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水藿芡传(上卷)[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藿三钱,芡实五钱,茯苓四钱,加水煎了一炷香的功夫,滤出药汁,让柳婶温服。“您每天喝一剂,喝完在蚕房外歇会儿,别总待在潮地方,桑叶也别采太湿的,免得沾更多湿气。”
nbsp柳婶按此法服药,第一天喝完,就觉得身上轻了些,能吃下小半碗饭;第三天,腰不疼了,能换蚕匾了;第七天,暑湿全消,又能像往常一样采桑喂蚕了。她特意给苏禾送了一匹新织的丝绸:“苏大夫,您这方子比我婆婆的粥管用!我问了村里的老蚕农,他们说以前暑湿重的时候,也有人用茯苓煮水喝,只是没和藿草、芡米一起用,您这是把好几样老法子合在一起了!”
nbsp苏禾在笔记上补充:“盛夏暑湿困脾之湿痹,淫羊藿三钱,芡实五钱,茯苓四钱,水煎服,健脾渗湿,温肾化气,合五运六气‘水运偏盛之病机。吴郡蚕农口传经验整合,印证‘湿者燥之、浊者清之之吴医特色。”窗外的荷塘里,荷叶亭亭,芡实的紫花在风中摇曳,苏禾望着这景致,忽然觉得——吴郡的用药智慧,就藏在这湖、这荷、这草里,等着被人一点点发现。
nbsp第三卷nbsp初秋露重湿伤肾nbsp藿芡加仲强筋骨
nbsp绍熙三年初秋,太湖的晨露重得能滴进衣领,虽然入了秋,湿气却没散,只是多了层凉意。这日清晨,苏禾刚打开药庐的门,就见船娘阿翠扶着船舷,站在湖边喊她。阿翠穿着蓝布衫,裤腿卷到膝盖,左腿微微发抖,脸上满是愁容:“苏大夫,我这腿连撑船的篙都握不住了,还总觉得腰往下坠,夜里躺着想翻身都费劲。”
nbsp苏禾走到湖边,扶阿翠上岸,按了按她的膝盖和腰,阿翠疼得直吸气:“您这是湿邪伤肾了。”苏禾诊了她的脉,脉象沉濡,舌苔白滑,“初秋露重,湿气带着凉意,您天天在船上,湿邪顺着腿往上走,伤了肾气——肾主骨,肾气不足,筋骨就没力气,所以您撑不了篙,腰也坠着疼。之前的藿芡方,得加点杜仲才行。”
nbsp阿翠急道:“杜仲?那不是治腰疼的吗?我娘以前用杜仲泡酒,说能强腰。”苏禾点头:“对!杜仲甘温,归肝肾经,能补肝肾、强筋骨,正好补您被湿邪伤的肾气。淫羊藿温肾化气,把湿邪赶出去;芡实健脾利湿,不让湿邪再进来;杜仲补肝肾,把肾气补起来,让筋骨有劲儿——这三药一起,既清湿邪,又补根本,合‘秋藏的自然规律。”
nbsp她解释道,初秋是“秋收”之时,本该藏养肾气,可太湖的湿气没散,湿邪趁虚伤肾,所以得在清湿的同时补肾。“淫羊藿辛甘温,温肾不耗精;芡实甘涩平,健脾还固肾;杜仲甘温,补肝肾还强筋骨——这是‘相使配伍,杜仲帮淫羊藿补肾,淫羊藿帮杜仲化湿,芡实帮两者固脾,不让湿邪再伤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苏禾带着阿翠去村后的杜仲林——几棵老杜仲树长得高大,树皮粗糙,用刀在树干上划一道,会流出白色的黏液。“采杜仲要剥老树皮,晒透后切丝,药效才足。”苏禾一边剥树皮,一边说,又去湖边采了淫羊藿(初秋的淫羊藿叶片更厚实,药力更足)和芡实(初秋的芡实已经成熟,颗粒更饱满)。
nbsp回到药庐,苏禾配了药:淫羊藿四钱,芡实五钱,杜仲三钱,加水煎了半个时辰,药香里带着杜仲的清香。“阿翠,您每天喝一剂,喝完别立刻上船,在岸边晒晒太阳,初秋的太阳能帮着养肾气。”阿翠按此法服药,第一天喝完,就觉得腰不那么坠了;第三天,能握住船篙慢慢撑船;第七天,腿不疼了,又能像往常一样在湖上穿梭,给岸边的人家送货物了。
