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金佛山藿灵记(下卷)[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金佛山藿灵记

    nbsp下卷·藿脉证古今

    nbsp第一卷nbsp春初育幼扶先天nbsp藿配熟地滋肝肾

    nbsp癸卯年立春刚过,金佛山的残雪还沾在青崖的缝隙里,却已有嫩黄的芽尖从岩缝间钻出来,带着点怯生生的绿,像撒在山间的碎玉。林砚刚整理完上一年的淫羊藿研究笔记,就见山脚下的王嫂抱着三岁的儿子小远,急冲冲地跑进来,眼眶通红:“林姑娘,你快看看小远!都三岁了还不会走路,说话也只会喊‘娘,村里的老人说……说这孩子怕是‘软骨子。”

    nbsp林砚连忙接过小远,见孩子身形比同龄孩童瘦小,手脚软绵,扶着桌子站都站不稳,眼神却很亮。她轻轻摸了摸小远的头,又诊了他的脉,脉象细弱,舌质淡红少苔。“王嫂,你别急,小远不是‘软骨子,是先天肝肾不足。”林砚解释道,“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你怀小远时身子弱,肾精亏虚,所以小远先天肾精不足,骨骼发育迟缓;肝为筋之本,肝肾同源,肝血不足则筋脉无力,所以他站不稳、说话迟——这是‘春生之时最该调理的证,春天阳气升发,正好养先天之本。”

    nbsp王嫂急得眼泪直流:“那可咋调理?我给他炖了骨头汤,喝了半年也没用。”林砚笑道:“骨头汤补的是后天脾胃,小远缺的是先天肝肾,得用金佛山的淫羊藿。它性辛甘温,归肝肾经,能温补肾阳、填精益髓,正好补小远的先天不足;但单用淫羊藿怕温燥伤阴,得配熟地。熟地甘温,能滋补肾阴,阳得阴助,则肾精生化无穷,这是‘阴中求阳的道理,合阴阳平衡之理。”

    nbsp她带着王嫂去采初春的淫羊藿——刚冒芽的淫羊藿,叶片还裹着嫩黄的鞘,像蜷缩的小豆,茎秆细得能透光,辛香中带着点清甜。“春采芽,性最平和,适合孩子用。”林砚采了一小把,又从帆布包里取出晒干的熟地,“把淫羊藿一钱、熟地二钱,加小米熬成粥,每天给小远吃一碗,别放糖,小米能健脾,脾属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间接补肝肾,是‘五行相生的法子。”

    nbsp王嫂按此法给小远煮粥,刚开始小远还不爱吃,后来林砚教她把淫羊藿芽切碎了拌在粥里,小远倒也慢慢接受了。半个月后,小远能扶着墙走几步了;一个月后,能清晰地喊“爹”“姑”;三个月后,竟能跟着村里的孩子跑着玩了。王嫂特意缝了个布荷包,装着晒干的淫羊藿芽送给林砚:“姑娘,你真是小远的救命恩人!我问了镇上的老中医,他说这方子是‘扶先天、养后天,还说《巴渝医记》里就有‘小儿迟长,以藿芽配熟地粥食的记载,只是我没读过书,不知道。”

    nbsp林砚立刻去南川图书馆查《巴渝医记》,在泛黄的卷册中果然找到一行小字:“巴渝多山,小儿先天不足者众,采春藿芽,配熟地熬粥,服三月,筋骨渐强。”她在笔记上郑重写下:“金佛山春采淫羊藿芽,性平和,配熟地治小儿肝肾不足之发育迟缓,合‘春生养先天之自然道法,地方医籍与民间实践印证,药效确切。”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巴渝医记》和淫羊藿芽上,仿佛古今的智慧在此刻相拥。

    nbsp第二卷nbsp夏末翁妪湿下注nbsp藿合薏苡清下焦

    nbsp癸卯年夏末,金佛山的雨格外多,连下了半个月,山间的湿气像化不开的浓墨,裹得人浑身发沉。林砚在古镇的义诊摊前坐了一上午,来问诊的多是老人,其中一位八十岁的周阿婆,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说:“姑娘,我这腿不疼,就是小便不利索,每次尿都要等半天,还尿不净,夜里要起五六次夜,折腾得没法睡。”

