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汉墓金方记:三枝九叶启医源(上卷)[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得多。

    nbsp阿福按方子喝了一个月,病就全好了。他特意带着妻子,提着自家种的小米来谢淳于衍:“先生,您真是活神仙!这草不仅救了我,还救了我的家!”淳于衍笑着说:“不是我神仙,是这草懂人的身子,是天地的馈赠。”他把这个病案也记在竹简上,写道:“羊欢草配生姜,治阳虚精少;配巴戟天,治阳虚阳痿,效如桴鼓。”这些鲜活的案例,成了后来《养生方》益精方的雏形。

    nbsp第三卷nbsp配伍金方融五行,辨证调药合六气

    nbsp随着治好的人越来越多,淳于衍开始琢磨:“羊欢草”虽好,但不同的人,体质、病情不同,单用或简单配伍,还是不够周全。他想起先父残简上的“人参、巴戟天”,又翻遍了家里藏的医籍,想配出一个更全面的方子,既能补阳益精,又能兼顾其他脏腑。

    nbsp他按五行相生的道理来搭配:“羊欢草”温补肾阳(属火),火能生土,所以加人参补脾胃之气(属土),脾胃健了,才能把营养转化为精气;土能生金,加黄芪补肺气(属金),肺主气,气能生精;金能生水,加巴戟天助肾水(属水),肾水足了,能滋养肝木;水能生木,加枸杞子补肝血(属木),肝血足了,能濡养筋脉。再加上杜仲强筋骨、当归补血、白芍柔肝、菟丝子固精、覆盆子缩尿、五味子敛肺,一共十一味药,正好对应五脏六腑,形成一个环环相扣的“益精方”。

    nbsp他先用这个方子给公孙胜调理,公孙胜之前虽好转,却仍有些乏力,喝了“益精方”后,不仅精力更足,连面色都红润了。“先生,这方子比之前的药更管用!”公孙胜赞道,“我现在练剑能比以前多练一个时辰,也不觉得累。”

    nbsp淳于衍还根据五运六气调整方子。这年是水运不足,冬天比往年暖,燥邪偏盛,有个老员外喝了“益精方”后,觉得口干舌燥。淳于衍便在方子里加了一钱麦冬,麦冬性微寒,味甘微苦,能养阴生津,正好平衡方子的温燥,这是“阳中求阴”,既不影响补阳,又能缓解燥症。老员外喝了调整后的方子,口干的症状就消失了,连连称赞:“先生用药真细,连天候的变化都考虑到了!”

    nbsp他还把“益精方”的用法教给了城里的其他医者,叮嘱他们:“春天燥邪盛,可加麦冬;夏天湿气重,可加茯苓;秋天寒气渐生,可加干姜;冬天阳气藏,可加肉桂。要顺着天候、体质变,不能一成不变。”医者们按他的说法调整,治好的人越来越多,“益精方”的名声也传到了长沙王的耳中。

    nbsp长沙王召淳于衍入宫,让他给体弱的王子调理。淳于衍用“益精方”减去几味药性偏刚的药,加了温和的山药、莲子,王子喝了三个月,体质明显好转,能跟着太傅读书到天黑。长沙王大喜,赐给淳于衍许多竹简和笔墨,让他把“益精方”和“羊欢草”的用法详细记录下来,传给后世。

    nbsp淳于衍捧着赏赐的竹简,心里满是欣慰——他知道,先父残简上缺的那味主药,终于补上了;而这株从城郊坡地发现的灵草,也即将从民间的口传经验,变成写在竹简上的医方,走向更远的地方。

    nbsp第四卷nbsp口传经验丰医理,帛书初成留医源

    nbsp淳于衍开始整理“益精方”的记录,他把每一个病案都详细写下来:患者的症状、脉象、舌苔、用方后的变化,还有根据季节、天候的调整,满满写了几十片竹简。可他总觉得不够——这些记录都是他自己的经验,民间肯定还有更多关于“羊欢草”的用法,他想把这些都收集起来,让医方更完整。

    nbsp他带着弟子,走遍了长沙国的城郊乡村,寻访牧羊人和药农。在湘水上游的村落,一个老药农告诉他:“‘羊欢草不仅能补阳,还能治风湿!去年我腿疼得不能走路,用这草煮水熏洗,再喝一碗药汤,没过多久就好了。”淳于衍赶紧记下这个用法,还跟着老药农去采草,学习煮水熏洗的火候——水要煮沸后转小火煮一刻钟,待药香浓郁,再用布蘸药汤热敷疼痛处,每天两次,效果最好。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在另一个村落,一个妇人说:“我生了孩子后,总觉得怕冷,用‘羊欢草煮水喝,再配些红糖,喝了一个月,身上就暖和了。”淳于衍又记下:“产后阳虚,‘羊欢草配红糖,温阳补血,简单有效。”

    nbsp这些民间的口传经验,像一颗颗珍珠,把淳于衍的医理串得更完整。他发现,“羊欢草”的用法远比他想象的丰富:能内服补阳益精,能外用治风湿痹痛,能配温药增强效力,能配凉药平衡药性,甚至能和食物一起煮——比如和羊肉同炖,羊肉性温能补血,“羊欢草”性温能补阳,两者合用,是“药食同源”的典范,适合冬天滋补。

    nbsp他把这些民间用法都补充到记录里,还请人把竹简上的内容誊写到帛书上——帛书比竹简更轻便,也更容易保存。他在帛书的开头写道:“羊欢草,又名淫羊藿,生长沙城郊向阳坡,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性温,味辛甘,归肝肾经。主阴痿绝伤,精少乏力,腰膝冷痛,风湿痹阻。配伍人参、巴戟天等,为益精方,治诸虚劳损。”这便是《养生方》中淫羊藿配伍的最早雏形,字里行间,满是民间实践的温度。

    nbsp长沙国的太史听说了,特意来拜访淳于衍,想把这帛书收录进国史:“先生,您这记录是长沙国的宝贝,不仅能治病,还能让后人知道,医道是从百姓的生活里来的。”淳于衍点点头:“我只是把民间的智慧记下来罢了。真正的医道,不是在书斋里想出来的,是在坡地上看出来的,在病榻前试出来的,在百姓的口耳间传出来的。”

    nbsp这年冬天,淳于衍把帛书交给了太史,还附上了一片压平的“羊欢草”叶,说:“有草为证,后人才能认得这灵物,才不会忘了它的来历。”太史接过帛书和草叶,郑重地说:“先生放心,我定会好好保存,让这医方和灵草,永远留在长沙国的记忆里。”

    nbsp千年后,马王堆汉墓被打开,那卷记载着淫羊藿和益精方的帛书重见天日,旁边还躺着一片保存完好的植物残体——正是淳于衍当年附上的“羊欢草”叶。这片草叶,像一把钥匙,打开了西汉医道的大门,也印证了那段从民间实践到文献记载的传奇。

    喜欢。

汉墓金方记:三枝九叶启医源(上卷)[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