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合院:一人纵横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260章 凤翔于天(5)[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石虎死后,后赵果然陷入内乱。石遵杀石世自立,未及半年,又被其弟石鉴所杀。石鉴在位不足三月,大将冉闵起兵诛杀石鉴,尽灭石氏宗族,自立为帝,国号大魏,史称冉魏。北方各族趁势而起,慕容鲜卑自辽东南下,氐族苻氏在关中割据,中原大地再次沦为混战的熔炉。

    nbsp消息传到淝水,念安连夜召集将领议事。帐内烛火通明,她展开地图,指尖重重落在“邺城”二字上:“冉闵杀胡令下,中原大乱,正是北伐良机!”

    nbsp老将周抚皱眉:“将军,冉闵虽勇,却四面树敌,恐难持久。我军若贸然北上,恐遭慕容鲜卑与苻氏夹击。”

    nbsp“正因如此,才要速战速决。”念安指向淮北,“我军可先取淮北,再攻许昌,最后直指邺城。慕容鲜卑与苻氏正忙于争夺关中,无暇东顾,这是我们的机会!”

    nbsp众将仍有疑虑,直到范宁派人送来粮草清单与新制的军械图谱,才纷纷领命。念安看向帐外,月光下,白凤翎的身影静静立在那里,仿佛一座山。

    nbsp次日清晨,北伐大军誓师出征。念安身披亮银甲,手持流霜剑,立于高台上:“我等今日北伐,不为功名,只为收复中原,解救百姓!凡有功者,赏!凡扰民者,斩!”

    nbsp三军齐声呐喊,声震淝水。白凤翎立于台下,看着念安的身影,想起当年在洛阳街头,那个抱着布偶的小女孩,如今已能独当一面。他取出一枚玉佩,递给传令兵:“若遇危难,可持此玉佩去见慕容恪,或许能解一时之困。”

    nbsp念安接过玉佩,玉佩温润,刻着一个“白”字。“多谢先生。”

    nbsp大军出发后,进展果然顺利。淮北守将多为后赵降将,见东晋大军压境,纷纷投降。念安率军兵不血刃,收复淮北诸郡,安抚百姓,开仓放粮,百姓夹道欢迎,直呼“王师”。

    nbsp许昌之战却遇阻。守将石琨是石虎之侄,顽抗不降。念安围城数日,粮草渐尽,正欲强攻,忽闻慕容鲜卑已击败苻氏,正向东进发。

    nbsp“将军,慕容恪率军五万,距许昌已不足百里!”斥候急报。

    nbsp周抚道:“将军,慕容恪乃鲜卑名将,不可小觑。我军腹背受敌,不如暂退淮北,再作打算。”

    nbsp念安望着许昌城头,想起祖逖的遗愿,咬牙道:“不!许昌乃中原腹地,若能拿下,可断慕容鲜卑东进之路。”她取出白凤翎所赠玉佩,“周将军,你率一部兵力,持此玉佩去见慕容恪,就说我愿与他平分中原,共抗石琨。”

    nbsp周抚虽疑虑,却仍依令行事。慕容恪见到玉佩,果然下令暂缓进军,派人回复:“可暂罢兵,待灭石琨后,再议平分之事。”

    nbsp念安见状,知道白凤翎的面子起了作用,当即下令强攻许昌。将士们奋勇杀敌,终于攻破城门,斩杀石琨,收复许昌。

    nbsp消息传到建康,晋明帝大喜,下令嘉奖念安,增派援军。念安却未停歇,乘胜北上,直指邺城。

    nbsp邺城守将是冉闵,此人勇猛过人,却残暴好杀,城中百姓多有不满。念安围城数月,冉闵几次突围,都被击退。城中粮草渐尽,百姓纷纷逃出城,投奔东晋大军。

    nbsp“将军,冉闵已成困兽,可一举歼灭!”周抚请战。

    nbsp念安却道:“冉闵虽残暴,却曾诛杀胡虏,对汉人有功。若能劝降,可减少伤亡。”

    nbsp她亲自来到城下,对冉闵喊道:“冉将军,你已大势已去,若肯投降,我保你性命,还可让你率军驻守边疆,抵御胡虏。”

    nbsp冉闵在城头大笑:“我冉闵一生征战,从不投降!念安小儿,有本事就来攻城!”

