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畲乡白术缘》(下卷)[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着,竹刀贴着根茎斜插下去,轻轻一撬,整株白术便带着泥土出来了,“别伤了须根,须根也能入药,丢了可惜。你看这根,圆滚滚的,断面朱砂点密,这是‘饱足了,药效才够。”

    nbsp采收的白术,阿月按大小分类:大的留作种栽,埋在黄土窖里“冬藏”;中等的切片晒干,一部分自家备用,一部分送给族里需要的人;小的则用来做白术粉,留着蒸糕、做蜜饯。她还按蓝阿婆教的“七情配伍”,给族里的病人配药:小儿腹泻,白术配干姜;老人咳喘,白术配杏仁;妇人经少,白术配当归……这些法子,都是畲族人一代代传下来的,虽没写在医书里,却比书本还管用。

    nbsp有年冬天,族里爆发“风寒”,许多人恶寒发热,咳嗽痰多。阿山想起蓝阿婆说的“白术配麻黄,能发汗解表”,便带着族人采白术、挖麻黄,煮成大锅药汤。药香飘满整个村寨,喝了汤的人,发过汗后,病情都轻了大半。族长感叹:“阿山这孩子,不仅懂种白术,还懂用白术,这是把‘固本的理,用到了全族身上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此后,族里的年轻人都来向阿山和阿月学种白术、配药方。阿山从不藏私,把自己摸索的“看土选种”“按节气管护”的法子都教给他们;阿月则教大家做白术糯米糕、白术蜜饯,让药草的甘温,融入日常的烟火。“白术是畲山的恩物,”阿山常对年轻人说,“咱不仅要会用它,还要护着它,采一株,种三株,让它永远陪着咱畲族人。”

    nbsp第八卷:结语·赞诗·缘续畲山

    nbsp岁月流转,阿月和阿山的孩子长大了,也学会了种白术、辨药性。“白术为聘”的婚俗,在月山村扎下了根:男方采三年生白术作聘,寓意“三年扎根,百年稳固”;女方蒸白术糯米糕分赠亲友,象征“甘苦与共,情黏如糕”。连畲族的银匠,也开始在银饰上錾刻白术花纹,称之为“固本纹”,戴在身上,祈求家宅安宁。

    nbsp清代道光年间,《处州府志》收录了畲族这一独特婚俗:“畲民婚嫁,以白术为聘,谓其得土气之精,能固家本。蒸糯米合药为糕,分赠亲族,取‘土能生万物,情能聚人心之意。”这段记载,让畲乡的白术婚俗,从口耳相传的传说,变成了白纸黑字的历史,印证着“实践先于文献”的智慧。

    nbsp如今,月山村的白术坡依旧郁郁葱葱,每到寒露采收季,总能看到畲族青年男女在坡上劳作的身影,他们的笑声混着白术的香气,在畲山间回荡。那对埋在阿月新房门槛下的白术片,早已化为泥土,却仿佛化作了一股无形的力量,护佑着一代又一代畲族人,让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如白术般,踏实扎根,生生不息。

    nbsp畲乡白术婚俗赞诗

    nbsp畲山深处白术香,连理枝牵凤与凰。

    nbsp三蒸三晒凝甘温,一聘一糕结永长。

    nbsp春种情根埋沃土,秋收家本固中堂。

    nbsp不是金银能定誓,草木有灵证沧桑。

    nbsp结语

    nbsp畲乡的白术婚俗,是一曲人与自然相生相惜的歌谣。它让白术从健脾祛湿的药草,变成了“固本培元”的象征——脾为后天之本,家为立身之基,二者皆需“温养”与“坚守”,恰如白术的品性:甘温而不燥,坚实而不脆。

    nbsp从阿山的连理枝白术,到世代相传的“白术聘礼”;从蓝阿婆的药汤,到《处州府志》的记载,这段故事清晰地展现了传统医学与民俗文化的交融:民间实践孕育了习俗,习俗又反过来传承了医学智慧,最终在岁月中沉淀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化符号。

    nbsp或许,当畲族新人交换白术片的那一刻,他们不仅在许下爱的承诺,更在践行着一种古老的哲学——像白术一样,深深扎根于土地,顺应自然的节律,用真诚与坚守,滋养出一个家、一个民族最稳固的根基。

    nbsp(全卷终)

    喜欢。

《畲乡白术缘》(下卷)[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