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仙灵脾秘录:陶弘景寻药记(上卷)[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楔子nbsp茅山云深觅药魂

    nbsp南北朝永明八年,暮春。茅山深处的云雾还带着夜露的凉,像被揉碎的玉絮,缠在青苍的松枝上,又顺着岩缝滑下来,沾湿了陶弘景的葛衣。他背着半篓刚采的茯苓,指尖还留着松根的清苦——这日他循着《神农本草经》的记载,来寻一种能“安魂养神”的赤芝,却在转过一道山梁时,忽闻一阵清脆的羊铃,混着草木的腥甜,从云雾深处飘来。

    nbsp陶弘景立住脚,望着眼前漫坡的映山红,忽想起早年在建康学医时,师父说的“天人合一”:“天地有四时,草木有荣枯,人有五脏,皆藏于气交之中。药者,非草木之形,乃天地之精所化,需顺时而采,应证而用。”他低头抚过一株开着淡紫小花的草药,花瓣上的露水滴在掌心,凉得透彻,仿佛能映出山间万物的灵韵。这茅山素有“第八洞天”之称,草木受日月精华滋养,常有奇药藏于其间,今日这羊铃声,或许便是指引?

    nbsp他循着铃声往坡下走,越走草木越密,空气中渐渐多了一丝奇异的气息——不是松针的清苦,也不是野花的甜香,而是一种带着暖意的草木气,像春日里晒过太阳的旧棉絮,温温的,却又藏着几分劲意。转过一片丛生的蕨类,眼前豁然开朗:一片向阳的缓坡上,几十只山羊正低头啃食,坡上长满了一种叶片形似豆叶的野草,三枝丛生,每枝上又生九片小叶,叶缘带着浅浅的锯齿,叶片背面泛着淡绿的绒毛,风一吹,便轻轻晃着,像是在与羊群应答。

    nbsp第一卷nbsp青溪畔牧羊说异事

    nbsp陶弘景刚走近,便见一个穿着旧蓑衣的汉子从坡边的石屋里走出。汉子约莫四十岁年纪,手背皴裂得像老树皮,指缝里还沾着泥土,见了陶弘景,先是一愣,随即拱手笑道:“这位先生看着面生,莫不是山外来采药的?”

    nbsp陶弘景还礼,自报姓名,又指了指羊群:“在下陶弘景,因寻药至此,见你家公羊格外精神,倒有些好奇。”汉子闻言,眼睛一亮,拉着陶弘景往石屋走,屋里案上摆着一碗冒着热气的药汤,黑褐色的药渣沉在碗底,散发着淡淡的苦涩。“先生是懂药的?那正好,我这腿疾,缠了三年了。”汉子说着,卷起裤腿——膝盖处的皮肤又红又肿,按下去便有个浅坑,“每到阴雨天,疼得连路都走不了,之前用了山茱萸、杜仲,也不见好,只这几日,倒觉轻省些。”

    nbsp陶弘景俯身细看,指尖触到汉子的膝盖,只觉皮肤发凉——这是寒湿痹阻之证,肾主骨,肝主筋,寒湿困着肝肾之阳,阳气不化,便致筋脉凝滞。他正要开口,却见屋外几只公羊突然躁动起来,顶着犄角互相追逐,其中一只毛色乌黑的公羊,竟连续追上三只母羊,精力旺盛得不像寻常老羊。陶弘景奇道:“你家公羊,倒比别家的壮实许多?”

    nbsp汉子哈哈一笑,指着坡上的野草:“先生有所不知,都是靠这‘羊合草!去年冬天,我家公羊病了大半,毛色枯槁,连站都站不稳,我急得没法,只能任由它们在坡上啃草。谁知过了半月,它们竟都好了,尤其是这黑公羊,之前连母羊都懒得理,现在一天能追着母羊跑好几圈——我后来才发现,它们最爱啃这三枝九叶的草,我便给它取名‘羊合草。”

    nbsp陶弘景心中一动,起身往坡上走,蹲下身细看那野草:叶片摸起来厚实,断面有乳白色的汁液,凑近闻,带着一丝苦中回甘的气息。他想起《黄帝内经》里“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公羊属阳,阳主刚健,主生殖,这草能助公羊阳盛,想必是性温之品,能补阳气。他又采了一片叶子,放在嘴里嚼了嚼,初时微苦,而后便有一股暖意从舌尖蔓延到丹田,顺着腰脊往下走——这是归肾经的迹象!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主生殖,阳气足则精固,阳气虚则精泄,这草能补肾脏阳气,难怪能让公羊精力旺盛。

