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北宋:法学骄子的逆袭之路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66章 刺桐港畔与种粒归仓[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泽”;早熟麦的标签最醒目,“四十五日可收,避旱涝”nbsp几个字用朱砂写就nbsp——nbsp这是王晏之特意嘱咐的,闽地近年春旱频发,早熟作物最合时宜。围观的百姓越来越多,有渔民指着咸淡水莲的种子说:“这东西要是种在洛阳江入海口,汛期就不用饿肚子了!”nbsp有山民盯着山荔枝的种仁:“俺们那的石头山,说不定也能结这甜果!”

    nbsp午后的港口渐渐热闹起来,归航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传遍泉州城。刺桐树下的空地上,船员们开始分类晾晒种子:耐盐禾摊在竹篾上,接受海风的nbsp“最后洗礼”;野慈姑的球茎埋在湿润的河泥里,模拟泥炭沼泽的环境;早熟麦的麦穗挂在刺桐树枝上,借稳定的海陆风干燥颖壳。哈桑带着几个年轻船员,用火山灰和本地草木灰混合,按远洋时的比例调配保存剂,陈老汉在一旁指点:“加些灶心土更好,俺们这儿的土能锁住潮气,比单纯的灰管用。”

    nbsp在市舶司的仓库里,宝儿将海图缓缓铺开。这幅用相思树汁防潮的巨图,从泉州港出发,向西标注着红树林的耐盐稻区,向北画着泥炭沼泽的野慈姑带,向东标出沙质海岸的沙棘豆分布,最南端则是珊瑚泻湖的黧豆生长地。王晏之抚摸着图上用朱砂圈出的nbsp“安全种植区”,突然拍案:“这图比《岛夷志略》细十倍!去年派去占城买稻种的船,就是在你标‘红雾区的地方没的,早有这图,也不至于折损那么多弟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夜幕降临时,仓库的油灯次第亮起,照亮墙上新挂的《异域粮谱》抄本。宝儿正与陈老汉等老农讨论试种计划:“先在洛阳江滩涂试种耐盐禾,用红树林的枯枝当肥料;城北的沼泽地种野慈姑,挖三尺深的坑埋球茎,仿泥炭层的温度;丘陵地播早熟麦,按海峡的株距,一尺三棵……”nbsp她的声音被窗外的风雨声打断,泉州港迎来归航后的第一场雨,不大却绵密,陈老汉笑着说:“这雨来得巧,是给新种子‘洗尘呢,咱们这儿的土,见了好种就肯长。”

    nbsp深夜的仓库格外安静,只有雨滴打在刺桐叶上的nbsp“沙沙”nbsp声。宝儿核对完最后一批种子的数量,耐盐禾三百二十石,耐涝粟二百八十石,早熟麦一百五十石……nbsp总数恰好一千石,与出航时带的淡水储量相同,仿佛冥冥中自有定数。王晏之让人取来新制的粮仓钥匙,铜匙上刻着nbsp“五谷丰登”nbsp四个字,他将钥匙递给宝儿:“这仓是去年新修的,防潮防火,就等你的种子来了。”

    nbsp黎明时分,第一缕阳光照进粮仓,粮种在晨光中泛着光泽。宝儿望着窗外忙碌的身影nbsp——nbsp哈桑在教渔民辨认咸淡水莲的种子,陈老汉带着老农丈量试种田,王晏之在市舶司起草奏报,准备将粮种和海图呈给朝廷。她知道,从远洋归来的不仅是种子和海图,更是一种信念:天下的土地没有贫瘠之分,只要找到适配的作物,盐碱地能变粮仓,沼泽地能出米粮。

    nbsp码头的船帆已降下,被仔细叠好收进舱底,帆布上的星光苔藓虽已枯萎,却在纤维里留下淡淡的荧光,如同这段航程的印记。刺桐花在风中簌簌飘落,落在粮仓的石阶上,与耐盐禾的红褐籽粒、野慈姑的白点球茎、早熟麦的金黄颖壳混在一起,恰似大地在悄悄编织新的丰收图景nbsp——nbsp而这一切的起点,只是泉州港一个寻常的清晨,和仓中那一千石带着远洋气息的种子。

    喜欢。

第366章 刺桐港畔与种粒归仓[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