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糟泽韵:闽北药膳传奇》下卷[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红糟泽韵:闽北药膳传奇》
nbsp下卷·糟香泽味传千里
nbsp第五回nbsp赛菜扬名nbsp药膳初成规
nbsp嘉庆初年的建瓯城关,一场“闽北风味赛”搅热了初秋的街市。水南村的林阿芷带着她的“酒糟炒泽泻”,站在临时搭起的灶台前,红糟的醇香引得评委频频侧目。此时的阿芷已鬓角染霜,当年的农妇成了村里的“药膳婆婆”,她的菜篮子里,泽泻花茎与球茎分得整齐,红糟是用三年陈的红米酒酿的,鸡胸肉选的是刚打鸣的嫩鸡。
nbsp“阿芷婶,您这菜有啥讲究?”主持比赛的县太爷好奇地问。阿芷笑着搅动锅里的菜:“回大人,泽泻球茎要选‘三白——皮白、肉白、汁白;花茎要‘三青——茎青、叶青、心青;红糟要‘三红——色红、汁红、酒香红。鸡肉切得细如丝,火候要‘三翻——鸡丝翻白,红糟翻匀,泽泻翻透。”
nbsp台下的厨娘们听得认真,有人记在帕子上,有人跟着念叨。原来这些年,“酒糟炒泽泻”在闽北传开后,各家有了各家的做法:西乡人爱加辣椒,称“祛湿辣香”;东乡人防暑,会加薄荷,叫“清凉糟味”;城里的酒楼更讲究,用火腿丝代替鸡胸肉,说“荤香衬药香”。
nbsp比赛结果出来,阿芷的菜得了“最佳药膳奖”。县太爷尝了一口,咂咂嘴:“清苦中带酒香,肉鲜里藏药韵,吃下去浑身通透,果然名不虚传。”他让人把阿芷的做法记下来,刻在县衙的“便民碑”上,供百姓抄录。碑文中特别注明:“泽泻性凉,红糟性温,鸡肉性平,三物相合,温凉相济,最宜闽北湿热之地。”
nbsp这之后,建瓯的药铺开始附带卖“药膳包”——一包泽泻片,一包红糟,配着详细的做法说明。有个从福州来的客商,买了几包回去,给他常年患“湿热痢疾”的父亲吃,竟真的减轻了症状。他特意回信给药铺:“闽北此菜,真乃‘盘中药也!”
nbsp第六回nbsp医案佐证nbsp糟泽入方书
nbsp道光年间的建瓯“回春堂”,掌柜周仲仁是当年周先生的孙子。他的药柜里,除了泽泻饮片,还多了个陶罐,装着特制的“炒泽泻红糟”——将泽泻与红糟同炒至焦香,研成粉末,专治“食积湿热”。
nbsp有个绸缎庄的少东家,整日锦衣玉食,却总说腹胀口苦,大便黏滞。周仲仁给他诊脉后,开的方子不是汤药,而是让他回家吃“酒糟炒泽泻配糙米饭”,连吃七日。少东家半信半疑,让厨子按方做了,没想到第七日,腹胀竟消了,嘴里也不苦了。
nbsp“这道菜的妙处,在于‘以食为药。”周仲仁在医案上写道,“少东家多食肥甘,湿热积于中焦,红糟能消食化积,泽泻能渗湿清热,鸡肉能补脾胃,糙米能助运化,比苦寒药更温和,也更易坚持。”他还发现,这道菜对“妇人产后湿热”尤其有效,有个产妇恶露不尽,用了许多方子都无效,吃了半月酒糟炒泽泻,竟慢慢好了。
nbsp周仲仁将这些医案整理成册,取名《闽北药膳录》,其中“酒糟炒泽泻”一节写得最详细:“选材:泽泻球茎(当年新采为佳)、花茎(去老梗)、红糟(三年陈)、鸡胸肉(去皮)。做法:球茎切片焯水,花茎切段,鸡肉切丝,红糟调汁,先炒鸡丝,再入红糟,后下泽泻,急火快炒,加盐少许,糖少许……功效:清利湿热,健脾开胃,主治湿热内蕴所致的食少腹胀、肢体困倦、小便短赤。”
nbsp这本书被带到福州,引起了福建巡抚的注意。巡抚的母亲常年受“湿热痹痛”困扰,试用这道菜后,疼痛大为缓解。巡抚特命人将《闽北药膳录》刊印发行,“酒糟炒泽泻”从此走出闽北,成为南方各省都知晓的药膳。
nbsp第七回nbsp志书记载nbsp风味入文脉
nbsp光绪年间修《建瓯府志》,“物产篇”里专门给了“酒糟炒泽泻”一段篇幅:“泽泻,府境溪畔多产,其球茎、花茎皆可食。民间以红糟炒之,佐以鸡肉,味清苦带甘,能祛湿热,为药膳之上品。春食花茎,夏食球茎,秋加鸭丝,冬配火腿,随季变换,风味各异。”
nbsp编撰府志的举人吴子谦,是个美食家,他亲自到水南村拜访林阿芷的后人,记录下“五代相传”的做法。他在注里写道:“红糟者,闽北之魂也;泽泻者,溪畔之灵也;鸡肉者,农家之味也。三者合一,是为‘闽北三绝,非仅味美,实含‘药食同源之至理。”
nbsp吴子谦还考证出,这道菜的起源与闽北的气候密切相关:“建瓯地湿,年降水量逾千毫米,民多湿热之症。先民以红糟之温制泽泻之寒,以血肉之品济草木之性,是智慧也,是生存也。”他的考证,让这道家常菜有了文化的厚度。
nbsp此时的“酒糟
《红糟泽韵:闽北药膳传奇》下卷[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