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在常用的方剂之中出现的频率[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阴虚”,体现“补气不忘养阴”。
nbsp3.nbsp王清任(清代,“活血化瘀派”代表)
nbspnbsp核心思想:提出“气虚血瘀”理论,认为“气为血之帅,气虚则血行无力”,需用黄芪“补气以行血”。
nbspnbsp使用特点:超大剂量用黄芪(常用4两至1斤,约120300g),配伍活血化瘀药,治“中风后遗症”等气虚血瘀重症。
nbspnbsp代表方剂:
nbspnbsp补阳还五汤:黄芪(60120g)为君,配当归尾、赤芍、地龙等,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气虚血瘀证),开创“大剂黄芪活血”先河,强调“气足则血自活”。
nbsp二、近现代名医:拓展应用,精准化裁
nbsp1.nbsp张锡纯(近代,“中西医汇通派”代表)
nbspnbsp核心思想:重视黄芪“升补大气”(即宗气),认为“大气下陷”是诸多虚证的根源。
nbspnbsp使用特点:善用黄芪纠正“大气下陷”(如气短不足以息、脏器下垂),常配伍知母“制其温燥”,防补气过燥。
nbspnbsp代表方剂:
nbspnbsp升陷汤:黄芪(18g)配知母、升麻、柴胡,治“大气下陷证”,张锡纯称“黄芪为补气之主药,其性尤善升举”。
nbspnbsp玉屏风散加减: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表虚自汗”,强调“黄芪固表,不使外邪内侵”。
nbsp2.nbsp邓铁涛(现代,“岭南中医代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nbsp核心思想:提出“五脏皆虚,以脾为本”,善用黄芪“补脾气、升清阳”,拓展其在疑难病中的应用。
nbspnbsp使用特点:重用黄芪(30120g)治疗“气虚证”重症,尤其擅长用其治“重症肌无力”“慢性心衰”等。
nbspnbsp临床经验:
nbspnbsp治重症肌无力:以黄芪为君,配党参、白术、当归等,谓“黄芪补脾气以升提,使肌肉得养而有力”,常用量60120g。
nbspnbsp治慢性心衰:黄芪配丹参、三七,“补气以行血,气足则血运畅,水肿自消”,体现“益气活血”思路。
nbsp3.nbsp蒲辅周(现代,“中医温病大家”)
nbspnbsp核心思想:主张“辨证施治,顾护正气”,用黄芪强调“适证而用,不盲目温补”。
nbspnbsp使用特点:轻量用黄芪(1015g)调理慢性虚损,常配伍陈皮、茯苓“理气防滞”,避免黄芪“壅滞气机”。
nbspnbsp临床应用:
nbspnbsp治小儿反复感冒(表虚不固):黄芪配白术、炙甘草,谓“黄芪补肺气以固表,使外邪难侵,用量宜轻,恐小儿脾胃不耐重剂”。
nbsp总结:名医用黄芪的共性与特色
nbsp历代名医对黄芪的使用,均紧扣“气虚”核心病机,但随学术思想不同而各有侧重:
nbspnbsp古代名医多立足经典,如仲景治慢性虚损、东垣补脾胃、清任通血瘀;
nbspnbsp近现代名医则拓展其临床边界,如张锡纯升补大气、邓铁涛治疑难重症,均体现“黄芪为补气要药,随证配伍则功专效宏”的特点,其应用至今仍为中医临床的重要参考。
喜欢。
黄芪在常用的方剂之中出现的频率[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