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塞藿棘传(下卷)[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秦塞藿棘传
nbsp下卷·藿棘铸医章
nbsp第一卷nbsp冬末寒痹老妪苦nbsp藿麻温经散沉寒
nbsp嘉靖二十三年冬末,延安府的雪虽已不如隆冬时绵密,却更显凛冽——寒风裹着冰粒,刮在脸上像刀割,阴崖上的积雪冻得硬如顽石,连岩缝间的“铁线藿”都缩起了叶片,只留粗壮的根茎在冻土下蓄着力。秦越刚把药铺里的盐炙淫羊藿整理好,就见邻居刘婆婆拄着枣木拐杖,一步一挪地挪进来,拐杖头在青石板上敲出“笃笃”的响,每走一步,都忍不住皱眉吸气。
nbsp“秦大夫,您快给我看看这腿……”刘婆婆坐在凳上,掀起裤腿,露出变形的膝关节,关节处肿大得像个馒头,皮肤呈青紫色,按下去硬邦邦的,“这几天天儿一冷,腿就疼得钻心,夜里睡不着,连炕都下不来,贴了好几张膏药,反倒觉得骨头缝里更凉了。”
nbsp秦越蹲下身,指尖轻触刘婆婆的膝盖,触感冰凉,比周围的皮肤低了好几度,再诊她的脉,脉象沉紧如弦,舌苔白厚腻。“婆婆,您这是肾阳虚衰,寒邪沉滞经络,属‘痛痹。”秦越解释道,“您这腿疾有二十年了吧?年轻时在河边洗衣,受了寒,寒邪一年年积在关节里,冬末‘藏气未尽,肾阳最弱,寒邪就更猖狂了。那膏药只贴在表面,没伤到根儿,自然不管用。”
nbsp刘婆婆叹了口气:“可不是嘛!二十年了,年年冬天都犯,我还以为这腿要废了呢……”秦越笑道:“您别急,我用‘铁线藿配麻黄,再加上沙棘,保管能把您骨头缝里的寒气逼出来。淫羊藿辛甘温,归肾经,能温补肾阳、通利关节,是治寒痹的根本;麻黄辛温,能发汗解表、散寒通滞,把经络里的沉寒赶出去,这是‘相使配伍——淫羊藿补内阳,麻黄散外寒,内外夹击;再加点沙棘,酸温入肝,能‘酸甘化阴,防止麻黄发汗太过伤了津液,也护着淫羊藿温阳不烧膛。”
nbsp他带着刘婆婆的孙儿去后山阴崖采淫羊藿——冬末的淫羊藿,叶片虽黄,根茎却格外粗壮,挖出来时带着冻土,敲掉冰碴,露出浅褐色的根须,韧性十足。“这根茎得用黄酒泡半个时辰,再用盐水拌炒,既能增强温阳之力,又能让药力更持久。”秦越一边炮制,一边教那孩子,“麻黄要选带节的,发汗力缓,不会伤了婆婆的身子。”
nbsp回到药铺,秦越将盐炙淫羊藿五钱、麻黄二钱、沙棘果三钱放入砂锅,加井水煎了一炷香的功夫,待药汁熬得浓稠,滤出后温在陶壶里。“婆婆,您每天喝一剂,分两次喝,喝完盖着被子发点汗,别让风再吹着。”他又叮嘱,“喝完药后,用剩下的药渣煮水,温泡膝盖,每次泡一盏茶的功夫,让药力从皮肤渗进去。”
nbsp刘婆婆按此法用药,第一天喝完药,就觉得膝盖处有暖意慢慢散开,不像之前那般冰凉;第三天,能扶着拐杖在院子里走两圈,疼痛轻了大半;第七天,关节的肿胀消了,青紫色也淡了,竟能自己下炕做饭了。她特意蒸了一锅黄馍馍来谢秦越:“秦大夫,您这药真是神!我问了村里的老秀才,他说《延安府志》里就写着‘藿根配麻治寒痹,只是我没读过书,不知道还有这么个方子。”
nbsp秦越翻出《延安府志》,在“方技”卷中果然找到一行小字:“冬末寒痹,淫羊藿根配麻黄、沙棘,水煎服,汗出则愈。”他在笔记上郑重写下:“冬末寒痹,盐炙淫羊藿根五钱,麻黄二钱,沙棘果三钱,水煎服,药渣外洗,温阳散寒,酸甘护阴,合冬藏未尽、春生将始之理,《延安府志》有载,民间实践印证,效佳。”窗外的冰粒还在敲打着窗棂,屋里却飘着药香与馍香,暖融融的。
nbsp第二卷nbsp初春小儿遗尿愁nbsp藿药健脾固肾精
nbsp嘉靖二十四年初春,延安府的积雪开始融化,山涧里的冰水流得哗哗响,带着泥土的腥气,漫山的枯草下渐渐冒出嫩绿的芽尖——“春生”的气息虽淡,却也悄悄漫进了秦家村。秦越正在药铺里晾晒新采的淫羊藿芽,就见村东的王二嫂抱着五岁的儿子小石头,急冲冲地跑进来,眼眶通红:“秦大夫,您快救救小石头!这孩子天天尿床,换了好几块褥子,夜里喊他起来尿尿,他也迷迷糊糊的,白天也没精神,跟蔫了的草似的。”
