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仙灵脾秘录:陶弘景寻药记(上卷)[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若与石膏同用,石膏的寒凉会削弱“羊合草”的温性,这便是“相恶”——这些细节,都需要一一记录下来,才能让后人安全用药。

    nbsp第三卷nbsp古村访旧闻口传秘

    nbsp为了更全面地了解“羊合草”的民间用法,陶弘景辞别了牧羊人,往青溪村深处走去。青溪村依山傍水,村里的老人多是世代采药为生,对山间草木的了解,比许多读书人都深。

    nbsp他先找到村里最年长的药农王老栓,老人已年过七旬,却还能上山采药,他的手背上满是老茧,却能准确地分辨出每种草药的细微差别。听说陶弘景在研究“羊合草”,老人眯着眼睛,从床底下拖出一个旧木箱,里面装着几捆干枯的草药,正是“羊合草”的干品。“这草啊,我们叫它‘九叶仙,”老人慢悠悠地说,“我年轻时,村里有个后生,打猎时从山崖上摔下来,腿断了,还落了个风湿的毛病,一到雨天就疼得打滚。后来他娘听山里的老神仙说,用‘九叶仙泡酒喝,再用酒渣敷腿,没过半年,腿就好了,还能接着打猎呢!”

    nbsp陶弘景赶紧追问细节,老人说,那后生的腿是“筋断骨损”,按中医的说法,肝主筋,肾主骨,“九叶仙”入肝肾经,能补肝肾、强筋骨,所以才能治好。老人还说,这草不仅能治风湿、补阳气,还能治“消渴”——村里有个妇人,得了“三多一少”的病,喝得多、尿得多、吃得多,人却越来越瘦,用“九叶仙”与天花粉、麦冬同煎,喝了一个月,症状就轻了许多。陶弘景心中一动,消渴病多是阴虚燥热,但也有阳虚的类型,若消渴后期阴损及阳,用这温性的“九叶仙”,便能补阳以生阴,这正是“阳中求阴”的妙用。

    nbsp他又去走访了那个得过消渴的妇人,妇人说,当时她不仅“三多一少”,还畏寒怕冷,手脚冰凉,舌头淡白,村里的郎中说她是“阴阳两虚”,用天花粉、麦冬滋阴清热,再用“九叶仙”温补肾阳,果然有效。“之前我连走路都没力气,喝了药之后,身上暖和了,也不那么渴了,”妇人笑着说,“现在我还会采些‘九叶仙的叶子,晒干了泡水喝,比喝凉茶舒服多了。”

    nbsp陶弘景还发现,村里的人用“羊合草”,都讲究“配伍”——治风湿时,会搭配羌活、防风;治阳虚时,会搭配枸杞子、菟丝子;治筋骨损伤时,会搭配续断、骨碎补。这些配伍,都是民间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符合七情配伍中的“相须”“相使”,能增强药效,减少副作用。比如“羊合草”与枸杞子同用,枸杞子滋补肝肾之阴,“羊合草”温补肾阳,二者合用,阴阳双补,比单用“羊合草”更平和,不易上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他还注意到一个细节:村里的人采摘“羊合草”,从不会连根拔起,只会采叶子和嫩枝,还会在采过的地方撒些草木灰——这是为了让草能继续生长,体现了“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天人合一思想。老人说:“草木也是有灵性的,你善待它,它才会给你治病;你若赶尽杀绝,它就再也不长了。”陶弘景听了,深受触动:医者不仅要懂药,更要懂天地之道,尊重自然,才能长久地利用草药济世救人。

    nbsp在青溪村的日子里,陶弘景收集了十几个用“羊合草”治病的病案,这些病案涵盖了风湿、阳虚、不育、消渴、筋骨损伤等多种病症,每一个病案都有详细的症状、治法、方药和疗效。他把这些病案一一记录在竹简上,发现这些民间用法,竟与他之前的验证结果不谋而合,只是更具体、更贴近生活——这便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传统医学智慧,民间的口传知识,往往比文献记载更鲜活、更实用。

    nbsp第四卷nbsp竹简书就初定名

    nbsp在青溪村待了一个月后,陶弘景带着满满的收获,回到了茅山的隐居处。他的茅屋里,堆满了竹简和草药标本,案上的油灯彻夜不熄,他要把这些日子的发现,一一整理成文字,让这味神奇的草药,能被更多医者知晓。