    nbsp念安无奈,只得下令强攻。邺城之战打得异常惨烈,双方死伤惨重。念安亲自登城,流霜剑舞动,斩杀数员大将,终于攻破邺城。冉闵力战被俘,拒不投降,念安只得将其斩杀。

    nbsp收复邺城后,念安率军继续北上,收复河北诸郡。中原百姓见东晋大军收复失地,纷纷响应,北伐形势一片大好。

    nbsp然而,就在此时,慕容恪却撕毁协议,率军南下,突袭许昌。许昌守将猝不及防,城破战死。慕容恪乘胜东进,直逼邺城。

    nbsp“将军,慕容恪背信弃义,我军需回师救援邺城!”周抚急道。

    nbsp念安望着北方的幽州,那里是后赵残余势力所在。“若回师,幽州必为苻氏所得,前功尽弃。”

    nbsp“可邺城乃中原重镇,若失,我军将无立足之地!”周抚道。

    nbsp念安沉思良久,道:“周将军,你率主力回师救邺城,我率一部兵力,继续北上,收复幽州。”

    nbsp“将军,不可!”周抚道,“你身边兵力不足,若遇苻氏,恐难抵挡!”

    nbsp“无妨。”念安道,“苻氏新败,不敢轻举妄动。我速去速回。”

    nbsp周抚无奈,只得依令行事。念安率军北上,果然顺利收复幽州。正欲回师,却闻苻氏已趁虚而入,攻占并州,正向东进发。

    nbsp“将军,苻健率军三万,距幽州已不足百里!”斥候急报。

    nbsp念安大惊,没想到苻氏竟如此迅速。“看来,他们是想坐收渔翁之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周抚的援军已被慕容恪缠住,无法分身。念安身边仅有五千兵力,面对三万苻氏大军,形势危急。

    nbsp“将军,不如暂退河北,与周将军会合,再图收复幽州。”部将建议。

    nbsp念安望着幽州城头,想起那些刚刚摆脱战乱的百姓,摇头道:“我若退,百姓必遭苻氏屠戮。我不能退!”

    nbsp她下令加固城防,准备死守。苻健率军围城,连日猛攻,幽州城摇摇欲坠。念安亲自登城督战,身中数箭,仍死战不退。

    nbsp“将军,城破在即,您快走吧!”周抚的儿子周楚哭道。

    nbsp念安摇头,流霜剑拄在地上,支撑着摇摇欲坠的身体:“我生为晋将,死为晋鬼,绝不后退!”

    nbsp就在此时,城外忽然传来一阵喧哗。苻健大军竟纷纷后退,阵脚大乱。念安抬头望去,只见一支白衣军队,打着“白”字大旗,从侧翼杀出,如入无人之境。

    nbsp“是白先生!”周楚惊呼。

    nbsp念安望去,只见白凤翎立于马上,白衣胜雪,手中流霜剑舞动,剑气纵横,苻氏大军无人能挡。慕容恪见状,也率军杀出,与白凤翎前后夹击,苻健大败,狼狈西逃。

    nbsp幽州之围解除,念安望着白凤翎,眼中含泪:“先生……”

    nbsp白凤翎翻身下马,扶住她,为她疗伤:“傻孩子,逞什么强。”

    nbsp念安道:“我只是不想让先生失望。”

    nbsp白凤翎笑道:“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nbsp慕容恪走了过来,对着白凤翎拱手:“先生,多年不见,风采依旧。”

    nbsp“恪儿,别来无恙。”白凤翎道。

    nbsp念安一愣:“先生,您认识慕容恪?”