    nbsp林砚扶周阿婆坐下,诊了她的脉,脉象濡数,舌苔黄腻,又问:“阿婆,您是不是总觉得下腹胀,腰也酸,脚还肿?”周阿婆连连点头:“是啊!腰像坠了块石头,脚一按一个坑,吃了郎中开的利尿药,尿是多了点,可腰更酸了,还觉得浑身没力气。”

    nbsp“阿婆,您这是湿热下注兼肾阳不足。”林砚解释道,“今年夏末‘五运六气属‘土运过盛,湿气格外重,您年老体衰,肾阳不足,不能温煦水液,水湿停滞下焦,郁而化热,所以小便不利、腹胀脚肿;那郎中开的利尿药,只清湿热不补阳,越利越伤肾,腰自然更酸。”

    nbsp周阿婆叹了口气:“那可咋整?我这把老骨头,经不起折腾了。”林砚笑道:“您别急,金佛山的淫羊藿就能治。它性辛甘温,能温补肾阳、通利水道——肾阳足了,才能推动水液运行;但您有湿热,得配薏苡仁和茯苓。薏苡仁甘淡凉,能健脾利湿、清热排浊;茯苓甘平,能健脾渗湿、宁心安神,三者配伍,温阳而不助热,清热而不伤阳,正好解您的困局。”

    nbsp她带着周阿婆的孙子去采夏末的淫羊藿——此时的淫羊藿,叶片已长到最大,像展开的小豆荚,叶背的淡金色被雨水洗得发亮,茎秆也粗壮了些。“夏末采叶,药力稍盛,正好温阳通利。”林砚采了一把,又让孩子去采溪边的薏苡仁(刚成熟的薏苡仁,颗粒饱满),“把淫羊藿二钱、薏苡仁五钱、茯苓三钱,加水煎半个时辰,每天喝一次,喝完别立刻坐下,慢慢走几步,让药力往下走。”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周阿婆按此法服药,三天后就觉得小便顺畅了些,夜里起夜的次数减到了三次;一周后,腹胀消了,脚肿也退了;半个月后,腰不酸了,夜里只起一次夜,能睡安稳觉了。她让孙子提着一篮自己种的猕猴桃来谢林砚:“姑娘,这药真管用!我跟村里的老姐妹们说了,她们也有我这毛病,都想跟着你学配药呢!”

    nbsp林砚便在古镇的晒谷场开了个小讲堂,教老人们辨识淫羊藿和薏苡仁,讲解配伍的道理:“淫羊藿温阳,薏苡仁清热,一温一清,像阴阳调和,才能治好湿热下注的病。”老人们听得连连点头,其中一位张阿公说:“我年轻时听我爹说,‘夏末湿重,藿配薏苡,尿不堵,腰不酸,原来就是这个理!”林砚在笔记上补充:“金佛山夏末采淫羊藿叶,配薏苡仁、茯苓治老人湿热下注之小便不利,合‘夏长利水湿之理,民间口传诀窍与临床实践相合,当纳入后续研究。”雨停了,山间的云雾散开,一缕阳光落在淫羊藿的叶片上,折射出淡淡的金光。

    nbsp第三卷nbsp秋深灵韵验亲缘nbsp藿脉连宋证渊源

    nbsp癸卯年秋深,金佛山的枫叶红得似火,漫山遍野的红与黄交织,像一幅浓墨重彩的画。林砚将这一年采集的金佛山淫羊藿样本——春芽、夏叶、秋根茎,小心翼翼地装进特制的盒子,贴上标签,寄往省城的“草木灵韵研究所”。她在信中写道:“样本采自金佛山阴坡,形态吻合宋代《本草图经》‘湖湘出者,叶如小豆,枝茎紧细,恳请检测其‘草木基因灵韵,验证与古代药用淫羊藿的遗传关联。”

    nbsp一个月后,研究所的回信到了,信中说样本已检测完毕,邀林砚去研究所见证结果。林砚怀着激动的心情赶到省城,研究所的李教授领着她走进实验室,指着一台形似铜镜的仪器说:“这是‘草木基因灵韵镜,能捕捉药材的遗传灵韵,与古代文献记载的品种灵韵比对。”

    nbsp李教授将金佛山淫羊藿的秋根茎样本放入仪器,按下开关,镜中渐渐浮现出淡金色的脉络,像一株缩小的淫羊藿,脉络上还跳动着细碎的光点。“这是金佛山淫羊藿的遗传灵韵。”李教授又取出一份宋代淫羊藿的“灵韵图谱”——源自宋代医书残页上的药材

金佛山藿灵记(下卷)[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