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1章 凤翔于天(6)[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葱岭的融雪顺着峡谷蜿蜒而下,在砾石间撞出细碎的银花。粟特商队的驼铃穿透晨雾,惊起一群岩羊,它们攀着陡峭的山壁,转眼便消失在灰褐色的岩层后。领头的老粟特人哈米德勒住缰绳,从怀中掏出羊皮地图,手指在34;疏勒34;与34;龟兹34;之间摩挲——这张地图已被他翻得卷了边,边角处用粟特文、汉文、鲜卑文三种文字标注着水源地,最新添的一行小字是34;阿蛮的新稻种试验田34;,墨迹尚新。
nbsp34;孩子们,抓紧缰绳!34;哈米德回头喊道。三十多个西域孩童挤在驼背上,最小的阿依莎正用手指抠着驼鞍上的花纹——那是中原工匠雕刻的忍冬花,花瓣的弧度被她摸得光滑。女孩怀里揣着半块麦芽糖,糖纸是江南产的桑皮纸,上面印着简易的水车图案,是念安亲手给她的。
nbsp34;哈米德爷爷,长安的糖真的会甜到心里吗?34;阿依莎的声音带着奶气。她的父亲是于阗的玉石匠,三年前在战乱中被嚈哒人所杀,母亲带着她投奔疏勒的亲戚,恰逢念安的使者团招募西域孩童去长安求学,便含泪将她送上了路。
nbsp哈米德笑着从行囊里掏出块胡麻饼:34;比这饼还甜。当年白先生给我第一块麦芽糖时,我以为是天上的云掉下来了。34;他年轻时曾在邺城遇见过白凤翎,那时他还是个跟着商队蹭饭的孤儿,是白凤翎给了他第一份正经差事,教他辨认中原的草药与西域的矿石。
nbsp驼队行至疏勒河支流时,河面的冰刚融了一半,露出下面青绿色的水流。阿蛮带着十几个农夫正在河边搭建临时码头,见到商队便笑着挥手:34;哈米德大叔,可把你们盼来了!34;他比去年又高了些,身上的汉服袖口沾着泥点,腰间却系着西域的弯刀,那是疏勒王赐给他的成年礼。
nbsp孩子们欢呼着跳下骆驼,围着阿蛮带来的新稻种叽叽喳喳。稻种装在中原的陶罐里,罐身上贴着纸条,用汉文和西域文写着34;三月下种,五月除草34;。阿蛮蹲下身,给每个孩子手里放了一把稻种:34;这是白先生留下的稻种改良的,你们摸摸,比普通的谷粒饱满。34;
nbsp阿依莎捏着稻种,忽然指着远处的引水渠:34;阿蛮哥哥,那水车转得好慢呀。34;
nbsp渠边的水车确实转得缓,几个中原老农正围着西域青年比划,时不时蹲在地上画图。阿蛮解释道:34;他们在试新的齿轮,想让水车转得更快些。中原的李师傅说,白先生当年教过他,齿轮的齿距要像忍冬花的花瓣一样均匀,才能省力。34;
nbsp哈米德看着这一幕,忽然对阿蛮道:34;去年我去平城,鲜卑的贵族子弟都在学中原的《九章算术》,说要算出最好的马具尺寸。34;
nbsp34;那是自然。34;阿蛮从怀里掏出一本手抄的《水经注》,书页间夹着几片稻叶,34;白先生说,学问不分民族,有用的就是好的。34;他给商队补充了新的淡水和干粮,特意往阿依莎的行囊里塞了个小小的木雕水车,34;到了长安,把这个给范先生,他一看就知道是我送的。34;
nbsp离开疏勒时,天已擦黑。哈米德让驼队在河边扎营,升起篝火。农夫们围过来,给孩子们讲白凤翎教他们在盐碱地种稻子的故事——34;先生说,土地就像人,你对它好,它就对你好。他用真气把盐碱吸出来,自己却咳了血,第二天照样笑着教我们堆田埂。34;
nbsp阿依莎听得眼睛发亮,偷偷把阿蛮给的木雕水车放进河里,看着它在水流中慢慢转动。哈米德坐在她身边,望着远处疏勒城的灯火:34;等你们从长安回来,就能帮阿蛮哥哥造更大的水车了。34;
nbsp穿过塔里木河时,周楚带着士兵正在架设新的桥梁。桥墩已立起,用的是中原的夯土技艺,却在表层镶嵌了西域的青石,石上雕刻着商队穿越沙漠的图案。几个鲜卑士兵正帮着西域工匠抬石板,嘴里哼着中原的小调,调子却带着鲜卑的豪放。