    nbsp白凤翎点头:“早年云游北方,曾与他有一面之缘。”

    nbsp慕容恪道:“先生既出面,我愿与东晋罢兵,以黄河为界,互不侵犯。”

    nbsp念安看向白凤翎,白凤翎点头:“可。”

    nbsp慕容恪率军退去,幽州安定。念安率军回师邺城,休整兵马,准备继续北伐。

    nbsp这日,念安在府中查阅地图,白凤翎走了进来,手中拿着一封信。“这是南华老仙给你的。”

    nbsp念安接过信,信上只有八个字:“杀劫未尽,历劫方长。”

    nbsp念安不解:“先生,这是什么意思?”

    nbsp白凤翎道:“意思是,北伐之路还很长,你要做好准备。”

    nbsp念安点头:“我明白。”

    nbsp白凤翎望着窗外,江南的春天已经到来,繁花似锦。“我要去云游了。”

    nbsp念安一愣:“先生要走?”

    nbsp“嗯。”白凤翎道,“天下之大,还有很多事要做。你守住中原,我去看看西域,或许能找到些不一样的东西。”

    nbsp念安道:“先生何时回来?”

    nbsp白凤翎笑了:“等你收复了长安,我自然会回来。”

    nbsp念安望着白凤翎的身影消失在门外,握紧了手中的流霜剑。她知道,自己的路还很长,北伐的路也很长,但她不再害怕,因为她知道,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总会有人在背后支持她,就像当年白凤翎支持她一样。

    nbsp长安城头,苻健望着东方,眼中闪烁着野心。他知道,东晋的北伐军迟早会打来,一场新的大战,即将爆发。而在遥远的西域,白凤翎正站在丝绸之路上,望着西方的落日,那里的天空,同样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nbsp历劫之路,仍在继续。在中原的烽火里,在江南的炊烟里,在西域的风沙里,缓缓向前,没有终点,却也从未停歇。

    nbsp白凤翎离开幽州后,并未直接前往西域。他绕道邺城,看着这座饱经战火的城池渐渐恢复生机——百姓在废墟上重建家园,商贩在街头吆喝叫卖,孩子们追逐嬉戏,笑声清脆。范宁派来的农官正在指导农民开垦荒地,新播的麦种在春风中冒出嫩芽,一派欣欣向荣。

    nbsp“先生,您怎么还没走?”念安一身便装,提着一篮新摘的桑葚走来,见他望着城郭出神,便将桑葚递过去,“尝尝,很甜。”

    nbsp白凤翎捏起一颗放入口中,清甜的汁液在舌尖散开,带着阳光的暖意。“再看看。”他指着街角的石碑,那是念安下令立的,上面刻着“永嘉之乱,中原陆沉,晋室南迁,百姓流离,今王师北定,重建家园,永记此日”,字迹刚劲,透着不屈的力量。

    nbsp“这石碑是给后人看的。”念安道,“让他们知道,我们曾经历过什么,又为何而战。”

    nbsp白凤翎点头:“很好。”他从怀中取出一卷羊皮地图,“这是我早年云游西域时绘制的,标注了山川河流、城邦部落,或许对你将来西征有用。”

    nbsp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注,有“楼兰古国”“龟兹石窟”,还有“大月氏部落”“康居国”,甚至标注了哪些地方有绿洲,哪些地方有流沙。念安接过地图,指尖抚过那些陌生的地名,眼中闪过向往。

    nbsp“先生去过这么多地方?”

    nbsp“嗯,年轻时总想着看看天下。”白凤翎笑道,“西域虽偏远,却有独特的文明,有精美的丝绸,有动听的乐曲,还有很多像我们一样,渴望和平的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念安道:“等我收复了长安,就去找先生,一起去西域看看。”

    nbsp“好。”白凤翎点头,转身向城外走去,“我在楼兰等你。”

    nbsp看着他的身影消失在官道尽头,念安握紧手中的地图,仿佛握住了整个天下。她转身登上城楼,望着北方的邺城、西方的长安,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nbsp三个月后,念安率军西进,直指长安。苻健早已在潼关布下重兵,凭借天险死守。双方激战数月,互有胜负,陷入僵持。

    nbsp这日,念安正在帐中研究地图,忽闻帐外传来一阵喧哗。士兵来报:“将军,有个西域商人求见,说有要事相告。”

    nbsp念安疑惑,让士兵将商人带进来。商人高鼻深目,穿着波斯锦袍,见到念安,连忙行礼:“将军,小人来自龟兹,途经潼关时,发现苻健的粮草囤积在后方的山谷中,那里守卫薄弱。”

    nbsp念安一愣:“你为何要告诉我?”

