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猪拱珍:猪苓济世传》上卷[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这是利水渗湿的好药啊!34;他又看了看断面,34;你看这纹路,细密如网,说明它能通三焦水道,把积水从小便排出去,难怪能治水肿!34;
nbsp34;那它叫啥名?34;阿强问。
nbsp老郎中想了想,指着黑疙瘩的形状,又看了看阿强:34;是野猪拱出来的,形状像猪粪,又能利水,不如就叫39;猪苓39;吧?34;
nbsp34;猪苓;阿强念叨着,觉得这名字挺顺口。
nbsp老郎中把猪苓切成薄片,放在阳光下看:34;这药得炮制,洗净、晾干、切片,才能入药。而且不能单用,得配点别的,比如茯苓健脾,泽泻清热,效果才更好。34;他又想起什么,34;对了,你爹咋样了?34;
nbsp阿强这才想起爹,心里一紧,转身就往家跑。刚到门口,就见娘站在院里,对着太阳笑,眼睛里闪着光:34;阿强,你爹......你爹也尿了!刚尿的,还能说话了!34;
nbsp阿强冲进屋里,爹果然醒着,虽然还肿,但眼神清亮了些,见他进来,咧开嘴笑了笑:34;好小子......没给你爹丢人;
nbsp阳光从窗棂照进来,落在爹的脸上,也落在桌上的猪苓上。那黑褐色的疙瘩,在光线下泛着温润的光,像块被岁月打磨过的玉,藏着秦岭的灵气,也藏着清溪村的新生。
nbsp三、药传四乡nbsp猪苓扬名
nbsp清溪村的烟囱,在猪苓的药香里,一根根重新冒起了烟。
nbsp阿强成了村里的英雄。每天天不亮,他家门口就排起了长队,有本村的,有邻村的,甚至有从百里外县城来的,都捧着陶罐,求他给点猪苓。阿强请了几个身强力壮的村民帮忙,在老槐树下支起几口大铁锅,整天煮猪苓汤,谁来都能喝上一碗,分文不取。
nbsp老郎中则成了他的34;军师34;。老头把自己的药铺腾出来,教大家怎么炮制猪苓:34;先用清水泡三天,把泥洗干净,再放在阴凉处晾干,不能暴晒,晒了就失了水性;切片要薄,像纸一样,才能熬出药性。34;他还根据病人的症状,调配不同的方子:34;年轻人火力壮,猪苓配滑石,清热利水;老年人阳气弱,猪苓配桂枝,温阳化气;妇女产后水肿,猪苓配当归,活血利水。34;
nbsp王寡妇家的娃,喝了五天猪苓汤,肿全消了,又能在溪边摸鱼了,见了阿强就喊34;阿强叔34;,声音脆得像银铃。阿强的爹也能下床走路了,虽然还得拄着拐杖,但每天都要去槐树下坐会儿,看着大家喝药汤,笑得合不拢嘴。
nbsp消息传到县城,县太爷派了个师爷来考察。师爷是个读书人,戴着方巾,背着药箱,一来就摆架子:34;大胆刁民,竟敢用不明之物治病,不怕草菅人命吗?34;
nbsp阿强没理他,只是把师爷领到张婶家。张婶的男人虽然没了,但她的儿子喝猪苓汤好了,正帮着阿强煮药。34;大人您看,这是用猪苓治好的第三个孩子。34;阿强又带他去看李叔的坟,34;这是没来得及喝药的。34;
nbsp师爷看着那些消肿的病人,又看了看坟头的新土,脸色变了变,没再说硬话,只是拿起块猪苓,翻来覆去地看:34;这东西真有那么神?34;
nbsp老郎中在一旁说:34;大人有所不知,此药名猪苓,甘淡渗湿,专通水道,是治水肿的良药。野猪尚且知其效,何况人乎?34;他把炮制好的猪苓片递给师爷,34;大人可带回县衙,让御医辨认。34;
nbsp师爷拿着猪苓片,半信半疑地走了。没过三天,县衙就派人送来块牌匾,写着34;济世利民34;四个大字,还赏了二十两银子,让阿强多采些猪苓,救济周边的村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阿强用这银子雇了几个村民,跟着他去黑风口采猪苓。他定了规矩:只采大的,留着小的;只采露在外面的,不挖深根;每次采完,都要在土里埋些腐烂的树叶,给猪苓当肥料。34;这是山神的东西,得敬着。34;他对村民说,34;采多了,山神会收回去的。34;