nbsp34;哈米德大叔,孩子们,快来歇歇!34;周楚捧着个大陶罐走来,里面是热腾腾的羊肉汤,34;刚从北魏换来的羊,炖了西域的香料,尝尝!34;
nbsp孩子们捧着陶碗,看着士兵们用榫卯结构拼接桥面——中原的木匠负责搭建框架,西域的石匠则在栏杆上雕刻花纹,鲜卑的铁匠在给铆钉淬火,三种不同的技艺在阳光下交融,竟有种奇异的和谐。
nbsp34;周将军,这桥为什么不用钉子呀?34;阿依莎咬着羊肉,含糊不清地问。
nbsp周楚拿起一块榫卯构件:34;你看,这凸出来的部分叫榫,凹进去的叫卯,就像......就像你和长安的小朋友手拉手,不用绳子也能站得稳。34;他指了指栏杆上的忍冬花,34;这花纹是白先生教我们刻的,他说花要成对才好看,就像汉人、鲜卑人、西域人,凑在一起才热闹。34;
nbsp桥面上的最后一块木板铺好时,哈米德让孩子们站成一排,用粟特语、汉文、鲜卑语三种语言喊34;通车34;。声浪惊起水鸟,掠过河面飞向远处的佛塔,塔尖的金顶在阳光下闪着光,仿佛在回应这跨越民族的呼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抵达龟兹时,佛窟前的空地上正热闹非凡。二十个中原儒生搭起的学堂前围满了人,一半是西域的孩童,一半是中原的工匠家属。范宁的门生李老先生正拿着树枝在地上写字,教孩子们认读34;人水田34;三个汉字。
nbsp34;这39;人39;字,为什么是一撇一捺呀?34;一个西域男孩问道。
nbsp李老先生笑着拉起他的手和旁边女孩的手:34;你看,两个人互相扶着,才站得稳。就像白先生扶着你阿爷种稻子,你阿爷帮白先生找矿石。34;
nbsp孩子们似懂非懂,却都认真地跟着念。阿依莎挤到前排,看到地上的34;水34;字,忽然指着不远处的灌溉渠:34;先生,这个字像阿蛮哥哥的水渠!34;
nbsp李老先生大笑:34;正是!白先生说,汉字是从天地万物里来的,你们看这39;田39;字,是不是像你们家的耕地?34;
nbsp孩子们顿时欢呼起来,纷纷捡起树枝在地上画,西域的孩童画得歪歪扭扭,却都带着一股认真劲儿。李老先生看着这一幕,对身边的哈米德道:34;白先生当年说,教书要先教孩子们看得见的东西,果然没错。34;
nbsp佛窟的第五层刚完成最后的彩绘,画师们正在用金粉勾勒壁画边缘。壁画上,粟特商队带着孩童穿越沙漠,中原的郎中在给西域的老人诊病,鲜卑的骑兵在帮农夫驱赶狼群,最显眼的位置留着一片丈许见方的空白,旁边用汉、粟特两种文字写着:34;待长安的孩童来此,补画江南的春天。34;
nbsp念安站在空白处,望着下方的人群。阿蛮正蹲在学堂旁,教中原儒生辨认西域的草药,他手里拿着的《本草纲目》是范宁手抄的,书页间夹着疏勒的稻叶与龟兹的花瓣;佛图澄的弟子与儒生坐在石阶上,争论着34;慈悲34;与34;仁爱34;的异同,旁边一个西域铁匠正用中原的淬火法打制农具,火星溅到他们的衣袍上,引来一阵善意的笑声。
nbsp34;将军,范先生的书信。34;亲兵递上竹简,上面的字迹清隽,是范宁的手笔:34;长安的孩童已选出二十人,带着活字印刷的字模和新培育的桑树苗启程了。他们说要在龟兹种桑树,教西域的姐姐们养蚕缫丝。34;
nbsp念安将竹简递给身边的李老先生,老先生看完笑道:34;白先生当年在江南种桑时就说,桑叶能养蚕,蚕能吐丝,丝能做衣,一件事连着另一件事,环环相扣才是生机。34;
nbsp画师们围过来,请念安为空白处题字。念安接过笔,却没有写,只是指着下方的孩子们:34;让他们来吧。34;
nbsp阿依莎第一个跑上前,踮着脚在空白处画了个歪歪扭扭的麦芽糖,旁边用刚学会的汉字写34;甜34;。其他孩子纷纷效仿,中原的孩童画了江南的乌篷船,西域的男孩画了沙漠的骆驼,鲜卑的女孩画了草原的狼崽,最后竟凑成了一幅热闹的画卷。
nbsp画师们相视一笑,提笔在孩子们的涂鸦旁添上背景:麦芽糖的糖纸飘向江南的稻田,乌篷船的帆上画着西域的花纹,骆驼的铃铛连着鲜卑的马鞍,狼崽的脖子上系着中原的红绳。
