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四合院:一人纵横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614章 麟趾呈祥(169)[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赵家麟接过账册,指尖划过密密麻麻的数字,眉头微微蹙起。他翻到“西北军饷”那一页,看着每月固定支出的五万两白银,又翻到“江南水利”的后续预算,心中渐渐有了主意。“西北与匈奴已达成和平协议,驻军规模可适当缩减,保留三万精锐即可,既能节省军饷,又不影响边防;江南水利工程已基本完工,后续维护可交由地方官府负责,朝廷只需每年拨付少量补贴,再从当地赋税中抽取一部分作为补充;至于学堂开支,除了朝廷拨款,可鼓励地方乡绅捐资助学,同时让学堂适当收取少量学费,减轻朝廷压力。”

    nbsp户部尚书听后眼睛一亮:“大人这个办法好!既节省了开支,又不影响各项事务的正常运转。下官这就去制定具体方案。”

    nbsp送走户部尚书,赵家麟拿起另一本公文,是关于北方旱灾的奏报。去年冬天北方降雪稀少,开春后又迟迟不下雨,小麦、玉米等作物长势极差,不少地区已经出现了粮荒,百姓们纷纷外出逃荒。赵家麟心中一紧,立刻召集内阁成员召开紧急会议。

    nbsp“北方旱灾严重,若不尽快采取措施,恐会引发民变。”赵家麟沉声道,“我建议,立刻从江南、中原等地调拨粮食运往北方,同时开放京城周边的粮仓,救济受灾百姓;另外,派遣农学家前往北方,指导百姓种植耐旱作物,比如红薯、土豆,尽量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nbsp“调拨粮食倒是可行,可运输是个大问题。”兵部尚书担忧地说,“北方部分地区道路被毁,粮食运输困难,恐怕难以按时送达。”

    nbsp“这个好办。”沈文说道,“我们可以动用漕运,先将粮食运到北方的港口,再从港口转运到受灾地区。同时,让地方官府组织百姓修缮道路,确保粮食能够顺利运输。”

    nbsp赵家麟点了点头:“就按沈兄说的办。另外,我还建议免除北方受灾地区今年的赋税,让百姓们能够安心抗灾,重建家园。”

    nbsp众臣纷纷表示赞同。会议结束后,各项救灾措施迅速落实。赵家麟亲自前往北方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查看灾情,安抚百姓。

    nbsp抵达北方后,赵家麟看到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田地干裂,庄稼枯黄,路边随处可见逃荒的百姓,他们面黄肌瘦,衣衫褴褛,眼神中充满了绝望。赵家麟心中一痛,立刻下令打开当地的粮仓,向百姓们发放粮食。

    nbsp“乡亲们,朝廷知道大家受灾了,特意派我来给大家送粮食。”赵家麟站在粮仓前,对着百姓们高声说道,“大家不要担心,朝廷会和大家一起共渡难关。我们已经从江南、中原等地调拨了大量粮食,很快就会运到这里。同时,朝廷还会免除大家今年的赋税,派农学家指导大家种植耐旱作物,相信用不了多久,大家就能重建家园,过上好日子!”

    nbsp百姓们闻言,纷纷跪倒在地,感激地说:“多谢朝廷!多谢赵大人!您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啊!”

    nbsp赵家麟扶起百姓们,语气诚恳地说:“乡亲们,这都是朝廷应该做的。大家快起来领粮食吧,家里还有老人孩子等着呢。”

    nbsp在赵家麟的带领下,北方的救灾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到受灾地区,百姓们的生活逐渐得到改善;农学家们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百姓种植红薯、土豆,不少荒地都种上了耐旱作物;地方官府组织百姓修缮道路、兴修水利,为来年的农业生产做准备。

