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塞藿棘传(下卷)[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天就能好。藿香辛温,能化湿解暑、和中止呕,正好治暑湿困脾;淫羊藿叶温补肾阳,驱散里寒,这是‘表里同解;再加点沙棘,酸温入肝,既能‘酸甘化阴,护着藿香和淫羊藿温燥不伤津液,又能开胃,让你能吃饭,有力气赶路。”
nbsp他带着李老三去后山采盛夏的淫羊藿叶——此时的叶片长得格外繁茂,苍绿的叶片像展开的小扇子,三枝九叶亭亭玉立,叶背泛着淡绿,摸上去带着韧劲。“盛夏的叶子药力足,温阳祛寒更有力,不过得选没被虫咬的,药力才纯。”秦越一边采,一边说,“藿香就在药铺后院种着,刚开花,香味浓,化湿效果最好。”
nbsp回到药铺,秦越将淫羊藿叶三钱、藿香二钱、沙棘果二钱放入砂锅,加井水煎了半个时辰,滤出药汁,放温后递给李老三:“你先喝一碗,喝完躺会儿,出点汗,暑湿就能散了。”李老三接过药汁,一口喝下,觉得一股辛香从喉咙滑到肚子里,不多时就觉得身上出了层薄汗,头晕恶心轻了大半,也不觉得冷了。
nbsp秦越又给了他两剂药,叮嘱道:“剩下的药,你到榆林府后煎了喝,每天一剂。路上别喝凉水,别吃生冷的东西,多吃点小米粥,养养脾。”李老三按此法服药,两天后就恢复了力气,挑着货担去了榆林府。回来时,他特意给秦越带了榆林府的酥糖:“秦大夫,您这药太管用了!我在榆林府问了药铺的掌柜,他说《榆林府志》里就有‘暑湿兼寒,藿叶配藿香的记载,只是我以前不知道,多亏了您!”
nbsp秦越翻出《榆林府志》,在“民生·医药”卷中找到记载:“盛夏暑湿,民多兼寒,取三枝九叶草(淫羊藿)配藿香、沙棘,水煎服,汗出湿散,寒去身轻。”他在笔记上补充:“盛夏暑湿兼寒,淫羊藿叶三钱,藿香二钱,沙棘果二钱,水煎服,化湿解暑,温阳散寒,酸甘护阴,合夏长驱邪、表里同解之理,《榆林府志》有载,临床实践验证,适配奔波劳顿者。”窗外的蝉鸣声声,屋里的药香与酥糖香交织,透着盛夏的生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第四卷nbsp深秋肺虚咳不止nbsp藿芪同补肺肾元
nbsp嘉靖二十四年深秋,延安府的风开始变凉,刮在脸上带着干燥的凉意,山坳里的沙棘果红得似火,一串串挂在枝头,像燃烧的小灯笼。秦越正在药铺里采摘沙棘果,准备用来炮制新的淫羊藿,就见草原上的老牧民巴特尔骑着马,匆匆赶来,手里拿着一块羊皮,脸色憔悴,咳嗽声断断续续,每咳一声,都忍不住皱眉头。
nbsp“秦大夫,您快给我看看……”巴特尔刚下马,就捂着胸口咳了起来,咳得眼泪都流出来了,“这咳嗽快一个月了,白天咳,夜里也咳,痰少得很,是白色的,咳得胸口疼,还觉得气短,走几步就喘,身上也没力气,草原上的郎中给我开了止咳药,喝了也不管用。”
nbsp秦越扶他坐下,诊了他的脉,脉象细弱,舌苔淡白,又问:“你是不是夜里咳得更厉害?还觉得怕冷,腰也酸?”巴特尔连连点头:“是啊!夜里咳得睡不着,盖两床羊皮袄还觉得冷,腰也酸得厉害,骑马都没力气。”
nbsp“你这是肺肾两虚,寒邪犯肺。”秦越解释道,“深秋‘秋收,本应养肺藏肾,你常年在草原上放羊,风吹日晒,肺气虚了,就容易受邪;肾属水,肺属金,金水相生,肺气虚久了,肾也虚了,肾不纳气,就会气短咳嗽;寒邪还在肺里,所以痰白怕冷。得用‘铁线藿配黄芪,再加点沙棘,补肺肾,散寒邪。”
nbsp他解释道:“黄芪甘温,能补肺气、固表,让肺有力量抵抗邪;淫羊藿辛甘温,归肾经,能温补肾阳、纳气,肾能纳气了,就不会气短咳嗽;沙棘酸温,能润肺生津,还能‘酸收,帮着黄芪补肺气,帮着淫羊藿温肾不燥,这是‘金水相生的法子,肺肾同补,寒邪自散。”
