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仙灵脾秘录:陶弘景寻药记(下卷)[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五卷nbsp暑月湿困辨药功

    nbsp入夏的茅山,没了暮春的清凉,连风都带着湿热的黏腻,像浸了水的棉絮,裹在人身上,闷得人发慌。陶弘景刚把《本草经集注》的初稿整理出几卷,便听闻青溪村闹起了“暑病”——不少村民上吐下泻,畏寒怕冷,喝了清热的凉茶反而更重,里正急得派人来请他下山。

    nbsp陶弘景背着药箱赶到村里时,晒谷场上已搭起了临时的草棚,十几个病人躺在草席上,脸色蜡黄,有的还在不停抽搐。他先诊了一个老妇人的脉,脉沉迟无力,舌苔白腻,摸了摸她的额头,竟透着一股寒气——这哪里是暑热证,分明是“暑湿困脾,阳虚失温”!夏季属火,本应阳气旺盛,可今年水运不及,上半年寒邪未退,暑湿又生,寒湿相夹,便困住了脾胃阳气,阳气不能温煦四肢,故畏寒;湿浊犯脾,脾失运化,故吐泻。

    nbsp里正凑过来,急道:“先生,之前我们按老法子,给病人喝了金银花、荷叶水,可越喝越重,这是怎么回事?”陶弘景叹了口气:“金银花、荷叶性寒凉,能清暑热,可这些病人是阳虚夹湿,再用寒凉药,只会更伤阳气,好比雪上加霜。”他转头看向村外的坡地,想起了淫羊藿——这药性温,能补肾阳,肾阳足则能温煦脾阳,脾阳健则能运化湿浊,正是对症之药。

    nbsp他让村民去采新鲜的淫羊藿,再配上茯苓、白术、生姜——茯苓健脾利湿,白术燥湿健脾,生姜温中止呕,淫羊藿温补肾阳,四药合用,既能温阳,又能祛湿。他还特意叮嘱,淫羊藿要采刚长出的嫩枝,夏季阳气盛,嫩枝的温性更足,且要与生姜同煎,借生姜的辛温之力,引药入脾,增强温中止呕的功效。这便是七情配伍中的“相使”,生姜能助淫羊藿温阳散寒,淫羊藿又能助茯苓、白术健脾祛湿,几味药相互配合,功效倍增。

    nbsp第一个喝下药的是个年轻汉子,他吐泻了两天,已经连站都站不稳,喝下药汤后,不到半个时辰,便说身上暖和了,也不恶心了。陶弘景又让他再喝一碗,到了傍晚,竟能坐起来喝粥了。其他病人见了,都争相喝药,到了第二天清晨,大部分病人的吐泻都停了,只剩下几个年老体弱的,还需要再调理几日。

    nbsp村里的老郎中看着陶弘景开的方子,疑惑道:“先生,这淫羊藿不是治阳虚、风湿的吗?怎么还能治暑病?”陶弘景解释道:“医道讲究‘辨证施治,不是药定死了治什么病,而是病需要什么药。这暑病看似是热,实则是寒湿困阳,淫羊藿能补阳,阳足则能化湿,湿去则病愈,这便是‘治病求本。”他顿了顿,又说:“民间常说‘夏补阳,冬补阴,夏季阳气外浮,内里空虚,若遇寒湿,更容易伤阳,此时用些温性的药,反而能固护阳气,这也是‘春夏养阳的自然道法啊。”

    nbsp老郎中听了,恍然大悟,连忙把这个方子记了下来,还说要传给村里的后人。陶弘景看着这一幕,心中欣慰——他不仅治好了病人,还把医理传给了民间医者,这比单纯记录文献更有意义。而这次的病案,也让他对淫羊藿的功效有了新的认识:它不仅能补肾阳、强筋骨,还能温煦脾阳,运化湿浊,只要辨证准确,便能应对多种病症。

    nbsp第六卷nbsp深谷辨伪识真草

    nbsp暑气渐消时,陶弘景收到了一封来自临安的信,是他的老友、临安太守沈约写的。沈约在信中说,临安有百姓用“仙灵脾”泡酒喝,结果喝出了中毒的症状,有的腹泻不止,有的头晕呕吐,当地医者都查不出原因,想请陶弘景去看看。

    nbsp陶弘景带着弟子匆匆赶往临安,刚到太守府,就见到了几个中毒的百姓。其中一个后生,脸色发青,捂着肚子不停呻吟,他说自己是从药贩子手里买的“仙灵脾”,泡了酒喝,才喝了两天就成了这样。陶弘景拿起那药贩子卖的“仙灵脾”,仔细一看,便皱起了眉头——这草的叶片虽然也像豆叶,但叶缘没有锯齿,叶片背面是淡紫色,断面的汁液是黄色的,闻起来还有一股腥气,根本不是他在茅山见到的淫羊藿!