    nbsp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北方的旱灾终于得到了缓解,百姓们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赵家麟看着眼前生机勃勃的景象,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这场旱灾虽然给北方百姓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但也让朝廷与百姓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只要朝廷始终把百姓放在心上,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nbsp回到京城后,赵家麟并没有休息,而是立刻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他发现,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新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比如,地方官员的考核制度不够完善,导致部分官员为了追求政绩,虚报数据、欺压百姓;还有,商业发展虽然迅速,但缺乏有效的监管,一些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损害了百姓的利益。

    nbsp“这些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否则会影响改革的成效,甚至引发新的矛盾。”赵家麟在心中暗暗想道。他立刻召集内阁成员,商议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

    nbsp“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确实需要完善。”沈文说道,“之前的考核主要看赋税完成情况和政绩工程,导致一些官员只注重表面工作,忽视了百姓的实际需求。我建议,在考核中增加百姓满意度、民生改善情况等指标,让官员们真正把精力放在为百姓办实事上。”

    nbsp“商业监管也不能忽视。”户部尚书说道,“现在一些商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导致物价飞涨,百姓怨声载道。我建议,成立专门的商业监管机构,加强对市场的监管,打击不法商人,维护市场秩序。”

    nbsp赵家麟点了点头:“两位大人说得都有道理。地方官员考核制度和商业监管制度的完善,都是关乎百姓切身利益和国家稳定的大事。我建议,由沈兄负责制定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的具体方案,户部尚书负责制定商业监管制度的具体方案,尽快提交内阁审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沈文和户部尚书齐声领命。接下来的日子里,两人各司其职,积极制定方案。赵家麟则忙着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工作,确保方案能够顺利制定和实施。

    nbsp不久后,地方官员考核制度和商业监管制度的方案提交到了内阁。经过内阁成员的反复讨论和修改,最终形成了定稿,并上报给了皇帝。皇帝看后,对方案十分满意,立刻下旨颁布实施。

    nbsp新的地方官员考核制度实施后,地方官员们的工作作风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他们不再只注重表面工作,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改善民生、解决百姓实际问题上。不少官员深入基层,了解百姓的需求,为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得到了百姓的广泛好评。

    nbsp商业监管制度实施后,专门的商业监管机构迅速成立。监管人员深入市场,加强对商品价格、质量的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假冒伪劣等不法行为。市场秩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物价逐渐稳定下来,百姓们的生活也更加安心。

    nbsp随着各项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改革的深入推进,大景王朝的国力日益强盛,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富裕。京城的街道上,商铺林立,行人络绎不绝,一派繁荣景象;江南地区,水运繁忙,商船往来如梭,商业发展蒸蒸日上;西北边境,安宁无事,百姓们安居乐业,与匈奴部落的贸易往来也日益频繁。

    nbsp这天,赵家麟正在内阁处理政务,突然接到皇帝的圣旨,让他即刻前往御书房见驾。他心中疑惑,连忙整理好官服,前往御书房。

    nbsp来到御书房,皇帝正坐在书桌前,看着一份奏折,脸上带着笑容。看到赵家麟进来,皇帝放下奏折,笑着说:“赵家麟,你来得正好。朕刚收到西北总兵的奏折,说匈奴部落的首领亲自率领使团前来京城,想要与朝廷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促进双方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朕打算让你负责接待匈奴使团,你可有信心?”

    nbsp赵家麟躬身行礼:“臣遵旨!臣定当做好接待工作,促进朝廷与匈奴部落的友好往来,维护西北边境的安宁。”

    nbsp皇帝满意地点了点头:“好!朕相信你的能力。匈奴使团三日后抵达京城,你尽快做好准备工作。”

    nbsp“臣遵旨!”赵家麟躬身行礼,退出了御书房。

    nbsp回到内阁后,赵家麟立刻召集相关官员,召开会议,商议接待匈奴使团的具体事宜。会议上,官员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气氛热烈。

    nbsp“接待匈奴使团,不仅要体现朝廷的威严,还要展现大景的繁荣昌盛。”礼部尚书说道,“臣建议,在京城的主要街道布置彩灯、彩旗,营造喜庆的氛围;同时,安排使团参观京城的学堂、商铺、作坊等,让他们了解大景的文化和经济发展。”

