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彭山泽韵:三茬春秋记》上卷[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泥下,挖出来一看,虽然比建瓯的小些,却也雪白紧实。陈德厚捧着球茎,跑去请王先生验看,王先生切开一个,断面渗出清冽的汁水,凑近一闻,一股淡淡的土香混着水润,笑着说:“成了!彭山的水土,认这泽泻了!”

    nbsp他用新收的泽泻,给陈德厚煮了碗药汤。药汤喝下去,不到半天,陈德厚就觉得腿上的肿胀轻了些,走路也利索了。“真管用!”陈德厚又惊又喜,像捧着宝贝似的,把剩下的泽泻小心收好,“明年,我要种满一亩田!”

    nbsp第三回nbsp医案渐增nbsp口碑初显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陈德厚种泽泻的事,像长了翅膀似的传遍了青龙镇。起初没人信,觉得这“野草”能治病,直到王先生用他种的泽泻,治好了不少人的湿痹。

    nbsp镇东头的张铁匠,常年在潮湿的作坊里打铁,肩膀肿得抬不起来,连铁锤都抡不动。王先生用陈德厚的泽泻,配桂枝、独活,煮水给他喝,还教他用泽泻叶捣烂了外敷。张铁匠连服半月,肩膀的肿胀消了,又能叮叮当当地打铁了,他特意打了把小巧的铁锄送给陈德厚,说:“这锄头给你种泽泻,打出的药,比我的铁锤还管用!”

    nbsp有户人家的小娃娃,得了“小儿遗尿”,夜夜尿床,床单总带着股腥气。王先生说这是“下焦湿热”,用泽泻配益智仁、乌药,煮水给娃娃喝。娃娃喝了几日,夜里尿床的次数少了,脸上也有了血色。孩子母亲提着一篮鸡蛋来谢,拉着陈德厚的手说:“陈大哥,你这泽泻是救苦救难的菩萨草啊!”

    nbsp陈德厚把这些事都记在一个旧本子上,哪个方子治好了什么病,用了多少泽泻,都写得清清楚楚。他发现,彭山的泽泻性偏温和,不像建瓯的那么“烈”,用来治老人和孩子的湿症,更不容易伤正气。王先生说这是“一方水土养一方药”,彭山的岷江水温润,所以泽泻也带着股“柔劲”,能慢慢渗去体内的湿邪。

    nbsp1955年,陈德厚种的泽泻丰收了,他没舍得全卖,留出一部分送给乡亲,剩下的卖给县药材公司。公司的人验看后,说这泽泻“个匀、色白、粉性足”,给的价钱比外地货还高。陈德厚拿着钱,心里比收了水稻还甜:“咱彭山的泽泻,不光能治病,还能当饭吃!”

    nbsp第四回nbsp三茬萌芽nbsp轮作初试

    nbsp随着种泽泻的人越来越多,一个新问题冒了出来:种过泽泻的田,再种水稻,产量好像更高了。陈德厚的儿子陈守业,是村里少有的读过初中的年轻人,他琢磨着:“是不是泽泻能改良土壤?”

    nbsp他查了农书,又去县里找农业技术员请教,技术员告诉他:“水稻喜氮,泽泻喜磷钾,轮作能让土壤养分更均衡。”陈守业眼睛一亮,心里有了个大胆的想法:“水稻收了种泽泻,泽泻收了种油菜,油菜能肥田,来年再种水稻,这不就是‘一年三茬?”

    nbsp他把想法告诉父亲,陈德厚起初不同意:“土地哪能这么折腾?会累坏的。”陈守业却坚持要试,他选了半亩田,秋天水稻收割后种上泽泻,第二年春天泽泻收了,赶紧种上油菜。油菜花开时,金黄一片,引得蜜蜂嗡嗡转,谁看了都夸:“守业这田,比年画还好看!”

    nbsp秋收时,奇迹发生了:这半亩“三茬田”的水稻产量,竟比只种水稻的田高出一成多,油菜也收了不少,泽泻的品质更是没话说。陈守业算了笔账,一年的收入比原来翻了一番!“爹,您看!”他拿着账本给陈德厚看,“土地不怕累,就怕闲着,轮着种,它才长得欢!”

    nbsp王先生听说了,特意来看这“三茬田”,感叹道:“这就是‘阴阳相生啊!水稻属阳,喜阳热;泽泻属阴,喜阴湿;油菜属阳,喜温暖。阴阳轮转,土地才有生气,药材才得灵性。”他还发现,轮作种出的泽泻,治“湿热黄疸”效果更好,“土壤肥了,药的力气也足了!”

    nbsp1958年,彭山县推广“水稻—泽泻—油菜”轮作模式,青龙镇成了试点。陈德厚父子的“三茬田”成了样板,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陈德厚站在田埂上,看着金黄的水稻、翠绿的泽泻、艳黄的油菜在四季里流转,忽然明白:这土地的秘密,就藏在“轮回”里;这泽泻的生机,早就融进了彭山的春秋。

    nbsp(上卷终)

    喜欢。

《彭山泽韵:三茬春秋记》上卷[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