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草纲目·麻黄考》上卷:草木有语,传说如烟[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药市去。时值三月,药市上摊摊叠叠,都是新采的药材,麻黄堆在角落里,被阳光晒得散发着焦香。

    nbsp“李大夫来了!”一个卖药的老婆婆笑着招呼,她的摊子上摆着捆扎整齐的麻黄,标签上写着“黄麻”。“这草啊,俺们这儿还有个名儿,叫‘麻骨风。”老婆婆用布满老茧的手拨弄着麻黄茎,“说是以前有个书生,得了‘骨节风,浑身疼得下不了床,吃了多少药都没用。后来遇着个游方郎中,给了他这草,配着桂枝、生姜煮水,喝了半个月,居然能走路了。但郎中临走时说,这草‘性烈,若遇着阴虚的人,就是催命符,所以叫‘麻骨风,提醒人当心。”

    nbsp建元在本子上记下:“别名:龙沙、麻烦草、麻骨风。”

    nbsp李时珍却问:“那书生是阴虚还是阳虚?”

    nbsp老婆婆愣了愣:“啥虚?不懂,就知道他老出汗,郎中说那是‘自汗,不能用这草,后来加了点别的药才敢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往前走,一个药贩正跟买主争执:“这麻黄是正经山坡上采的,向阳的!背阴的麻黄没劲,治不了大病!”买主不信:“都是草,还分阴阳?”李时珍插话:“向阳者,受日精多,性偏燥烈,发汗力强;背阴者,得湿气多,性稍缓和。这便是‘生长环境定药性,不是虚言。”

    nbsp他见药贩的筐里有几株麻黄开着细小的花,呈黄绿色,便摘下一朵,放在鼻尖轻嗅:“《尔雅》里叫它‘荨麻,但此‘麻非彼‘荨麻,荨麻刺人,此麻味麻,古人命名,总不离形、色、味、性。”

    nbsp第四卷nbsp古籍对照,去伪存真

    nbsp回到药庐,已是暮色四合。李时珍点燃油灯,将收集来的民间说法与古籍一一对照。案上摊着《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名医别录》,每本上都有他圈点的痕迹。

    nbsp“《神农本草经》只说‘麻黄,味辛,温,主中风,伤寒头痛,没提别名,也没说禁忌。”他对建元道,“《名医别录》补了‘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症坚积聚,但也没提‘麻烦草的说法。可见这些民间称呼,是在千百年的使用中慢慢形成的,像树的年轮,一圈圈添上去,却没刻在正史里。”

    nbsp建元指着一本从西域传来的医书:“这里说,波斯人叫它‘太阳草,说它‘像太阳一样能驱散寒气,这倒和咱们的‘龙沙有点像。”

    nbsp“是了,”李时珍点头,“草木无国界,功效若同,称呼虽异,理却相通。但传说就不同了,西域说它是‘天使遗落的草,咱们这儿说它是‘神农尝过的毒草,这些都当不得真。”

    nbsp他翻开自己的手稿,其中一页写着“麻黄释名考”:

    nbsp1.nbsp麻黄:味麻,色黄,故名。(据形态、性味)

    nbsp2.nbsp龙沙:生向阳坡,得阳气盛,如龙之潜于沙,遇风则兴。(民间俗称,取其性烈)

    nbsp3.nbsp麻烦草:误用则生祸,民间以警示名之。(据不良反应)

    nbsp“这些别名,能反映百姓的用药经验,”他对建元道,“比如‘麻烦草,提醒后人不可滥用;‘龙沙,暗示其发汗如龙之布雨。但这些都只能算‘旁证,不能写入正文。正文里,我要写的是它的形、色、味、性、效,是经过验证的事实。”

    nbsp油灯的光映在他鬓角的白发上,案头的麻黄标本在风中轻轻晃动,仿佛在应和他的话。窗外的月亮升起来了,照得药圃里的麻黄茎秆如镀银,那些流传在民间的传说,像月光下的影子,虽模糊,却也勾勒出这味药在百姓生活中的模样——李时珍知道,他要做的,就是把这影子里的真实,一点点剥离出来,写进那部即将传世的《本草纲目》里。

    nbsp(上卷终)

    喜欢。

《本草纲目·麻黄考》上卷:草木有语,传说如烟[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