    nbsp“安全保卫工作也不能忽视。”兵部尚书说道,“匈奴使团成员众多,且身份特殊,必须加强安全保卫,防止发生意外事件。臣建议,调派精锐士兵负责使团的安全保卫工作,同时加强京城的治安巡逻。”

    nbsp“贸易谈判是此次接待工作的重点。”户部尚书说道,“臣建议,提前准备好贸易清单,明确双方的贸易商品和价格,在谈判中争取最大的利益,同时也要考虑到匈奴部落的需求,实现互利共赢。”

    nbsp赵家麟认真听取了官员们的建议,说道:“各位大人的建议都很有道理。接待匈奴使团,既要体现朝廷的威严和大景的繁荣昌盛,又要确保安全保卫工作万无一失,还要做好贸易谈判,促进双方的友好往来。我建议,成立专门的接待小组,由礼部尚书担任组长,负责接待礼仪和文化交流;兵部尚书担任副组长,负责安全保卫工作;户部尚书负责贸易谈判;其他相关官员配合工作,确保接待工作顺利进行。”

    nbsp官员们纷纷表示赞同。会议结束后,各部门立刻行动起来,积极准备接待工作。

    nbsp三日后,匈奴使团如期抵达京城。赵家麟率领文武百官在城门口迎接。匈奴首领阿古拉看到赵家麟,连忙上前躬身行礼:“赵大人,久仰您的大名!感谢您前来迎接我们。”

    nbsp赵家麟笑着回礼:“阿古拉首领客气了。欢迎你们来到京城,我代表朝廷和大景百姓,向你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nbsp随后,赵家麟带领匈奴使团前往皇宫,拜见皇帝。皇帝在大殿上设宴款待匈奴使团,席间,双方畅所欲言,就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达成了一系列共识。

    nbsp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赵家麟按照事先制定的计划,带领匈奴使团参观了京城的学堂、商铺、作坊等。使团成员们看到京城的繁荣景象,无不惊叹不已。在学堂里,他们看到孩子们认真读书的场景,感受到了大景的文化底蕴;在商铺里,他们看到琳琅满目的商品,感受到了大景的经济发展;在作坊里,他们看到先进的生产技术,感受到了大景的科技实力。

    nbsp“大景真是太强大了!”阿古拉感慨地说,“我们匈奴部落愿意与大景永远友好相处,加强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赵家麟笑着说:“阿古拉首领说得好。朝廷也希望与匈奴部落永远友好相处,实现互利共赢。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西北边境一定会永远安宁,我们两国的百姓也一定会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nbsp贸易谈判也取得了圆满成功。双方签订了详细的贸易协议,规定了双方的贸易商品和价格,同时还建立了定期贸易往来机制。匈奴部落将向大景提供马匹、牛羊、皮毛等商品,大景则向匈奴部落提供粮食、布匹、茶叶、瓷器等商品。贸易协议的签订,不仅促进了双方的经济发展,也进一步巩固了双方的友好关系。

    nbsp匈奴使团在京城停留了半个月后,准备返回匈奴部落。离开那天,皇帝亲自在城门口为他们送行,赵家麟也率领文武百官陪同。

    nbsp“感谢陛下和赵大人的热情款待!”阿古拉对着皇帝和赵家麟躬身行礼,“我们一定会遵守贸易协议,与大景永远友好相处。欢迎陛下和赵大人有空前往匈奴部落做客!”

    nbsp皇帝笑着说:“阿古拉首领客气了。朕也欢迎你常来京城做客。希望我们两国的友谊能够永远延续下去。”

    nbsp阿古拉点了点头,带领使团转身离去。赵家麟看着使团远去的背影,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这次接待工作的圆满成功,不仅促进了朝廷与匈奴部落的友好往来,也为西北边境的长期安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nbsp回到内阁后,赵家麟刚坐下,就见沈文拿着一份奏折走进来,脸上带着笑容:“赵兄,好消息!江南地区的漕运扩建工程已经完工,现在漕运能力比之前提高了五成,粮食、商品的运输更加便捷了,这对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可是大有好处啊!”

