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青囊仙草记:华佗秦岭觅灵毗(下卷)[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sp; nbsp华佗摸了摸小石头的头,又教张嫂观察孩子的舌苔:“要是舌苔变红润了,说明阳气补上来了;要是孩子手脚暖和了,精神也好了,能跑能跳了,就说明药起效了。春生时节,别让孩子吃太多生冷的东西,比如冰果、凉水,伤了阳气,容易复发。可以多给孩子吃些小米粥、蒸鸡蛋,补补脾胃,脾胃好了,阳气才能更好地生发。”

    nbsp村里的老秀才听说了,把这个方子抄下来,贴在村口的石碑上,还编了个口诀教给村民:“孩童遗尿不用愁,仙灵益智煮水求,晨喝一碗暖肾脾,夜里安睡不湿透。”村民们跟着念,谁家孩子有遗尿的毛病,都来请教华佗,他从不推辞,一一指导,还根据孩子的体质调整用量——体质弱的加些山药健脾,让阳气有“根”;湿气重的加些茯苓祛湿,不让湿气困着膀胱。

    nbsp这些调整,都源于他对“春生”节气的理解:春日阳气初升,孩童脏腑娇嫩,用药需温和,既要补阳,又不能伤阴,还要兼顾脾胃,才能让阳气顺利生发,不违天地之道。他在《青囊经》里写道:“春生时节,童稚肾阳未充,宜用仙灵脾配益智仁,温肾固涩,佐以山药、茯苓,健脾祛湿,顺时用药,效如桴鼓。”

    nbsp第七卷nbsp宫寒不孕得麟儿,夏长祛湿调冲任

    nbsp入夏后,秦岭的雨水多了起来,山间云雾缭绕,湿气很重。村里的王嫂,结婚五年没怀孕,还总觉得小腹冷得像揣着冰块,来月经的时候疼得厉害,每次都要在床上躺两三天,喝了很多草药都没用。前几日听张嫂说华佗能用仙灵脾治孩子的病,她便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踩着泥泞的山路来找华佗。

    nbsp王嫂穿着洗得发白的粗布衣裙,眼圈泛红,坐在华佗对面,声音带着委屈:“先生,我婆婆总说我不能生,连邻居都戳我脊梁骨……您要是能治好我,我一辈子都记着您的恩!”华佗给她倒了杯温水,让她慢慢说。他给王嫂诊了脉,脉象沉迟,像夏日里被雨水泡透的泥土,滞涩难行;又看了看她的舌头,舌淡苔白腻,舌尖泛着青——这是宫寒不孕,肾阳不足,寒湿困着子宫,冲任失调,种子没法扎根。

    nbsp“王嫂,您这病能治,”华佗放下脉枕,“夏长时节湿气盛,得先祛湿,再补阳,才能暖宫受孕。子宫像种子的土地,湿气重了,土地泥泞,种子就没法发芽;得先把湿气赶出去,再用阳气把土地暖热,种子才能扎根。”

    nbsp他取了五钱仙灵脾干枝——是春日晒干的,枝条粗壮,断面泛着浅黄,药香浓郁;又取了三钱艾叶,叶片干枯,却仍带着淡淡的辛香;三钱当归,根须粗壮,断面泛着红棕色;三钱茯苓,颗粒洁白,像细小的雪粒。“仙灵脾补肾阳,是暖宫的‘火种;艾叶温经散寒,能把子宫里的寒气赶出去;当归补血活血,调冲任,让气血能滋养子宫;茯苓健脾祛湿,帮着把子宫里的湿气赶出去——这是‘土能制水的道理,脾属土,能祛湿,肾属水,土旺则水湿不泛,子宫才能暖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他把草药包好,递给王嫂,还画了张简单的煮药图:“先把茯苓煮一刻钟,再放其他草药,水开后转小火煮半个时辰,每天喝一碗,月经干净后开始喝,喝到下次月经来。”他还叮嘱王嫂,用煮过的药渣热敷小腹:“药渣里还有药效,热敷能让温气更透,每天敷半个时辰,别着凉。”

    nbsp王嫂谢过华佗,回家后按方子煮药。药汤泛着深褐色,带着艾叶的辛香,她每天都坚持喝,哪怕药汤苦得难以下咽。热敷的时候,小腹暖暖的,之前的冷意渐渐散了,月经来的时候,疼痛也减轻了很多,只疼了一天,就能下床走路了。

    nbsp连着喝了三个月,王嫂的小腹不再冷了,月经也变得规律,每月都准时来,疼痛感基本消失。第四个月,王嫂没来月经,她心里又喜又怕,赶紧踩着山路来找华佗。华佗摸了摸她的脉,脉象滑利,像春日里的溪流,带着生机。“王嫂,恭喜你,你怀孕了!”华佗笑着说。王嫂听了,眼泪一下子就流了出来,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她盼这个孩子,盼了整整五年!