nbsp村民们都信他的话,跟着他小心翼翼地采,谁也不敢贪心。采回来的猪苓,一部分留给本村,一部分送给邻村,剩下的由老郎中标价卖给药商,换些粮食和布匹,分给村里的贫困户。
nbsp有个药商想垄断猪苓,出高价让阿强只给他供货,还说要把猪苓卖到京城,赚大钱。阿强一口回绝了:34;这药是治病人的,不是让你发财的。谁需要,就给谁,不分贵贱。34;
nbsp药商骂他傻,摇摇头走了。老郎中却夸他:34;傻得好。药者,仁心也。要是沾了铜臭味,药效就变了。34;
nbsp这天,阿强又带着人去黑风口采猪苓。刚走到上次见野猪的地方,就听见34;哼哼34;的叫声。抬头一看,那头黑野猪正站在一块岩石上,看着他们,嘴里叼着块猪苓,像是在打招呼。
nbsp阿强对着野猪拱了拱手:34;多谢山神赐药。34;
nbsp野猪放下猪苓,转身往密林里跑去,跑几步就回头看一眼,像是在说:去吧,好好用。
nbsp阿强捡起那块猪苓,比普通的要大些,外皮油亮,断面白得像雪。他知道,这是野猪特意留给他们的。他把猪苓小心地包好,心里忽然明白,这猪苓不是他找到的,是秦岭的馈赠,是野猪的指引,更是清溪村人不该绝的命。
nbsp回到村里,他把这块大猪苓交给老郎中:34;先生,这是山神赐的,您看咋用?34;
nbsp老郎中捧着猪苓,对着太阳看了半天,说:34;这是39;苓王39;,得留给最需要的人。34;他想起什么,34;县城西头有个老员外,得了臌胀病,肚子大得像孕妇,花了上千两银子都没治好,不如送给他试试。34;
nbsp阿强点点头:34;中。34;
nbsp他背着苓王,往县城走去。路上的风带着药香,吹得他心里暖暖的。他想起爹说的话,秦岭里的草木都是药,只要心诚,总能找到。现在他信了,不光信草木是药,更信人心是药——善良的心,能让死药变活,能让绝望变希望。
nbsp走到县城门口时,他回头望了望清溪村的方向。那里的炊烟,在蓝天白云下,像一条连接天地的线,线上串着猪苓的药香,也串着无数个被拯救的生命。
nbsp四、医理初探nbsp七情配伍
nbsp老员外的臌胀病,是被猪苓王的药汤浇透的。
nbsp三剂药下去,肚子消了一半;五剂药下去,能扶着拐杖走路;七剂药喝完,居然能坐在院子里喝茶了。老员外摸着瘪下去的肚子,对阿强说:34;你这药,比京城来的御医还管用。老夫无以为报,就把这药圃送给你吧。34;
nbsp药圃在县城东头,种着上百种草药,有阿强认识的蒲公英、车前草,也有他不认识的当归、黄芪。老郎中听说了,拄着拐杖来药圃看了半天,捋着胡子说:34;阿强,这是天意啊。有了这药圃,咱就能研究猪苓的配伍了。34;
nbsp配伍?阿强不懂。
nbsp老郎中捡起一片猪苓,又捡起一片茯苓:34;你看,猪苓利水,茯苓健脾,脾能运化水湿,二者配伍,就是39;相须39;,能增强疗效。34;他又捡起片泽泻,34;泽泻清热,猪苓渗湿,一热一凉,一清一渗,这是39;相使39;,泽泻能助猪苓之力。34;
nbsp阿强听得入迷,蹲在地上,看着那些形状各异的草药,忽然觉得它们像一群士兵,各有各的本事,合在一起,才能打胜仗。
nbsp老郎中开始系统地研究猪苓。他发现,猪苓虽然利水,但单独使用,对寒湿引起的水肿效果不佳,得加些生姜、附子等温阳的药;对湿热引起的黄疸,又得加些茵陈、栀子等清热的药;对老年人的虚肿,还得加些人参、白术等补气的药。
nbsp34;这就叫39;七情39;。34;老郎中在纸上写下34;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单行34;十四个字,34;猪苓单行能利水,但配伍得宜,才能应对百病。就像你打猎,光有弓箭不行,还得有陷阱、有猎狗,才能满载而归。34;