    nbsp商人道:“小人曾在邺城受过白先生的恩惠,他说若遇到晋军将领,可将此消息相告,能保一方安宁。”

    nbsp念安恍然大悟,原来是白凤翎安排的。“多谢告知,若能收复长安,必有重谢。”

    nbsp当晚,念安亲率精兵,绕过潼关天险,奇袭苻健的粮草囤积地。守卫果然薄弱,很快便被击溃,粮草尽被烧毁。苻健闻讯大惊,军心大乱,念安趁机率军强攻,终于攻破潼关,直逼长安。

    nbsp长安守将苻雄是苻健之弟,顽抗不降。念安围城数日,城中百姓不堪忍受,纷纷打开城门,迎接东晋大军。苻雄见大势已去,自刎而死,长安光复。

    nbsp消息传到楼兰,白凤翎正坐在佛塔下,听当地僧人讲述佛经。听到长安光复的消息,他微微一笑,将手中的桑葚干递给身边的孩童我说过,会有这一天的。”

    nbsp孩童们不懂什么长安,却知道眼前的白衣先生很和善,总会带来甜甜的果子,便围着他嬉笑打闹。白凤翎望着远处的孔雀河,河水清澈,倒映着蓝天白云,仿佛能映出千里之外的长安。

    nbsp长安城内,念安站在未央宫遗址上,望着残破的宫墙,想起白凤翎曾说过的话:“城池会倒塌,王朝会覆灭,但文明不会消失,只要还有人记得。”她下令修复未央宫,不是为了复辟,而是为了保存这份记忆。

    nbsp“将军,慕容恪派人来了,说愿与我们联手,共抗北方的拓跋鲜卑。”周楚前来禀报。

    nbsp念安点头:“准。”她知道,北方的拓跋鲜卑正在崛起,若不联合慕容恪,迟早会成为新的威胁。

    nbsp这日,念安正在处理政务,忽闻城外传来一阵驼铃声。她登上城楼,见一支庞大的商队,打着“白”字大旗,正缓缓驶来。为首的正是白凤翎,他身边跟着几个西域使者,还有一个金发碧眼的女子,正是波斯公主。

    nbsp“先生!”念安惊喜不已,连忙出城迎接。

    nbsp白凤翎笑道:“我来履行承诺了。”

    nbsp波斯公主上前行礼:“尊敬的将军,我代表波斯国王,向您致以最诚挚的问候。我们愿与东晋通商,共享和平。”

    nbsp念安大喜:“多谢公主。”

    nbsp在白凤翎的斡旋下,东晋与西域诸国建立了通商关系,丝绸之路上,商队往来不绝,东西方文明再次交融。长安城内,出现了西域的酒馆、波斯的地毯、印度的佛像,一派繁荣景象。

    nbsp这日,白凤翎与念安漫步在长安街头,看着各族百姓和睦相处,不禁感慨:“这才是天下该有的样子。”

    nbsp念安道:“先生,我们下一步该攻打哪里?”