nbsp夕阳西下时,念安站在佛窟顶层,望着远处的商队缓缓进入龟兹城门。商队里有中原的丝绸商,有西域的玉石贩,有鲜卑的皮毛客,他们牵着马,说着混杂的语言,却彼此熟稔地打招呼,交换着路上的见闻。
nbsp34;将军,北魏的使者来了,说拓跋嗣想派工匠来学习龟兹的彩绘技艺。34;周楚走上前来,手里拿着一封密封的书信。
nbsp念安接过书信,信封上盖着北魏的狼纹印,旁边却贴着半朵忍冬花,与她护心镜上的图案恰好吻合。34;告诉使者,欢迎他们来。34;她顿了顿,补充道,34;让阿蛮准备新的稻种,作为回礼送给拓跋嗣。34;
nbsp周楚应声而去,念安的目光却投向了葱岭的方向。那里的云层渐渐散去,露出后面连绵的雪山,山脚下隐约传来驼铃声,越来越近,带着江南的水汽与中原的墨香,正向着龟兹的佛窟而来。
nbsp她知道,那些来自长安的孩童会带来新的故事——他们会教西域的孩子唱江南的童谣,会学着用西域的颜料画雪山,会和鲜卑的小伙伴一起在石窟前放风筝。而佛窟的空白处,永远会留着新的位置,等待着更多的人来填补,就像这流动的时光,永远没有终点,却永远在生长。
nbsp驼铃声越来越清晰,夹杂着孩童的笑声,穿透佛窟的回响,向着更遥远的西域而去。念安的身影立在夕阳中,护心镜上的忍冬花与壁画上的图案交相辉映,在石窟的岩壁上投下长长的影子,仿佛在说:路还长,我们慢慢走。
nbsp龟兹佛窟的晨钟刚落,阿依莎就被一阵清脆的鸟鸣惊醒。她揉着眼睛爬起来,看到窗台上落着一只羽毛翠绿的鹦鹉,爪子上系着个小竹筒。女孩踮着脚取下竹筒,里面是卷桑皮纸,上面用汉文写着:“长安孩童已过葱岭,带桑苗三十株,活字模百个,盼与西域小伙伴共画江南春。”
nbsp字迹歪歪扭扭,像是孩童所书。阿依莎虽认不全字,却认得末尾那个小小的忍冬花印章——那是她在疏勒时,阿蛮教她画的第一个图案。她抱着竹筒跑出门,正撞见哈米德在给驼队装水,连忙举着纸喊:“爷爷,长安的哥哥姐姐要来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哈米德接过纸,老花镜滑到鼻尖上:“好哇,他们带来的桑苗,正好种在佛窟前的空地上。”他转身对正在给佛窟描金的画师喊道,“快把第五层的空白处再擦一遍,让长安的小先生们好下笔。”
nbsp画师们笑着应和,手中的金粉簌簌落在衣袍上,像撒了层碎星。佛窟第五层的脚手架还没拆,最显眼的空白处用朱砂画了圈,旁边贴着张纸条,是念安亲笔写的:“画你所见,写你所感,不必求同。”
nbsp这日午后,葱岭方向传来阵阵驼铃,比往常更急促些。阿蛮带着几个疏勒农夫跑到山口张望,远远看见一支奇特的队伍——二十个中原孩童骑着小马,为首的女孩梳着双丫髻,腰间系着流霜剑样式的木剑,正是范宁的孙女范书砚。她身后跟着的孩童有的背着桑苗,有的抱着木盒(里面是活字模),还有个胖小子怀里揣着个陶罐,里面是江南的莲籽。
nbsp“我们来赴约啦!”范书砚看到阿蛮,举起手中的桑苗挥手。她的声音清脆,带着江南水乡的软糯,却透着一股不输男儿的利落。
nbsp阿蛮笑着迎上去,给每个孩童递上用疏勒新产的蜂蜜泡的酸梅汤:“快尝尝,这是用白先生教的法子做的,解暑。”
nbsp胖小子捧着陶罐,眼睛瞪得溜圆:“阿蛮哥哥,佛窟里真的有会笑的壁画吗?我阿爹说,白先生画的飞天会从墙上飞下来,给孩子们送麦芽糖。”
nbsp阿蛮被逗笑了:“等你见到就知道了。不过麦芽糖要自己挣——帮我们种好桑苗,管够。”
nbsp队伍行至佛窟前时,念安正站在第五层的脚手架上,指挥工匠调整采光。阳光透过新凿的天窗,恰好落在那片空白的岩壁上,像是特意为远方来客铺就的画布。她低头望去,见范书砚正踮着脚给阿依莎看她腰间的木剑:“这是照着白先生的流霜剑做的,我阿爷说,剑是用来守护的,不是用来打的。”
nbsp阿依莎摸着木剑上的忍冬花纹,忽然拉着范书砚往佛窟跑:“我带你去看我们画的麦芽糖!”