    nbsp“你这腿疾,”陶弘景转身对汉子说,“是寒湿困了肾阳,阳气不足,不能温煦筋脉。你若信我,可采这‘羊合草,与桂枝、独活同煎,桂枝温通经脉,独活祛下焦寒湿,再借这草的阳气,想必能解你之苦。”汉子将信将疑,当日便采了草,按陶弘景说的方子煎药。三日后,陶弘景再去时,汉子竟能拄着拐杖上坡放羊了,膝盖的红肿消了大半,他握着陶弘景的手,连声道:“先生真是活神仙!这药喝了三剂,腿就不疼了,连身上都暖了许多!”

    nbsp第二卷nbsp云麓间验证草木性

    nbsp陶弘景却没有停留在一时的疗效上,他深知“医道贵实,药需验证”——单凭公羊和牧羊人的病案,还不足以摸清这草的脾性。接下来的十日,他索性在石屋旁搭了个草棚,每日跟着汉子的羊群,观察这“羊合草”的生长与功效。

    nbsp他发现,这草只长在向阳的缓坡上,周围常伴着知母、黄柏这类性寒凉的草药,却能在四月的微凉气候里长得格外繁茂——这便是五运六气的妙处。永明八年属水运不及,上半年气候偏寒,风气偏盛,按常理,温性草药应生长迟缓,可这“羊合草”却能借向阳坡的火气,抵消寒气,还能与寒凉草药共生,形成“阴阳相济”之势,正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言:“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陶弘景还做了个试验:他将羊群分成两组,一组只喂寻常青草,一组在青草中拌入“羊合草”。十日之后,吃了“羊合草”的公羊,不仅交配次数增多,毛发也变得油亮,连走路的步伐都更稳健;而另一组公羊,却渐渐显得慵懒,有的还开始咳嗽——这是肺寒的迹象。他由此想到,肾为水脏,肺为金脏,金生水,肾阳气足则能上滋肺金,肺金得养则能宣发津液,所以吃了草的公羊,连肺寒都少了,这正是“金水相生”的道理。

    nbsp期间,青溪村的里正来找陶弘景——他的儿子成婚三年,妻子一直未孕,儿子还常说畏寒怕冷,夜里起夜频繁,吃了不少补药都没用。陶弘景诊了诊那年轻人的脉,脉沉细无力,舌淡苔白,这是典型的肾阳亏虚证:肾阳不足,不能温煦子宫,故不孕;不能固摄水液,故多尿;阳气虚衰,故畏寒。

    nbsp陶弘景便让里正采“羊合草”,与熟地黄、山茱萸同煎——熟地黄滋肾阴,山茱萸固肾精,“羊合草”温肾阳,三者合用,正是“阴中求阳”,符合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的理论。他还特意叮嘱,要在清晨采摘“羊合草”的嫩叶——春日清晨,草木刚吸收了夜露的阴精,又得了朝阳的阳气,此时采摘,阴阳之气最足,药效最佳,这便是“春生夏长”的自然道法,药应时而采,方能得天地之精。

    nbsp那年轻人连服半月,畏寒的症状便消了,夜尿也少了。又过了三个月,里正专程来给陶弘景报喜:他的儿媳怀上了!里正还说,村里其他有类似毛病的人,听了他的话,也用这草治病,竟都有好转。陶弘景听了,心中感慨:这草在民间流传已久,只是没人记录在文献里,全靠口口相传,这不正是“实践先于文献”吗?医者若只守着古籍,不向民间学习,便会错过许多济世良药。

    nbsp他又仔细研究了“羊合草”的性味:味苦甘,性温,归肾、肝二经。苦能燥湿,甘能补益,温能散寒,入肾经则补阳固肾,入肝经则强筋健骨——之前牧羊人的风湿痹痛,正是肝肾不足、寒湿痹阻,用这草正好对症。他还发现,这草若与附子同用,能增强温阳之力,但附子性烈,需控制剂量,这便是七情配伍中的“相使”

仙灵脾秘录:陶弘景寻药记(上卷)[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