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隐仙录》(下卷)[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良的采药人,周围会多生几株幼苗,像是在引路呢。”
nbsp李时珍俯身观察,见一株白术的根茎半露,断面菊花心纹理清晰,朱砂点如星斗,香气温厚。“《神农药经》称其‘山精,果然不虚,”他在笔记中写道,“但其灵性,不在化形,而在与天地相通——顺四时则茂,逆时令则衰;遇善则显,逢恶则隐。此非神通,乃草木顺应大道之常也。”
nbsp他从秦家求得《白术月令》,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在《本草纲目》中补全了白术的“七情配伍”:“白术配人参,益气倍增(相须);配茯苓,利水更捷(相使);配半夏,可制其毒(相畏);配桃核仁,则气滞(相反)……”还收录了秦家的验方:“治老人便秘,白术四两,水煎服,能润下而不泻,盖其健脾能生津也。”
nbsp清代,《南阳府志》专门记载了青芝谷白术:“性温,味甘苦,健脾燥湿,为上药。采者需遵古法:竹刀掘,米泔浸,麸皮炒,黄土藏。贪心者往,多空手归;诚心者求,常有所得。”这些记载,让“山精隐世”的传说从民间口头,正式走入地方史志,成为“口传知识”与“文献记载”互动的鲜活例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第八卷:结语·赞诗·山精永在
nbsp岁月流转,青芝谷的白术依旧在阴阳五行中修行:春吸木精,夏纳火气,秋敛金气,冬藏水气,终归于土,循环往复。秦家世代守护着这片药坡,他们不再执着于“白术是否化形”,只知遵循“取之有度,用之有方”的古训——采一株,补三籽;用一药,念众生。
nbsp近代以来,西医传入,有人质疑“山精”之说荒诞不经。但青芝谷的药农们,用实实在在的疗效回应:白术煎剂能治腹泻,白术粉外敷能止湿疹,白术炖鸡能补产后虚弱……这些从神农时代延续至今的实践,让白术的“灵性”有了最朴素的注脚——所谓灵性,不过是草木顺应自然的规律,与人体健康的共鸣。
nbsp白术赞诗
nbsp伏牛深处隐仙踪,土精修得玉肌容。
nbsp春抽紫芽迎朝露,夏展青裳纳火精。
nbsp秋凝朱砂藏真意,冬敛元阳入土中。
nbsp不与桃李争娇艳,独向苍黎济困穷。
nbsp遇贪则遁形踪杳,逢敬方显药石功。
nbsp千年草木藏大道,一术能彰天地公。
nbsp结语
nbsp白术的“山精”传说,从来不是宣扬怪力乱神,而是古人对草木的敬畏,对自然的谦卑。它告诉我们:天地生养万物,各有其性,顺之则昌,逆之则伤;药材的“灵性”,不在化形遁迹,而在与人的诚心相感,与天地的节律相应。
nbsp从《神农药经》的“山精”记载,到秦伯的“取之有度”,再到李时珍的“本草考证”,白术的故事清晰地展现了中国传统医学的智慧:源于生活实践,升华于文化想象,最终又回归于济世救人。这种“实践—传说—文献”的循环,恰如白术的生长——从黄土中来,到黄土中去,却在轮回中,留下了不朽的生命力。
nbsp如今,青芝谷的月光下,或许仍有白衣童子的身影一闪而过,那是白术在提醒世人:深山藏灵药,人心藏敬畏,唯有守住这份平衡,草木的馈赠,才能永续流传。
nbsp(全卷终)
喜欢。
《白术隐仙录》(下卷)[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