nbsp两个女孩的笑声惊飞了檐下的燕子,掠过正在搭建桑苗苗圃的农夫头顶。中原的老农正教西域青年如何修剪桑枝:“要留三分之一的嫩芽,就像白先生说的,做事不能太绝,要给别人留条活路。”青年似懂非懂,却认真地记下每一个步骤,剪子起落间,桑苗的断口渗出清亮的汁液,像极了春天的眼泪。
nbsp傍晚时分,佛窟前的空地上燃起了篝火。长安来的孩童围着西域的小伙伴,用树枝在地上画江南的乌篷船:“船篷是弧形的,像忍冬花的花瓣。”西域的孩子则画沙漠里的海市蜃楼:“能看到白先生的白胡子,在云里飘。”
nbsp李老先生坐在篝火旁,给孩子们讲白凤翎在南郑教百姓种稻的故事。讲到先生用真气催发稻芽时,范书砚突然举手:“先生,我阿爷说,真气不是法术,是‘精诚所至的意思。就像我们种桑苗,用心照料,它就会长得好。”
nbsp阿依莎跟着点头:“就像阿蛮哥哥守着引水渠,渠水就不会干。”
nbsp篝火噼啪作响,将孩子们的影子投在佛窟的岩壁上,忽长忽短,像极了壁画上那些正在生长的线条。念安站在远处,看着周楚正和鲜卑的使者核对商路图——图上用不同颜色标注着各族的聚居地,中原的绿色、鲜卑的蓝色、西域的黄色,在葱岭以东汇成一片柔和的青色。
nbsp“将军,嚈哒人的使者也来了,说要送我们一批良种马,换长安的活字印刷术。”周楚指着远处牵着马的嚈哒人,他们的首领正笨拙地学着中原的拱手礼,给佛窟的画师们递上颜料。
nbsp念安望着那批神骏的马,忽然想起白凤翎曾说过:“马是用来拉车的,不是用来踏田的。”她对周楚道:“告诉他们,活字术可以教,但要答应不再侵扰西域小国,还要派工匠来学桑蚕技艺——让他们知道,织布比抢布体面。”
nbsp周楚领命而去,念安转身走向佛窟。第五层的空白处已热闹起来:范书砚正教阿依莎用中原的矿物颜料画桑叶,绿色里掺着一点赭石,说是“就像阳光照在叶子上”;胖小子蹲在角落,用西域的金粉给麦芽糖图案描边,说要“让它像星星一样亮”;几个鲜卑孩童则在岩壁底部画了条蜿蜒的河,一边写“长江”,一边写“疏勒河”,中间用箭头连起来,说是“白先生说的,水是连在一起的”。
nbsp画师们没有干涉,只是在一旁调颜料,偶尔指点孩子如何调色:“红色加一点黄色,就像成熟的杏子,是白先生最喜欢的颜色。”
nbsp子夜时分,阿依莎突然指着岩壁惊呼:“你们看!”