nbsp阿强把这些话记在心里。他跟着老郎中在药圃里劳作,学着辨认草药,学着炮制,学着配伍。他发现猪苓的生长很特别,总在蜜环菌旁边,离了这菌,就长不肥。34;这就像猪苓和咱人一样,离了伴,啥也干不成。34;他对老郎中说。
nbsp老郎中笑了:34;说得好。万物都有依赖,猪苓靠蜜环菌,人靠五谷杂粮,药靠配伍,这就是39;天人合一39;的理。34;
nbsp这天,药圃里来了个穿白大褂的洋人,蓝眼睛,高鼻子,拿着个放大镜,对着猪苓看了半天,嘴里叽里呱啦说些听不懂的话。翻译解释说,洋人是来考察药材的,想把猪苓带回他们国家。
nbsp阿强皱起眉头:34;这是秦岭的东西,带不走。34;
nbsp洋人听不懂,只是竖起大拇指,又掏出块金子,递给阿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阿强把金子推回去:34;这药是治病的,不是卖的。谁病了,都能采,都能用,不分中外。34;
nbsp洋人摇摇头,带着放大镜走了。老郎中说:34;他们不懂,这猪苓的魂,在秦岭的土里,在清溪村的水里,在咱的心里,带得走疙瘩,带不走魂。34;
nbsp入秋的时候,清溪村办了场药会。周边十里八乡的郎中都来了,带来各自的药材,交流治病的经验。阿强把猪苓的采挖、炮制、配伍方法写在木板上,立在药会中央,谁都能看,谁都能学。
nbsp老郎中在会上讲《神农本草经》:34;猪苓,味甘,平。主痃疟,利水道。34;他又补充,34;今人用之治水肿、黄疸、淋证,皆因其利水渗湿之性。然其性偏凉,阴虚者慎用,此乃用药之戒。34;
nbsp阿强坐在台下,听着老郎中的话,看着周围忙碌的人们,心里忽然亮堂了。他想起那头黑野猪,想起梦里的秦岭,想起爹说的草木都是药。原来,猪苓治好的不只是水肿,还有人心——让绝望的人看到希望,让自私的人学会分享,让不懂医的人敬畏生命。
nbsp药会结束时,老郎中把那本翻破的《神农本草经》交给阿强:34;孩子,这书给你。猪苓的故事,才刚刚开始。34;
nbsp阿强接过书,封面已经泛黄,但里面的字迹依旧清晰。他想起黑风口的野猪,想起药圃里的蜜环菌,想起清溪村重新冒起的炊烟,忽然明白,猪苓的名字,会像秦岭的风,吹遍四野,吹进每一个需要它的角落。
nbsp而他,阿强,不过是个传话的人,把野猪的智慧,把草木的慈悲,传给更多的人。
nbsp夕阳落在药圃的猪苓苗上,苗尖上的露珠闪着光,像颗颗珍珠,串起了过去的苦难,也串起了未来的希望。
nbsp上卷终
nbsp猪苓的名字,随着清溪村的药香,传遍了秦岭南北。阿强的药圃里,猪苓和茯苓、泽泻、白术一起生长,像一群和睦的邻里。老郎中的《神农本草经》上,多了几行批注,写着猪苓的新用法,字迹歪歪扭扭,是阿强的手笔。
nbsp可阿强知道,关于猪苓的故事,还有很多没解开的谜:为什么只有黑风口的猪苓最有效?蜜环菌和猪苓到底是什么关系?不同季节的猪苓,药性是不是也不同?
nbsp他常常在夜里梦见那头黑野猪,梦见它领着自己往秦岭更深的地方走,那里的猪苓长得比碗还大,旁边长着些他从没见过的草药,散发着奇异的香气。
nbsp老郎中说:34;那是猪苓在叫你呢。叫你去懂它,去传它,去让更多人知道,草木有情,医者仁心。34;
nbsp阿强握紧了手里的弓箭,也握紧了那本《神农本草经》。他知道,下卷的故事,在秦岭的深处,在猪苓的根须里,在等待着他去挖掘,去书写,去传承。而那故事里,一定有更多关于自然的智慧,关于生命的敬畏,关于人与草木相依为命的真谛。
喜欢。
《野猪拱珍:猪苓济世传》上卷[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