    nbsp“这是伪品!”陶弘景对沈约说,“真正的淫羊藿,叶缘有浅锯齿,叶背是淡绿色,断面有乳白色汁液,味微苦甘;这伪品,应该是一种叫‘紫叶藤的草,性苦寒,有毒,误食会伤脾胃,导致腹泻呕吐。”沈约听了,又惊又怒,当即下令查抄药贩子的摊位,还让陶弘景帮忙鉴别府库里的草药,以免再有人误食伪品。

    nbsp为了让当地医者和百姓能准确分辨淫羊藿和紫叶藤,陶弘景决定亲自去临安附近的山谷寻找紫叶藤的生长地。他带着弟子,沿着天目山的溪流往深处走,越走草木越密,空气中的湿气越来越重,脚下的路也越来越滑。走了约莫半日,他们在一片潮湿的沟谷里,找到了大片的紫叶藤——这草攀附在其他树上生长,叶片比淫羊藿更大,开着淡紫色的小花,与周围的草木混在一起,不仔细看,还真容易认错。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陶弘景蹲下身,对比着手里的真淫羊藿标本,对弟子说:“你看,真淫羊藿喜阳,长在向阳的坡地,茎是直立的,三枝九叶,很规整;紫叶藤喜阴,长在潮湿的沟谷,茎是缠绕的,叶片也没有‘三枝九叶的特征。还有,真淫羊藿的根是黄白色,有淡淡的药香;紫叶藤的根是深褐色,有腥气。这些都是鉴别要点,要一一记清楚。”

    nbsp他还做了个试验,将紫叶藤的叶片煮水,喂给旁边的小兔子,小兔子喝了之后,没过多久就开始腹泻,精神萎靡;而用真淫羊藿煮的水,小兔子喝了之后,反而更有活力,蹦蹦跳跳的。这一下,弟子和随后赶来的当地医者都明白了,如何分辨真假淫羊藿。

    nbsp陶弘景还特意写下了鉴别口诀,教给临安的百姓:“三枝九叶向阳生,叶缘锯齿叶背青,断面乳白味甘苦,此是真仙仙灵脾;紫叶无齿阴沟长,断面黄汁腥气扬,误食此草伤脾胃,辨清真伪保安康。”百姓们记熟了口诀,再也没人误食伪品了。

    nbsp这次临安之行,让陶弘景意识到,文献记录不仅要写草药的功效,还要写鉴别方法,尤其是容易混淆的伪品,更要详细描述,否则不仅不能治病,还会害人。他在《本草经集注》的草稿里,特意加了“辨伪”一章,详细记录了淫羊藿的真伪特征,还提到了他在山谷中观察到的生长环境差异——这便是田野调查的重要性,只有亲自到野外观察,才能掌握最准确的知识,而这些知识,是坐在书斋里永远也得不到的。

    nbsp第七卷nbsp秋冬藏阳传民术

    nbsp秋风起时,茅山的树叶渐渐染成了金黄,像撒了一地的碎金,落在陶弘景的茅屋顶上,沙沙作响。他刚从山下回来,背上的药篓里装满了晒干的淫羊藿和杜仲——秋冬季节,阳气渐收,人体的阳气也随之内敛,正是“藏阳”的好时候,而淫羊藿温补肾阳,杜仲补肝肾强筋骨,正是秋冬滋补的佳品。

    nbsp村里的张老丈,每到秋冬就会犯腰痛,连弯腰拾柴都费劲,今年他特意来找陶弘景,想求个滋补的方子。陶弘景诊了他的脉,脉沉细,舌淡苔白,这是肝肾不足、肾阳亏虚的证型——秋冬阳气藏于内,若肾阳不足,不能温煦筋骨,便容易腰痛。他给张老丈开了个方子:淫羊藿五钱,杜仲五钱,枸杞子三钱,泡酒喝,每日一小杯,还叮嘱他,要在日出后服用,此时阳气渐升,服用温阳的药酒,能助阳气内敛,符合“秋收冬藏”的道法。

    nbsp张老丈按方子泡了酒,喝了一个月,腰痛果然好了许多,还能帮着家里晒谷子。他特意来感谢陶弘景,还带

仙灵脾秘录:陶弘景寻药记(下卷)[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