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泽畔药友:配伍谣里藏真意》上卷[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藏在三尺深的地方,皮黑肉白,断面发黏的才是好货。”他还留下个方子:泽泻五钱,猪苓三钱,煮水治“急水肿”,百试百灵。

    nbsp小姜把这事记在父亲传下的《药草录》里,字迹歪歪扭扭:“泽泻得猪苓,如虎添翼,水肿立消,无往不利。”后来,村里的孩子们在田埂上玩,就把这编成了顺口溜:“泽泻遇到猪苓,水肿就消了,喝了药汤尿哗哗,走路不晃啦!”这歌谣越传越远,连邻县的药铺都知道,泽上村的“泽泻配猪苓”,是治急水肿的“撒手锏”。

    nbsp第三回nbsp白术加盟nbsp湿气跑路

    nbsp西晋末年,中原动荡,有个南阳的药农带着白术种子,逃难到了泽上村。“这是白术,能‘燥土,咱南阳人用它治‘湿困,比什么都灵。”他把种子埋在村东的坡地上,白术的嫩芽破土时,叶片带着绒毛,像裹着层细沙。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村里的王阿婆,常年在灶台边忙活,又爱喝生水,得了“湿痹”,手脚发沉,胳膊抬不起来,舌苔厚得像层泥。小姜的儿子生姜,用泽泻给她煮水,喝了几日,尿是多了,可胳膊还是沉,还总喊饿又吃不下。

    nbsp南阳药农见状,从地里挖了块白术,切片晒干,和泽泻一起煮。“你阿婆这是‘脾虚生湿,光排水不行,得把‘土养好——脾是土,土能制水,白术就是养土的。”药汤煮出来,带着股温厚的香气,不像单用泽泻那么清苦。

    nbsp王阿婆喝了五日,先是觉得胃口开了,能吃下半碗粥,接着手脚渐渐轻快,梳头时胳膊能举过头顶了。她拉着南阳药农的手说:“这白术配泽泻,像给我身子里来了场‘大扫除,湿乎乎的东西全跑了!”

    nbsp生姜在《药草录》续篇里写道:“泽泻利水,白术健脾,一利一补,湿气得除。”他还发现,白术能中和泽泻的寒凉,那些喝泽泻汤会腹泻的人,加了白术后,就没事了。有个产妇,产后水肿,怕泽泻寒凉,生姜就用泽泻配白术,再加些红糖,产妇喝了,肿消了,身子也没觉得虚。

    nbsp村头的私塾先生,听着孩子们唱“泽泻配白术,湿气全跑路”,觉得有趣,便写进了启蒙课本:“泽之精,能利水;术之温,能健脾。合而用之,湿无所依。”这大概是这则顺口溜最早的文字记载,比《本草经集注》里的配伍描述,早了近百年。

    nbsp第四回nbsp谣传千里nbsp配伍生根

    nbsp南北朝时期,泽上村的“泽泻配伍”歌谣,已经顺着淮河传到了千里之外。徐州城里的“回春堂”药铺,掌柜的是泽上村人,药柜上贴着两张纸,一张写“泽泻+猪苓:急水肿”,一张写“泽泻+白术:慢湿痹”,都是从村里带来的“秘方”。

    nbsp有个行商的老板,在南方做生意时得了“瘴气肿”,腿肿得像大象腿,皮肤都发亮了。徐州的郎中用了各种药都不管用,回春堂掌柜听说后,给他用了泽泻配猪苓,三日后肿就消了大半。老板惊叹:“北方的草药,竟能治南方的瘴气!”掌柜笑着说:“这不是草药厉害,是配伍的道理厉害——就像船要帆,车要轮,少了谁都不行。”

    nbsp在江南的水乡,农妇们把“泽泻配白术”的歌谣,改成了采茶调:“泽泻尖尖叶,白术圆圆根,俩好凑一对,湿气跑光光哟……”她们在梅雨季节,会用这两味药煮水,给家人当茶喝,说能“防湿气缠身”。有个绣娘,常年坐在潮湿的绣架前,手指关节又肿又痛,喝了这药茶,竟能灵活地穿针引线了。

    nbsp北魏的《齐民要术》里,第一次记载了泽泻与猪苓、白术的种植方法:“泽泻宜湿地,猪苓宜枫下,白术宜坡地,三者近种,易采收,亦易配伍。”这虽然是本农书,却从种植的角度,印证了民间“药友”的说法——连草木的生长,都透着配伍的默契。

    nbsp泽上村的老人们,看着一代代传下来的歌谣,常常说:“这些话,比药书还管用。药书是死的,歌谣是活的,能跟着人走,跟着病变。”他们不知道,这些口耳相传的顺口溜,日后会被医家写进典籍,成为“君臣佐使”理论的生动注脚,就像淮河的水,先滋养了岸边的田,再汇入更广阔的河,最终奔涌向海。

    nbsp(上卷终)

    喜欢。

《泽畔药友:配伍谣里藏真意》上卷[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