    nbsp白凤翎摇头:“不急于攻打。我们要做的,是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只要百姓安居乐业,不用打仗,天下自然会归心。”

    nbsp念安恍然大悟:“先生说得对。”

    nbsp她开始推行新政,减免赋税,兴修水利,开办学校,不仅教授儒学,还教授西域的语言和技艺。长安渐渐成为天下的中心,吸引了无数人才前来投奔。

    nbsp然而,和平的日子并未持续太久。北方的拓跋鲜卑日益强大,首领拓跋珪称帝,建立北魏,开始南侵。慕容恪率军抵抗,却屡战屡败,只得向东晋求援。

    nbsp“将军,拓跋珪凶猛异常,慕容恪已退守中山,请求我们出兵援助。”周楚前来禀报。

    nbsp念安皱眉:“拓跋珪乃草原枭雄,不可小觑。若中山失守,北魏大军便可长驱直入,威胁中原。”

    nbsp她召集众将商议,有人主张出兵,有人主张观望。念安看向窗外,想起白凤翎曾说过的话:“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某一个人的。”

    nbsp“出兵。”念安道,“我率十万大军,北上援助慕容恪。”

    nbsp出发前夜,白凤翎来到军营,为念安送行。“拓跋珪不同于石虎、苻健,他不仅勇猛,还懂得笼络人心,你要多加小心。”

    nbsp念安点头:“先生放心,我会的。”

    nbsp白凤翎取出一枚玉佩,递给她:“这是我从西域高僧那里求来的,能避刀兵。”

    nbsp念安接过玉佩,入手温润:“先生,等我打败拓跋珪,我们就去西域,好不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白凤翎笑道:“好,我在楼兰等你。”

    nbsp念安率军北上,与慕容恪会师于中山。拓跋珪果然名不虚传,用兵如神,几次交锋,东晋与慕容鲜卑联军都处于下风。

    nbsp这日,念安正在帐中研究战术,忽闻帐外传来一阵喧哗。她走出帐外,见士兵们正围着一个西域商人,商人手中拿着一封书信。

    nbsp“将军,这是白先生从楼兰送来的。”商人将书信递给念安。

    nbsp念安拆开书信,只见上面写着:“拓跋珪虽强,却有一致命弱点——其军多为骑兵,不善攻城。可坚守中山,断其粮道,待其粮尽自退。”

    nbsp念安恍然大悟,当即下令加固城防,坚守不出。拓跋珪几次攻城,都被击退,粮草渐尽,军心大乱。念安趁机率军杀出,与慕容恪前后夹击,拓跋珪大败,狼狈北逃。

    nbsp中山之围解除,慕容恪对念安拱手:“将军神勇,慕容恪佩服。”

    nbsp念安道:“此乃白先生之计,我只是照做而已。”

    nbsp慕容恪笑道:“白先生真是神人,若能得他相助,何愁天下不定?”

    nbsp念安心中一动,想起白凤翎曾说过的话:“天下不定,不是因为缺少能人,而是因为缺少包容。”她对慕容恪道:“我愿与你盟誓,永结同好,共守中原。”

    nbsp慕容恪欣然应允:“好!”

    nbsp两人在中山城外盟誓,约定互不侵犯,共同抵御北方的拓跋鲜卑。消息传到长安,晋明帝大喜,下令嘉奖念安,封她为镇北大将军,总管北方军务。

    nbsp这日,念安正在处理军务,忽闻士兵来报:“将军,楼兰传来消息,白先生……白先生圆寂了。”

    nbsp念安如遭雷击,手中的笔掉落在地。“你说什么?”

    nbsp“楼兰的僧人说,白先生在讲经时,溘然长逝,临终前留下一封信,让交给将军。”

    nbsp念安颤抖着接过信,只见上面写着:“念安吾徒,见字如面。我非圆寂,只是历劫期满,回归本位。你已长大,能独当一面,我很欣慰。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不必强求。守住本心,护佑百姓,便是最好的历劫。切记,切记。”

    nbsp念安泪如雨下,将信紧紧贴在胸口。她知道,白凤翎没有离开,他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她。

    nbsp这日,念安站在未央宫前,望着下方的长安,想起白凤翎曾说过的话:“历劫不是为了结束,而是为了开始。”她转身对周楚道:“传我令,整修丝绸之路,加强与西域的联系,让和平的种子,洒满天下。”

