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畲乡白术缘》(上卷)[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楔子

    nbsp天地氤氲,万物化醇。东南丘陵的畲山深处,云雾如纱,缠绕着层层梯田与竹楼。这里的草木,深谙“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时序,更与畲族人的生命节律相融——他们以药草为媒,以山川为证,将草木的灵性,织进了婚丧嫁娶的习俗里。

    nbsp浙西畲族有谚:“家有白术,万事稳固。”这株得中央土气的灵草,在畲乡不仅是健脾祛湿的良药,更成了“固本培元”的象征。清代乾隆年间,畲山脚下的“月山村”,有位叫阿月的姑娘,自幼与白术结下不解之缘。她与采药青年阿山的爱情,因一株连理枝白术而起,最终让“白术为聘”的婚俗,在畲乡流传百年,印证着“脾为后天之本,家为立身之基”的古老智慧。

    nbsp第一卷:月山灵草,药养娇娃

    nbsp月山村依偎在畲山腹地,村后有片阳坡,黄土疏松,盛产白术。这里的白术,因得山雾滋润、日光温煦,根茎肥白如脂,断面的“朱砂点”(棕黄色油点)密如星子,香气混着竹香与泥土气,格外醇厚。

    nbsp乾隆十二年,“水运太过”,畲山阴雨连绵,“太阴湿土”当令过甚。村中药婆蓝阿婆的孙女阿月,就在这年深秋降生。女娃生来体弱,面白唇淡,稍受风寒便咳喘不止,吃奶也少,小肚子时常胀得鼓鼓的。蓝阿婆诊脉后,眉头微蹙:“这娃是‘脾土虚弱,湿邪困了中焦,得用咱畲山的白术慢慢养。”

    nbsp自此,蓝阿婆每日清晨便去阳坡采新鲜白术,切片后与小米同煮。白术的甘温之气,混着米香,在陶锅里咕嘟作响。阿月喝了这粥,原本拒食的小嘴渐渐张开,腹胀也轻了些。蓝阿婆又用白术配伍茯苓(利水渗湿)、山药(健脾),熬成药汤,每日喂三勺。“白术是君,像家里的顶梁柱,”她边喂边对儿媳说,“茯苓、山药是佐使,帮着白术把湿气赶出去,把力气补回来。这是‘相须相使的理,药和人一样,得互相帮衬。”

    nbsp阿月长到三岁时,依旧比同龄孩子瘦弱,稍跑几步便气喘。蓝阿婆便带着她去阳坡,教她辨认白术:“你看这叶片,边缘带锯齿,像咱畲族姑娘的银饰;根茎埋在土里,默默长力气,就像咱畲族人,踏实肯干。”她让阿月亲手给白术浇水,说:“多跟它说说话,它懂人心呢。”说来也奇,自那以后,阿月的身体竟一天天好起来,到了七岁,已能跟着阿妈去溪边洗衣,笑声像山涧的泉水,清亮悦耳。

    nbsp每年寒露,蓝阿婆都会带着阿月采白术。“此时‘阳明燥金当令,白术把力气都攒在根里了,”她教阿月用竹刀轻刨,“不能用铁器,会伤了它的土气。你看这断面,‘菊花心(放射状纹理)越清晰,说明它越壮实,补人的力气也越足。”阿月捧着雪白的白术,鼻尖萦绕着温厚的香气,心里觉得,这草比银饰还珍贵——是它,让自己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在畲山上奔跑。

    nbsp第二卷:情生药径,两心相照

    nbsp阿月十六岁这年,出落得如畲山的白茶花,眉眼清亮,只是身子骨仍带着几分柔弱。她常跟着阿婆去阳坡打理白术,一来二去,便与常来采药的青年阿山熟了。

    nbsp阿山是邻村的孤儿,父母早逝,靠着在畲山采药换米度日。他识得百种草药,尤其懂白术的习性:“春要防雨水泡根,夏要防山虫啃叶,秋要趁晴天采收,冬要埋在黄土里藏好。”他见阿月打理白术时,总在根边埋些腐熟的竹屑(畲乡的土法,能疏松土壤),便笑着说:“你待它好,它也会护着你。”

    nbsp一日,阿月在阳坡不慎被毒蛇咬伤,脚踝瞬间红肿。阿山恰巧路过,二话不说,用随身携带的小刀在伤口划开小口子,吸出毒血,又从药篓里掏出几味草药,其中就有晒干的白术。“白术能‘托毒外出,”他边捣烂草药边说,“配着半边莲、蛇舌草,能解蛇毒,还不伤脾胃。”他将药泥敷在阿月伤口上,又扶着她慢慢走回村。路上,阿月望着他汗湿的后背,心里像揣了只小鹿。

    nbsp自那以后,阿山常来帮阿月打理白术。他教她辨认“老术”(三年生以上,药效最厚)与“新术”(一年生,性烈),她教他用畲族歌谣记白术的药性:“白术白,像银钗,补咱脾,祛湿快;春发芽,夏长叶,秋结果,冬藏起来……”两人在白术坡上,一个刨土,一个除草,竹刀碰撞的轻响,混着山风与歌声,成了畲山最温柔的调子。

    nbsp阿山知道阿月身子弱,便常在采药时,给她捎来“白术蜜饯”——将白术切片,用蜂蜜腌渍,又甜又润,能健脾开胃。阿月则把阿山采来的老白术,与糯米同蒸,做成“白术糕”,让他带到山外换米时当干粮。“吃了这个,力气足,

《畲乡白术缘》(上卷)[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