    nbsp赵家麟接过奏折,仔细看了一遍,笑着说:“太好了!漕运是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命脉,漕运能力的提高,不仅能促进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还能更好地保障京城的粮食供应。沈兄,你为漕运扩建工程付出了不少努力,真是辛苦了。”

    nbsp“都是我应该做的。”沈文笑着说,“现在国家发展越来越好,我们做臣子的,也感到十分欣慰。对了,赵兄,我还听说,你之前提出的‘科举改革方案,陛下已经同意了,打算明年开始实施,这可是一件关乎国家人才选拔的大事啊!”

    nbsp赵家麟点了点头:“科举制度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之前的科举制度存在不少弊端,比如考试内容过于僵化,选拔出来的人才缺乏实际能力。这次科举改革,主要是改革考试内容,增加实务科目,比如农桑、水利、军事、商业等,选拔出更多有实际能力、能为百姓办实事的人才。同时,还会扩大科举录取的范围,让更多出身贫寒的有识之士有机会进入仕途,为国家效力。”

    nbsp“这个改革方案真是太好了!”沈文兴奋地说,“这样一来,国家就能选拔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大景王朝一定会越来越强大,百姓的生活也一定会越来越幸福。”

    nbsp赵家麟笑着说:“是啊,只要我们始终坚守初心,把百姓放在心上,为国家的发展和百姓的幸福不断努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大景王朝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nbsp两人又聊了片刻,沈文才起身离去。赵家麟看着窗外的阳光,心中充满了希望。他知道,虽然国家的发展取得了显着的成效,但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去做,比如进一步完善各项制度、加强边疆建设、促进文化繁荣等等。他的儒道之路,还在继续,而他也将继续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百姓的安居乐业,不断努力,不断奋斗。

    nbsp科举改革的诏令颁布后,京城乃至全国的学子都陷入了热议。赵家麟特意派了官员前往各地学府,解读改革的核心内容——除了传统的经义科目,新增的农桑、水利、军事、商业等实务考题,将占总比分的四成。这一变化让许多只懂死记硬背的学子慌了神,却也让那些关注民生、擅长实务的寒门子弟看到了希望。

    nbsp这天,赵家麟微服来到京城最大的书坊“翰墨斋”,刚进门就听到一群学子围着书架争论。一个身着青布长衫的年轻学子皱着眉说:“新增的实务科目哪有那么好准备?农桑要懂节气耕种,水利要知堤坝修建,我们这些常年埋首书堆的人,哪懂这些?”

    nbsp另一个身材微胖的学子反驳道:“这你就错了!赵大人推行科举改革,本就是要选拔能办实事的官员。你看西北的屯田、江南的水利,哪一件不是靠懂实务的人办成的?若是还像以前那样只考经义,选出来的官员只会纸上谈兵,百姓的日子怎么能好?”

    nbsp赵家麟站在一旁静静听着,心中颇感欣慰。这时,书坊老板端着一壶茶走过来,笑着对他说:“这位客官看着面生,莫不是外地来的?最近这科举改革的事儿,可是京城最热闹的话题了。”

    nbsp赵家麟接过茶,轻声问道:“老板觉得,这改革是好是坏?”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自然是好!”老板凑近了些,压低声音说,“我那侄子在乡下种地,却能把水车改良得省一半力气,以前连科举的门都摸不到,现在说不定能凭实务科目考个功名!再说了,以前那些考中的官员,好多连稻子和麦子都分不清,哪能指望他们帮百姓办事?”

