会保护人的狮子拳馆。”杰森指着画里的铜令牌,“他们都以为这是魔法牌。”

    nbsp上午的训练多了项新内容——老周教所有人揉面团。泰国弟子学不会太极的“沉肩”,老周就让他们揉糯米团,说“肩膀沉不下去,蒸出来的芒果饭就会硬邦邦”;非洲孩子的“棚劲”总找不准感觉,老周往他们怀里塞个面团,“像抱着刚出生的小猫,劲儿大了会捏坏,小了会掉地上”。

    nbsp暖房里突然传来争吵声,杰森正举着毛笔跟秦老头比划。“‘武字明明是止和戈!”杰森的蓝眼睛瞪得溜圆,墨汁沾在鼻尖上,“您怎么多加了个心字底?”老头往宣纸上拍了拍,新写的“武”字下面多了个歪歪扭扭的心:“没心的武是打架,有心的武才是守护,这是我师父教的。”

    nbsp李如龙看着那字突然想起,秦老头的拳谱扉页也有这个字。小时候他问为什么,老头只说“等你打赢十场比赛就懂了”,现在看着非洲孩子小心翼翼揉面团的样子,看着阿颂给露比贴创可贴的动作,突然懂了——所谓心字底,就是舍不得把拳头真的砸下去。

    nbsp中午吃饭时,巷口来了个卖风筝的老头,竹骨糊着绵纸,画着太极图和泰拳的招式。“这是给拳馆特制的。”老头往李如龙手里塞了只,“昨晚看新闻说你们教外国孩子练拳,我就琢磨着,把功夫画在风筝上,让全城都知道聚义拳馆的厉害。”

    nbsp露比拽着风筝线在青石板上跑,阿颂在后面追,两人的笑声惊飞了檐下的鸽子。风筝在半空打着旋,太极图的阴阳鱼转得飞快,突然线断了,风筝飘向黑市拳场的方向。“我去捡!”露比喊着追过去,红头巾像团小火苗,窜进菜市场的人流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李如龙跟着跑过去时,露比正蹲在当年的擂台上,风筝挂在了卖鱼摊的铁架上。老板笑着帮她够下来,往她兜里塞了条小金鱼:“秦老说你是非洲来的小馆长?以后常来玩,爷爷教你认活鱼,比练拳有意思。”

    nbsp露比举着金鱼跑回来,鱼袋在手里晃出细碎的水声。“龙哥你看,它跟太极图一样,有黑有白。”她突然指着远处的拆迁公告,“那里要拆了,以后我们去哪里看‘义字?”公告牌上的红圈把黑市拳场旧址圈了进去,旁边写着“建国际武术广场”。

    nbsp秦老头不知什么时候拄着拐杖来了,往公告牌上敲了敲:“拆得好。”他往李如龙手里塞了把锤子,“明天带孩子们来,把墙角的‘义字凿下来,嵌到新广场的地基里。”老头的金牙闪了闪,“让以后来学拳的人都知道,这广场的根,在聚义拳馆的青石板上。”

    nbsp回去的路上,杰森突然说要给新广场捐座雕塑,铜铸的秦老头站在拳馆牌坊下,手里举着铜令牌和糖糕。“我已经联系了非洲的铜矿场,让孩子们亲手浇铸。”他往露比手里看,“小馆长得去剪彩,穿着你最漂亮的红头巾。”

    nbsp如虎突然拽着李如龙的衣角,往体校的方向指。王教练正举着扩音喇叭,一群举重队员站成排,居然在练太极的“云手”,动作虽然僵硬,肩膀却都沉得稳稳的。“王教练说这叫‘文武双全,举杠铃时不容易受伤。”如虎的眼睛亮得像星星,“他还说要跟聚义拳馆搞联谊,让我们教他们站桩,他们教我们举石锁。”

    nbsp傍晚的拳馆飘着烤香蕉的香味,非洲孩子用老周的烤箱做家乡菜,甜香混着糖糕的麦香,在巷子里酿出种奇妙的味道。查猜带着泰拳弟子在凉棚下写中文,阿颂把“聚义”写成了“聚宝”,引得露比直笑,两人的毛笔在宣纸上蹭出淡淡的墨痕,像朵并蒂莲。

    nbsp沈浩举着摄像机跑进来,镜头对着秦老头:“纪录片开机了!秦老您说说,对世界各地的分馆有啥期待?”老头往镜头里凑了凑,拐杖敲得地板响:“别学花架子,要学就学风里雨里守着拳馆的劲儿。”他突然往李如龙手里塞了个红包,“这是给巴西分馆的贺礼,里面是我画的‘五行拳小人儿,比你那火柴人好看。”

    nbsp李如龙打开红包,果然是张泛黄的纸,秦老头用朱砂画的小人儿打拳,每个动作旁都标着糖糕的馅料——劈拳配芝麻,崩拳配花生,钻拳配核桃。“这样外国孩子好记。”老头得意地笑,金牙在灯下闪得格外亮。

    nbsp夜深时,青石板上还晾着孩子们的拳套,露水打湿了上面的铜令牌仿制品,红绳在月光里轻轻晃。李如龙坐在门槛上,看着暖房里亮着的灯,秦老头还在给新拳谱写注脚,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混着老周炸夜宵的滋滋声,像首永远唱不完的摇篮曲。

    nbsp他知道,这故事还长着呢。黑市拳场的“义”字明天要凿下来,新广场的地基等着嵌进根;巴西的分馆在等着秦老头的小人儿拳谱,非洲的孩子们盼着露比回去当馆长;阿颂说要把太极融进泰拳,如虎的联谊赛定在了秋收后……甚至连卖风筝的老头,都在琢磨着做批带“心”字底的“武”字风筝,让风把聚义拳馆的故事,传到更远的地方去。

    nbsp露比突然从东厢房探出头,手里举着条小金鱼:“龙哥,它好像想妈妈了。”李如龙笑着接过鱼袋,往暖房走,准备找个玻璃瓶装起来。月光透过窗棂照在秦老头的宣纸上,新写的“武”字心字底特别大,像颗饱满的糖糕,甜得能溢出来。

    nbsp他的故事,就像这心字底的武,带着点硬,带着点软,带着青石板的凉和糖糕的甜,在明善城的雨里,在曼谷的佛光里,在非洲的星空里,继续写着,永远没有结尾。

    喜欢。

第2431章 龙潜于渊(86)[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