nbsp秦越接过小石头,见孩子身形瘦小,脸色苍白,眼神也没力气,伸手摸了摸他的后腰,触感微凉。“二嫂,你别急,小石头这是先天肾阳不足,兼脾失健运。”秦越解释道,“孩子他爹常年在外当兵,你怀他时身子弱,肾精没补够,所以小石头先天肾阳就虚;肾主固摄,肾阳不足,就管不住尿液,才会尿床;脾属土,能生肾水,孩子平时不爱吃饭,脾虚了,肾水更虚,所以白天没精神。这初春‘春生,阳气刚升,正好给孩子补补肾阳,健健脾。”
nbsp王二嫂急道:“那可咋补?我给他煮了骨头汤,他也不爱喝。”秦越笑道:“用‘铁线藿芽配山药,再加点沙棘,做成粥给孩子喝,他肯定爱喝。淫羊藿芽性平和,温补肾阳又不燥,适合孩子;山药甘平,能健脾益气,脾健了,就能帮肾藏精;沙棘酸温,能‘酸收固摄,帮着肾管尿液,还能开胃,孩子吃了也不挑食。这是‘五行相生——脾土生肾水,肾水足了,固摄力就强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他带着王二嫂去后山采初春的淫羊藿芽——刚冒尖的芽儿,嫩绿色的叶片卷着,像小小的翡翠,茎秆淡紫,带着清新的辛香。“采芽儿要趁晨露没干的时候,这时的芽儿最嫩,药力也最平和。”秦越一边采,一边说,“山药就用咱村里种的,选粗实的,蒸软了碾成泥,和粥一起煮。”
nbsp回到药铺,秦越将淫羊藿芽一钱(切碎)、山药五钱(碾泥)、沙棘果一钱(去核),和小米一起熬成粥,粥熬得稠稠的,飘着淡淡的辛香与酸甜。“二嫂,你每天早上给小石头喝一碗,别放糖,沙棘本身就有甜味,孩子肯定爱吃。”他又叮嘱,“晚上别让孩子喝太多水,睡前半个时辰,用温毛巾敷敷孩子的后腰,温补肾阳,帮助固摄。”
nbsp小石头第一次喝这粥,就觉得味道不错,小口小口地喝了大半碗。喝了三天后,王二嫂惊喜地说:“秦大夫,小石头昨天夜里没尿床!”一周后,小石头不仅不尿床了,吃饭也多了,白天跟着村里的孩子跑着玩,精气神儿十足。王二嫂特意给秦越做了双小孩的布鞋,笑着说:“这粥太管用了!我问了村里的老嬷嬷,她们说以前也有孩子尿床,就用‘铁线藿芽煮水喝,只是没加山药,效果没这么好,您这法子真是绝了!”
nbsp秦越想起前几日在《榆林府志》里看到的记载:“小儿遗尿,藿芽配薯蓣(山药)粥食,效佳。”他在笔记上写下:“初春小儿遗尿,淫羊藿芽一钱,山药五钱,沙棘果一钱,与小米熬粥服,温肾健脾,酸收固摄,合春生养阳、脾土生肾水之理,《榆林府志》有载,民间口传经验补充,适配小儿体质。”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棂,落在粥碗里,泛着暖暖的光,像小石头脸上的笑容。
nbsp第三卷nbsp盛夏暑湿兼寒困nbsp藿香化浊护脾阴
nbsp嘉靖二十四年盛夏,延安府难得下了几场雨,雨水过后,山坳里的湿气格外重,像一层黏黏的雾,裹在人身上,闷得难受。秦越正在药铺里整理沙棘干,就见货郎李老三挑着空货担,摇摇晃晃地走进来,脸色蜡黄,额上满是冷汗,一进门就瘫坐在凳上,喘着粗气:“秦大夫,我……我刚才在山路上走,忽然觉得头晕恶心,浑身没力气,还觉得冷,像掉进了冰窖里,您快给我看看!”
nbsp秦越上前,摸了摸李老三的额头,滚烫,再摸他的手,却冰凉,诊他的脉,脉象濡数,舌苔黄腻。“老三,你这是暑湿困脾,兼肾阳虚寒。”秦越解释道,“盛夏‘夏长,湿气重,你挑着货担走山路,暑湿邪气滞在脾里,脾属土,脾困了,就会头晕恶心;你常年在外奔波,冬天受的寒邪没散,肾阳不足,所以浑身发冷——这是‘暑湿兼寒,光清热解暑不管用,还得温补肾阳,健脾化湿。”
nbsp李老三急道:“那可咋整?我还得去榆林府送货呢!”秦越笑道:“用‘铁线藿叶配藿香,再加点沙棘,保证你两
秦塞藿棘传(下卷)[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