nbsp众人抬头,只见月光透过天窗,恰好照在孩子们的画作上。桑叶的纹路在光影中仿佛在摇动,麦芽糖的金粉闪着微光,两条河的箭头处竟映出一道淡淡的彩虹,将中原与西域的图案连在一起。最奇妙的是,彩虹的尽头,岩壁的阴影恰好构成一个白发老者的轮廓,正弯腰看着孩子们,嘴角似乎带着笑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是白先生!”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孩子们纷纷跪下,对着影子磕头。念安站在阴影里,指尖轻轻抚过岩壁,那里还留着孩子们稚嫩的刻痕,深浅不一,却充满力量。
nbsp她知道,这不是幻觉。就像佛窟里的壁画,每一笔都是人心的投射——你相信什么,就能看见什么。
nbsp次日清晨,范书砚发现自己的木剑不知何时被挂在了佛窟的栏杆上,剑穗上的红绳缠着一束刚开的忍冬花。阿依莎的竹筒里多了片桑叶,上面用真气烙着两个字:“继续。”
nbsp孩子们拿着桑叶跑到苗圃,见昨夜种下的桑苗竟抽出了新芽。老农们啧啧称奇,说这是“白先生显灵”,只有念安注意到,每个新芽的方向都朝着东方,朝着长安的方向。
nbsp哈米德在给驼队装货时,发现行囊里多了本手抄的《齐民要术》,扉页上多了几行字,是白凤翎的笔迹:“桑苗需三年方能养蚕,育人需十载方能成才,凡事慢慢来,急不得。”
nbsp念安将书递给阿蛮:“你看,先生从未离开。”
nbsp阿蛮捧着书,指尖抚过字迹,忽然道:“我想在疏勒建一座学堂,教农夫们识字算数,算清楚种稻子的收成。”
nbsp“好啊。”念安笑道,“让长安的孩童来当先生,西域的孩子当助手。”
nbsp远处的葱岭传来隐约的驼铃,比昨日更清晰些。周楚跑来禀报:“将军,长安又派来使者,说范先生组织了一批医者,要在西域建医馆,还带了新的痘苗,说是能预防天花。”
nbsp念安望向东方,晨雾中的佛塔金顶闪着光,像一颗永不熄灭的星。她知道,接下来的故事里,会有桑苗长成桑树,蚕宝宝吐出银丝,活字印刷出的书堆满学堂,医者的药箱里装着中原的草药与西域的矿石。而佛窟的岩壁,还会有新的空白等待填补——或许是江南的荷花,或许是漠北的牧草,或许是更远的波斯的星空。
nbsp孩子们已经拿着画笔爬上脚手架,新的颜料桶摆在旁边,中原的石绿与西域的群青并排而立,像极了并肩站在阳光下的他们。阿依莎踮着脚,在彩虹的尽头又画了个小小的忍冬花,范书砚在旁边补了片桑叶,两个女孩的手印重叠在岩壁上,一个沾着中原的黄土,一个带着西域的沙砾,却在时光里渐渐融为一体。
nbsp佛窟外的晨钟再次响起,惊起的飞鸟掠过正在苗圃劳作的人群,掠过牵着良种马的嚈哒使者,掠过核对商路图的周楚与鲜卑使者,一直飞向葱岭的方向。那里,新的驼队正踏着融雪而来,铃声清脆,带着江南的墨香、中原的药草香、西域的香料香,在群山间回荡,仿佛在说:故事才刚刚开始呢。
nbsp桑苗抽出第三片新叶时,龟兹佛窟迎来了第一缕穿堂而过的夏风。范书砚蹲在苗圃边,数着叶片上的脉络——她总觉得这些纹路像极了白先生留下的地图,弯弯曲曲却总能通向某个地方。阿依莎提着竹篮从佛窟里跑出来,篮子里装着刚从岩壁上敲下的硝石,是画师们用来制作颜料的原料。
nbsp“书砚姐姐,快看!”女孩举着块晶莹的硝石,阳光透过石头,在地上映出细碎的光斑,“像不像长安的星星?”
nbsp范书砚笑着点头,忽然指着远处山口:“你看那是什么?”
nbsp一群骆驼正顺着山道蜿蜒而来,为首的驼铃比寻常商队的更响,铜铃上挂着的红绸子在风中翻飞,像极了中原新年时挂的灯笼。哈米德拄着拐杖迎上去,看清驼队首领的模样,突然老泪纵横:“是你?你还活着!”
nbsp首领翻身下马,露出一张被风沙刻满沟壑的脸,却是个中原女子。她抱着哈米德哭了半晌,才抹着泪道:“当年邺城大乱,我带着孩子们躲进了深山,靠着白先生教的草药知识才活下来。如今听说龟兹有学堂,就带着他们来了。”
nbsp女子身后跟着七个孩子,最大的不过十二岁,最小的还在襁褓里,个个穿着打补丁的汉服,却都背着小小的药篓。“这是白先生当年教我们认的草药图谱。”大男孩掏出一卷发黄的麻布,上面用炭笔勾勒着当归、黄芪的模样,旁边歪歪扭扭写着“治刀伤”“补元气”。
nbsp念安闻讯赶来时,女子正给佛窟的工匠看腿上的旧伤:“这是被羯人砍的,当年若不是白先生用真气护住心脉,我早死了。”她指着伤疤边缘淡粉色的新肉,“先生说,伤口会结疤,但只要还能走路
第2261章 凤翔于天(6)[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