nbsp她特意撑着船,给苏禾送了一篮刚摘的菱角:“苏大夫,您这方子真灵!我问了湖上的老船娘,她们说以前湿邪伤肾,就用杜仲煮水喝,只是没加藿草和芡米,您这法子,把清湿和补腰合在一起了!”苏禾翻出《吴门医钞》,在里面找到一段关于杜仲的记载:“吴郡杜仲,秋采皮,治腰肾湿痹。”她在笔记上写下:“初秋露重,湿邪伤肾之湿痹,淫羊藿四钱,芡实五钱,杜仲三钱,水煎服,温肾健脾,强筋健骨,合‘秋藏养肾之自然道法。《吴门医钞》载杜仲用法,民间实践加藿芡,效更着。”
nbsp第四卷nbsp冬初湿冷侵茶农nbsp酒炙藿芡温寒邪
nbsp绍熙三年冬初,太湖边的风带了层冷意,湿气裹着寒气,像小刀子一样刮在人身上。村北的茶农张伯,每天天不亮就去茶园采茶,这日清晨,他刚走到茶园,就觉得右腿像被冻住了,疼得站不住,只能拄着茶篮慢慢挪回村,来找苏禾。“苏大夫,这腿疼得比往年更厉害,还觉得浑身发冷,连茶篓都背不动了。”张伯坐在竹椅上,裹紧了棉袄,还是觉得冷,右腿膝盖处又红又肿,摸上去冰凉。
nbsp苏禾诊了张伯的脉,脉象沉迟,舌苔白腻:“张伯,您这是湿邪夹寒,侵了肾经。冬初‘冬藏,本该养肾,可太湖的湿冷太盛,寒邪裹着湿邪,钻进您的关节和肾经,所以您又疼又冷。之前的藿芡方,得改改,用酒炙淫羊藿,再加干姜。”
nbsp张伯不解:“酒炙?是用酒泡吗?”苏禾点头:“对!酒性温,能引药入肾经,把淫羊藿的温阳力引到肾里,驱散寒邪;干姜辛热,归脾胃经,能温中散寒,把身子里的寒气赶出去。淫羊藿酒炙后,温肾化气的力道更强;芡实还是用,健脾利湿,不让湿邪再积;干姜温中,帮着淫羊藿散寒——这三药一起,温阳散寒,健脾利湿,正好治您这湿冷痹痛。”
nbsp她解释道,淫羊藿生用温阳,酒炙后更入肾,因为肾属水,冬藏养肾,酒能助肾藏阳气;干姜辛热,能补脾胃之阳,脾属土,土能克水,脾胃阳足了,也能帮着驱散湿邪。“这配伍合‘七情里的‘相使,干姜帮淫羊藿散寒,淫羊藿帮干姜化湿,芡实帮两者固脾,不让湿寒再进来。”
nbsp苏禾从药柜里取出酒炙好的淫羊藿——是用吴郡产的米酒拌过,隔水蒸了半个时辰,晒干后,叶片呈浅褐色,带着淡淡的酒香。“这是按《吴门农谱》里的法子炮制的,酒炙淫羊藿,冬月用,温肾散寒最管用。”她又取来干姜(切成片,晒干)和芡实(去壳,炒过,增强健脾力),配了药:酒炙淫羊藿四钱,芡实五钱,干姜二钱,加水煎了一炷香的功夫,滤出药汁,让张伯温服。“您每天喝一剂,喝完别去茶园了,在家歇着,用热水袋敷敷膝盖,帮着散寒。”
nbsp张伯按此法服药,第一天喝完,就觉得身上暖和了些,膝盖不那么冷了;第三天,红肿消了大半,疼痛轻了;第七天,湿冷痹痛全消,能背着茶篓去茶园采茶了。他特意给苏禾送了一包新炒的碧螺春:“苏大夫,这酒炙的藿草就是不一样!我问了村里的老茶农,他们说以前冬初冷,就用干姜煮水喝,只是没和藿草、芡米一起用,您这法子,把温寒和去湿合在一起了!”
nbsp苏禾翻出《吴郡志》的手抄本(她托人从郡城借来的),在里面找到一行记载:“吴中湿痹,三枝九叶草与芡实同煮,效佳。”她在笔记上郑重写下:“冬初湿冷,寒邪夹湿之湿痹,酒炙淫羊藿四钱,芡实五钱,干姜二钱,水煎服,温阳散寒,健脾利湿,合‘冬藏养肾之理。《吴郡志》载藿芡配伍,民间实践加酒炙、干姜,适配吴郡冬初湿冷病机。”
nbsp窗外的太湖,水波粼粼,冬初的阳光洒在湖面上,泛着淡淡的金光。苏禾望着笔记上的字迹,忽然觉得——吴郡的藿芡配伍,从祖母的口传纸条,到村里人的实践,再到《吴郡志》的记载,就像这太湖的水,一代代流下来,藏着最贴地气的用药智慧,等着被人传承下去。
喜欢。
吴水藿芡传(上卷)[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