    nbsp消息传到村里,大家都为王嫂高兴,张嫂还特意送了她一篮鸡蛋,李伯也帮着她家打理地里的庄稼。有邻县的妇人听说了,特意来秦岭找华佗,他都一一诊断,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调整方子:湿气重的多加茯苓,甚至加些白术增强祛湿之力;气血虚的多加当归,还加些黄芪补气;阳虚重的多加仙灵脾,加些干姜增强温阳之力。没过多久,就有好几个妇人传来了怀孕的好消息,有的还特意带着孩子来谢华佗,孩子的小脸上,满是健康的红晕。

    nbsp华佗把这些宫寒不孕的病案,整理成《仙灵脾治宫寒记》,详细记录了不同症状的配伍调整,还加入了李伯的经验:“夏长时节,湿气盛,仙灵脾配茯苓、艾叶,祛湿温经;秋凉时节,寒气渐生,仙灵脾配当归、干姜,补血暖宫。”这篇文章被当地的医者传抄,纸页虽有些磨损,却成了治疗宫寒不孕的重要参考,也让仙灵脾的应用范围,从风湿、遗尿扩展到了妇科疾病,帮助更多女子圆了做母亲的梦。

    nbsp第八卷nbsp青囊定稿传后世,仙草芳名满九州

    nbsp秋分时节,秦岭的仙灵脾结满了种子,黄褐色的种子藏在叶片间,像一颗颗小小的珍珠,风一吹,便轻轻晃动。华佗坐在李伯家的茅舍里,窗外的桂花正开着,细碎的花瓣落在窗台上,带着淡淡的香气。他手里拿着《青囊经》的草稿,竹简用细麻绳串着,上面密密麻麻地记着仙灵脾的性味、功效、配伍、病案,还有采制方法和鉴别口诀——每一笔都工工整整,仿佛在镌刻着草木的智慧。

    nbsp他看着草稿,想起这一年来的经历:从初遇李伯,在坡地识得仙灵脾;到试药配伍,用雪水酿就壮骨酒;再到治好老周的痹痛、小石头的遗尿、王嫂的宫寒……每一个字,都来自田野间的观察;每一个方子,都源于村民的实践;每一个病案,都藏着医者的初心。他在草稿的最后,用朱砂写道:“仙灵脾者,秦岭灵草也,生于向阳坡,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味辛甘,性温,入肝肾二经,补阳祛寒,强筋健骨,治痹痛、遗尿、宫寒、阳痿,功着矣。其识于李伯,验于村民,传于青囊,非余之功,乃天地之仁,民间之智也。”

    nbsp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茅舍的宁静。一个身穿铠甲的士兵翻身下马,铠甲上还沾着尘土,手里拿着一封书信,快步走到门口,对着华佗拱手:“华先生,关将军在樊城刮骨疗毒后,气虚乏力,腰膝酸软,听闻您有壮骨酒能补阳强体,特命末将前来求药。”

    nbsp华佗心中一动,赶紧起身,走到地窖里,取来一坛密封好的壮骨酒——酒坛上贴着红纸,写着“壮骨酒”三个字。他把酒坛交给士兵,又取出一张竹简,用炭笔写道:“仙灵脾性温,佐以杜仲、牛膝,能补腰膝,强心力,祛寒湿。关将军勇冠三军,战后需固肾强骨,每日饮一小碗,不出一月,气虚之症必愈。饮后可慢走活络,勿食生冷。”

    nbsp士兵接过酒坛和竹简,再三道谢,翻身上马,马蹄声渐渐远去,消失在山间。李伯端着一碗桂花茶走进来,笑着说:“先生,您这药能治关将军的病,以后定能传遍天下!”华佗接过茶碗,浅啜一口,茶水带着桂花的甜香。“这不是我的药,是秦岭的药,是民间的药,”他望着窗外的远山,眼神里满是

    喜欢。

青囊仙草记:华佗秦岭觅灵毗(下卷)[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