nbsp他带着巴特尔去后山采深秋的淫羊藿根茎——此时的根茎长得格外粗壮,挖出来时带着泥土,洗净后呈浅褐色,须根多而韧。“深秋的根茎,得用黄酒泡一天,再用蜂蜜拌炒,既能增强温肾纳气之力,又能让药味更平和,不刺激喉咙。”秦越一边炮制,一边说,“黄芪要选三年生的,切片后煎,补气效果最好。”
nbsp回到药铺,秦越将蜜炙淫羊藿四钱、黄芪五钱、沙棘果三钱放入砂锅,加井水煎了一炷香的功夫,滤出药汁,温后递给巴特尔:“你每天喝一剂,分两次喝,喝完别去草原上吹风,待在屋里,多喝温水,养养肺。”
nbsp巴特尔按此法服药,三天后,咳嗽就轻了大半,夜里能睡安稳了;一周后,咳嗽基本好了,也不气短了,腰也不酸了,能骑着马在草原上放羊了。他特意给秦越送了一张上好的羊皮:“秦大夫,您这药真是救了我!我问了草原上的老萨满,他说以前也有牧民咳嗽,用‘铁线藿煮水喝,只是没加黄芪,效果没这么好,您这法子,是真懂我们草原人的病啊!”
nbsp秦越将这些年收集的病案、配伍、地方史志记载整理成册,取名《秦塞藿棘用药录》,扉页上写道:“秦塞寒地,用药以温阳护阴为要,淫羊藿配沙棘,佐以麻黄、山药、藿香、黄芪之属,皆民间口传经验,地方史志印证,实践先于文献,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他摸着册子,望着窗外漫山的沙棘与淫羊藿,忽然觉得——这秦塞的草木,不仅能治病,更能传承医道,让寒地的用药智慧,在岁月里生生不息。
nbsp结语
nbsp《秦塞藿棘传》虽为神话,却深植于陕北寒地的用药实践。秦越以淫羊藿(铁线藿)为基,沙棘为佐,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序,用“阴阳五行”辨证,以“七情配伍”组方,治冬末寒痹、初春遗尿、盛夏暑湿、深秋肺咳,每一案都贴合陕北的气候与人文,每一方都藏着“温阳不伤液”的寒地智慧。
nbsp从《延安府志》“藿根配麻治寒痹”到《榆林府志》“小儿遗尿藿芽粥”,地方史志的零星记载,与山民的口传经验、秦越的临床实践相互印证,恰如阴崖上的淫羊藿与沙棘——一温一润,一刚一柔,共同构建了“实践先于文献”的传承脉络。这脉络里,藏着中医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真谛,藏着秦塞百姓与草木共生的智慧,更藏着寒地医道的坚韧与温暖。
nbsp赞诗
nbsp秦塞风寒雪满崖,铁线藿生伴棘华。
nbsp温阳每借根泡酒,护阴常凭果入茶。
nbsp冬痹麻配驱沉冷,春遗薯添固肾精。
nbsp暑湿藿合消浊气,秋咳芪助纳虚声。
nbsp千年方志藏民智,一卷医录传藿名。
nbsp莫道寒疆无妙药,人间至味在烟霞。
nbsp尾章
nbsp时光流转,百年后的清代,陕北的药农在整理旧药铺时,发现了一册泛黄的《秦塞藿棘用药录》,册子上的字迹虽已模糊,却清晰记载着淫羊藿与沙棘的配伍、病案与地方史志的印证。药农们按册中的法子用药,治好了无数寒地百姓的病痛,这册《用药录》也渐渐在陕北的药铺间流传开来。
nbsp后来,有学者在研究《延安府志》《榆林府志》时,发现了与《用药录》记载一致的条目,不禁感叹:“原来百年前,已有医者将民间智慧与方志记载结合,这才是中医药传承的根基啊!”
nbsp如今,金佛山的淫羊藿仍在岩缝间生长,秦塞的沙棘仍在深秋里泛红,而《秦塞藿棘传》的故事,也像那株“铁线藿”一般,在岁月的寒风中,坚韧地生长着,诉说着寒地草木与中医智慧的永恒羁绊——那羁绊,藏在阴崖的积雪里,藏在山民的口耳间,藏在每一个用藿棘治病救人的日子里,从未消散。
喜欢。
秦塞藿棘传(下卷)[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