    nbsp周楚领命而去。念安望着西方,那里的天空湛蓝,仿佛能看到白凤翎的身影,在楼兰的佛塔下,微笑着向她招手。

    nbsp她知道,自己的路还很长,北伐之路,西征之路,守护天下之路,都还在脚下延伸。但她不再害怕,因为她知道,白凤翎的精神,会一直陪伴着她,指引着她,直到天下太平的那一天。

    nbsp长安的钟声响起,悠扬而深远,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未完的故事,在历史的长河中,缓缓流淌。

    nbsp长安的钟声穿透晨雾,落在未央宫的琉璃瓦上。念安推开窗,西域的风裹挟着沙砾的气息扑面而来,带着熟悉的、属于白凤翎的味道。案上那封字迹温润的信已被摩挲得边角发白,“守住本心”四个字在晨光里泛着微光。

    nbsp“将军,楼兰来的商队到了。”周楚的声音在廊下响起,带着几分小心翼翼。自去年“圆寂”的消息传来,念安便再未在人前落过泪,只是案头的西域地图上,总被朱砂笔圈出一个又一个城邦的名字——龟兹、于阗、疏勒……那是白凤翎信中提过的“有精美壁画与和平歌声的地方”。

    nbsp念安转身时,眼中已无波澜,唯有铠甲反射的冷光。“让商队首领到偏厅等着,我要问他龟兹的近况。”

    nbsp商队首领是个留着络腮胡的粟特人,见到念安便躬身行礼,献上一卷羊皮:“将军,这是龟兹王托我转交的,他说……白先生曾说过,若有一日中原与西域想共修佛窟,便用这图纸做底样。”

    nbsp图纸上是一座恢弘的石窟草图,飞天的线条流畅如流水,佛龛的布局暗含中原的对称之美。念安指尖抚过图上“白”字印章,忽然想起多年前在慈幼局,白凤翎握着她的手教她写字,说“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

    nbsp“龟兹王想修佛窟?”她抬眼时,余光瞥见商队首领腰间的玉佩——那是块普通的和田玉,却被摩挲得温润,上面刻着半朵忍冬花,与自己流霜剑穗上的另一半恰好吻合。

    nbsp“是,”首领点头,“龟兹百姓都说,白先生是从东方来的佛陀,能带来和平。他们想在石窟里刻下先生的画像,还要刻将军您北伐的故事,让后人知道,是中原的将军守护了西域的安宁。”

    nbsp念安沉默片刻,将图纸收起:“告诉龟兹王,我派工匠过去。但不必刻我的像,多刻些百姓种田、孩童读书的场景吧。”

    nbsp商队离开时,周楚望着驼队扬起的烟尘,轻声道:“将军,拓跋珪又在边境集结兵马了,还联络了柔然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念安转身登上城楼,北方的天际线在风沙中若隐若现。拓跋珪自中山战败后,便转头征服了漠北的柔然,势力愈发强盛,近来更是频频袭扰幽州边境。

    nbsp“慕容恪那边有消息吗?”她问。

    nbsp“慕容王说愿意出兵相助,但希望我们能先帮他收复被拓跋珪夺走的云中郡。”周楚递上密信,“还有,范先生在江南推行的‘均田制很成功,百姓纷纷报名参军,粮草也备足了。”

    nbsp念安展开地图,指尖在云中郡的位置顿了顿。云中是草原与中原的咽喉,若能夺回,便可掐断拓跋珪南下的通道。“告诉慕容恪,我答应他。三日之后,兵发云中。”

    nbsp三日后,东晋与鲜卑联军在雁门关会师。慕容恪见到念安时,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她的铠甲上多了块西域样式的护心镜,上面镶嵌着半朵忍冬花,与自己腰间玉佩上的另一半恰好相配。

    nbsp“将军这护心镜……”

    nbsp“商队送的。”念安淡淡道,翻身上马,“出发吧。”

    nbsp云中郡的守将是拓跋珪的侄子拓跋遵,此人勇猛却

第2260章 凤翔于天(5)[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