    nbsp他先在竹简上写下“羊合草”的生长环境:“生于向阳坡地,四月生叶,三枝丛生,每枝九叶,叶缘有齿,叶背有毛,断面有乳白汁,味苦甘,性温,归肾、肝二经。”接着,他又写下功效:“补肝肾,强筋骨,温肾阳,祛寒湿。治肾阳亏虚,畏寒肢冷,腰膝酸软,阳痿不育;治肝肾不足,筋骨损伤,风湿痹痛;治阴阳两虚消渴,配滋阴药同用。”

    nbsp在整理病案时,陶弘景特意把牧羊人的风湿案、里正儿子的不育案、妇人的消渴案放在前面,因为这三个病案最具代表性,分别体现了“羊合草”祛寒湿、补阳气、调阴阳的功效。他还在病案后加了批注:“此草民间用之已久,口传其效,然文献未载,今验证十余案,皆有效验,故录之,以备后世参考。”这正是对“实践先于文献”的最好诠释——许多良药,都是先在民间流传,经过无数人的实践验证,才最终被记录在文献中,成为中医宝库的一部分。

    nbsp他还思考着这草的命名——“羊合草”太过通俗,“九叶仙”又带着几分玄幻,作为医药文献,需要一个更准确、更贴合其功效的名字。他想起公羊吃了这草后,交配频繁,古人称“淫”为过度之意,便取“淫羊”二字,以表其能助羊阳盛;又因叶片形似豆叶,“藿”在古文中指豆叶,故取名“淫羊藿”。他在竹简上写下这个名字,又觉得有些不雅,便在旁边注上:“亦名仙灵脾,以其能补仙骨,益灵气,故名。”——“仙灵脾”这个雅称,便由此而来。

    nbsp为了让后人更好地使用淫羊藿,陶弘景还详细记录了它的配伍禁忌和用法用量:“与附子、肉桂同用,增温阳之力;与熟地黄、山茱萸同用,阴中求阳;与天花粉、麦冬同用,阳中求阴。忌与石膏、知母等寒凉药同用,恐伤阳气。用量三钱至五钱,煎汤或泡酒,外用可捣敷。”他还特别提到,采摘时要“春采叶,夏采枝,秋采根”,因为春天叶盛,阳气初升;夏天枝壮,阳气旺盛;秋天根实,阳气内敛,这正是“秋收冬藏”的自然道法,按季节采摘,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药效。

    nbsp一日,他的弟子从建康来探望他,看到竹简上的记录,惊讶地说:“师父,这淫羊藿从未见于古籍,您竟能从民间寻得,还验证出这么多功效,真是了不起!”陶弘景却摇头道:“不是我了不起,是民间的百姓了不起。这药是百姓在生活中发现的,是他们用一次次的实践,验证了它的功效。我不过是把这些口传的知识,整理成文字罢了。”他顿了顿,又说:“医道无止境,文献记载的,只是冰山一角;民间流传的,才是深海宝藏。若想学好中医,既要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向百姓学习,向自然学习。”

    nbsp弟子听了,深受启发,便留在茅山,跟着陶弘景一起研究淫羊藿。他们又做了许多试验,验证了淫羊藿与其他草药的配伍效果,还发现了它的新功效——比如治妇人宫寒不孕,用淫羊藿与艾叶、当归同煎,效果显着。这些新的发现,都被陶弘景一一记录在竹简上,为《本草经集注》的编撰,积累了宝贵的素材。

    nbsp此时,窗外的茅山已进入初夏,漫山的草木长得郁郁葱葱,淫羊藿的叶片在阳光下泛着光泽,像一片片绿色的玉。陶弘景望着窗外,心中感慨:这小小的草药,藏着天地的阴阳之道,藏着百姓的生活智慧,若能让它造福更多人,便是他作为医者最大的心愿。而这上卷的记录,不过是个开始,接下来,他还要继续探索淫羊藿的更多奥秘,让这味“仙灵脾”,在中医的长河中,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喜欢。

仙灵脾秘录:陶弘景寻药记(上卷)[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