    nbsp离开书坊时,夕阳正斜照在街道两旁的柳树上。赵家麟看着来往行人脸上的笑意,想起刚穿越时看到的民不聊生,心中百感交集。他知道,科举改革只是第一步,要让更多有能力的人进入仕途,还需要完善后续的考核与培养机制。

    nbsp回到内阁,赵家麟立刻召集官员商议,决定在京城和各省市设立“实务学堂”,邀请农学家、水利专家、退伍将领、资深商人担任讲师,为学子们讲解实务知识。同时,他还下令将各地的优秀实务案例汇编成册,印刷后免费发放给学子,确保无论出身贫富,都能有平等的备考机会。

    nbsp然而,改革的阻力很快显现。几日后,以礼部老尚书李嵩为首的几位老臣联名上书,反对科举改革。他们在奏折中称:“经义乃治国之本,若新增实务科目,恐导致学子弃经义而重末技,长此以往,人心浮躁,国家根基不稳。”

    nbsp早朝之上,李嵩更是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跪在地上叩首:“陛下,臣恳请收回成命!科举制度沿用百年,岂能轻易更改?实务科目皆是雕虫小技,怎能与经义相提并论?若真按此改革,选出来的恐怕都是些只会种田、算账的粗人,哪能担当治国重任?”

    nbsp其他几位老臣也纷纷附和,朝堂上顿时一片争论声。赵家麟上前一步,躬身道:“陛下,臣有话要说。经义固然重要,但若只重经义而轻实务,选出来的官员不懂民生疾苦,不知如何兴修水利、发展农桑,即便满口圣贤之言,也无法为百姓办实事。当年臣在西北推行屯田,若不是请教了当地老农,哪能知道如何改良土壤、提高产量?江南水利工程,若不是有水利专家指导,怎能顺利完工?”

    nbsp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所谓‘实务,并非雕虫小技,而是治国安邦的根本。农桑关乎百姓温饱,水利关乎防灾减灾,军事关乎国家安危,商业关乎经济发展。这些科目,哪一项不重要?臣认为,只有既懂经义、又通实务的官员,才能真正为百姓谋福祉,为国家谋发展。”

    nbsp皇帝沉吟片刻,点了点头:“赵家麟说得有道理。科举改革乃是为了选拔真正有用的人才,岂能因循守旧?李尚书,你们几位老臣的担忧朕明白,但时代在变,制度也需与时俱进。朕意已决,科举改革如期推行,任何人不得再反对!”

    nbsp李嵩等人见皇帝态度坚决,只好不甘地退了下去。

    nbsp科举改革的推行虽有波折,但在赵家麟的努力下,各项准备工作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转眼到了科举考试的日子,全国的学子纷纷前往各地考场,其中既有出身世家的子弟,也有寒门学子,甚至还有几位曾在田间劳作、作坊做工的年轻人。

    nbsp赵家麟作为主考官,亲自前往京城考场巡查。他看到考场内的学子们奋笔疾书,有的在认真解答经义题,有的则在详细阐述农桑技术、水利方案,脸上都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他心中暗暗感叹,这才是科举应有的样子——为所有有识之士提供机会,为国家选拔真正有用的人才。

    nbsp考试结束后,阅卷工作开始。赵家麟亲自参与阅卷,看到不少考生在实务科目中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观点:有的考生详细分析了如何利用南方的气候优势种植双季稻,有的提出了新的水车设计方案,还有的针对边境防御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nbsp“这些人才,若是在以前的科举中,恐怕很难被发现。”赵家麟拿着一份试卷,对身旁的沈文说,“你看这份关于北方旱灾防治的试卷,考生不仅提出了兴修水利的具体方案,还考虑到了百姓的承受能力,建议分阶段施工,避免加重百姓负担。这样的人才,若是能进入仕途,定能为百姓办实事。”

    nbsp沈文接过试卷,仔细看了一遍,点头赞同:“是啊,科举改革确实选拔出了不少好苗子。看来我们之前的努力,没有白费。”

    nbsp放榜那天,京城的榜单前挤满了人。当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榜单上时,不少寒门学子激动得泪流满面。那个曾改良水车的书坊老板的侄子,也顺利

第2614章 麟趾呈祥(169)[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