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白术守田记》(下卷)[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第五卷:五行相生,术护千畦

    nbsp蝗灾过后的第一个春天,豫东平原的土地还带着劫后余生的疲惫,王老实却早早带着村民在田埂上忙碌。去年种下的白术幼苗,经冬雪滋润,已抽出紫晕的新叶,像一群攥着拳头的孩童,铆着劲往上长。“今年是‘土运平气,”王老实抚摸着白术叶片,对围拢来的农人说,“土气足,白术长得壮,护田的力气才够。”

    nbsp他给大家讲“五行相克”的理:“蝗虫属‘湿浊,归‘水;白术性温燥,属‘土。土能克水,就像堤坝挡洪水,这才是它能驱蝗的根由。”为了让白术“土气”更盛,他教村民在田埂边埋碎陶罐(陶属土),“陶土能助白术扎根,就像给它搭了个戏台,让它把本事全使出来。”

    nbsp有户姓赵的人家不信,偷偷在田埂种了艾草,说艾草烟也能驱虫。谁知入夏后,蝗虫又来,赵家的谷子被啃了大半,而相邻种着白术的田块,却安然无恙。赵家人红着脸来请教,王老实不恼,指着白术田:“你看这白术叶片,锯齿带光,那是‘燥气在往外散;艾草性凉,挡不住湿虫,这就是‘药不对症。”赵家赶紧补种了白术,才保住了晚秋的收成。

    nbsp这年夏天,“太阴湿土”当令,雨水偏多,地里湿气重,有村民担心蝗虫再来。王老实却不慌,带着大家收割半成熟的白术枝叶,晒干后囤起来。“湿盛的时候,更得用白术的燥性压一压,”他说,“就像天阴久了,得晒晒太阳,不然要发霉。”果然,几场雨后,邻县又闹了小规模蝗灾,而王老实他们村,靠着提前备好的白术烟,蝗虫刚靠近就被熏走了。

    nbsp秋收时,种白术的田块收成比别处好三成。村民们在打谷场上摆了宴席,第一碗饭敬给“白术神”——他们用新米拌白术粉蒸了糕,软糯中带着药香。王老实捧着糕,对年轻人说:“这不是迷信,是记恩。白术帮咱守住了田,咱就得护好它,这是‘人护术,术护田的理。”

    nbsp第六卷:四时养护,俗成典章

    nbsp王老实的儿子王小实,自小跟着父亲学种白术,把“白术守田”的法子编成了口诀:“清明种埂上,夏至把土培,寒露收枝叶,冬至根藏肥。”这口诀在豫东平原口耳相传,成了农人的“白术月令”。

    nbsp清明播种时,王小实会选籽粒饱满的白术种,用温水浸三日夜(借火气催醒),拌上灶心土(属火土),撒在深耕过的田埂。“土要松,像给娃娃铺褥子,”他边种边教徒弟,“白术的根要往下扎,土硬了不行,得让它舒舒服服长。”

    nbsp夏至多雨,他带着人给白术培土,把田埂上的淤土堆在根茎周围,形成小小的“土垄”。“夏属火,火生土,这时候培土,根长得壮,就像给它加了层盔甲,不怕水淹,也不怕虫咬。”他还会在白术间种几株紫苏,“紫苏性温,能帮白术挡挡雨,还能驱虫,这是‘相须的伴。”

    nbsp寒露一到,全村人一起采收白术枝叶。“此时金气敛,白术把力气都收到叶里了,”王小实指挥着,“叶片要阴干,不能暴晒,晒过了燥气太烈,烧起来呛人;根要留着,埋在黄土窖里,来年开春种,还能发新苗。”窖藏时,他会在白术根周围铺层麦糠(属土),“麦糠能保潮,又不烂根,就像给它盖了层棉被。”

    nbsp这些法子,被县里的老秀才记进了《农桑要术补遗》:“豫东白术,性温燥,植于田埂,可驱蝗蝻。其法:春播宜火土拌种,夏培以防涝,秋敛以存性,冬藏以养根。实乃农耕之助,非独药石也。”这本书虽未刊行,却在乡绅间手抄流传,让“白术守田”从民间俗法,有了文字依托。

    nbsp第七卷:药田双用,病案传扬

    nbsp随着白术越种越多,豫东人发现,它不光能守田,还是治病

《白术守田记》(下卷)[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