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3章 麟趾呈祥(168)[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夜色渐深,赵家麟在书桌前铺开一张空白宣纸,提笔蘸墨,将燕王的兵力部署、进军路线逐一标注出来。烛火跳动间,他的目光落在“匈奴”二字上,眉头不由得拧紧——燕王为了谋反竟不惜勾结外敌,一旦匈奴骑兵南下,西北边境必然告急,届时朝廷将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
nbsp“必须尽快调兵遣将,同时加强西北边防。”赵家麟喃喃自语,在宣纸上圈出西北的几个重镇,又写下“粮草筹备”“兵力调配”等关键词。他深知,这场战争不仅关乎皇权稳固,更关乎百姓安危,容不得半点差错。
nbsp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赵家麟便起身前往皇宫。早朝之上,文武百官早已齐聚,气氛凝重如铁。皇帝坐在龙椅上,脸色阴沉,目光扫过众臣:“燕王勾结外敌,意图谋反,诸位卿家有何应对之策?”
nbsp话音刚落,兵部尚书立刻出列:“陛下,臣认为应即刻调派京城禁军,前往济南府、太原府等地布防,阻止叛军南下。同时,传旨西北各镇总兵,加强边防,严防匈奴入侵!”
nbsp“不可!”户部侍郎立刻反驳,“京城禁军是守护京城的最后屏障,若尽数调出,京城空虚,万一其他藩王趁机作乱,后果不堪设想!”
nbsp众臣顿时争论起来,有的主张主动出击,有的主张固守京城,还有的担心粮草不足,无法支撑长期战争。赵家麟站在一旁,静静聆听,待众人争论稍歇,才上前一步:“陛下,臣有一策。”
nbsp皇帝看向赵家麟,眼中闪过一丝期待:“赵家麟,你但说无妨。”
nbsp“首先,调派三万禁军,由李将军率领,前往济南府布防,阻断叛军东路进军路线;其次,调派两万兵马,由王将军率领,前往太原府,抵御叛军西路兵马;同时,传旨西北总兵,让其率领五万兵马,加强西北边防,严防匈奴入侵。”赵家麟顿了顿,继续说道,“至于京城防务,可从周边州县调派三万兵马驻守,再组织京城百姓组建民团,协助禁军守卫京城,确保京城安全。”
nbsp“那粮草问题如何解决?”户部尚书担忧地问。
nbsp“臣早已做好准备。”赵家麟从容答道,“之前推行赋税改革时,朝廷已储备了足够的粮草,可支撑半年之久。同时,臣已下令江南、中原等地,尽快调拨粮草运往前线,确保粮草供应充足。”
nbsp众臣听后,纷纷点头表示赞同。皇帝龙颜大悦:“好!就按赵家麟的计策行事!李将军、王将军,你们即刻领兵出发,务必守住济南府、太原府!西北总兵那边,朕会亲自传旨!”
nbsp“臣遵旨!”李将军、王将军齐声领命,躬身退下。
nbsp早朝结束后,赵家麟并未离开皇宫,而是跟随皇帝前往御书房。皇帝坐在书桌前,看着赵家麟:“赵家麟,此次平叛,朕打算让你担任监军,前往前线督战,你可有信心?”
nbsp赵家麟躬身行礼:“臣愿往!定不负陛下信任,协助将领们平定叛乱,早日还天下百姓一个太平!”
nbsp“好!”皇帝点了点头,从抽屉里取出一枚兵符,递给赵家麟,“此乃监军兵符,你持此符,可调动前线所有兵马。若有将领不听调遣,你可先斩后奏!”
nbsp赵家麟接过兵符,入手沉甸甸的,这枚兵符不仅代表着皇帝的信任,更代表着千斤重担。他郑重地将兵符收好:“臣定当竭尽全力,早日平定叛乱!”
nbsp离开皇宫后,赵家麟立刻前往军营,与李将军、王将军商议出兵事宜。李将军、王将军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将,经验丰富,很快便制定好了出兵计划。次日清晨,三万禁军在李将军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向济南府进发;王将军也率领两万兵马,前往太原府。赵家麟则留在京城,处理粮草调配、兵力部署等后续事宜,待一切安排妥当后,再前往前线督战。
nbsp然而,事情并未如预想中那般顺利。几天后,前线传来急报——燕王得知朝廷调兵布防的消息后,提前出兵,率领五万兵马,猛攻济南府。李将军率领的三万禁军虽然奋力抵抗,但叛军兵力强盛,济南府形势危急。
nbsp赵家麟得知消息后,心中一紧,立刻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济南府是叛军东路进军的关键之地,一旦失守,叛军将长驱直入,威胁京城安全。”赵家麟沉声道,“臣请求即刻前往济南府督战,协助李将军击退叛军!”
nbsp“不可!”丞相连忙阻止,“你是监军,负责统筹全局,若你离开京城,前线粮草调配、兵力部署等事宜无人主持,恐生变故!”
nbsp“丞相所言极是。”沈文也上前说道,“不如让臣前往济南府督战,你留在京城,主持大局。”
nbsp赵家麟沉思片刻,点了点头:“也好。沈兄,你前往济南府后,务必协助李将军守住济南府。若遇到困难,随时传信给我,我会立刻调兵支援。”
nbsp“你放心!”沈文郑重地说,“我定会守住济南府,不让叛军前进一步!”
nbsp沈文出发后,赵家麟更加忙碌。他一边密切关注前线战况,一边调配粮草、兵马,支援前线。同时,他还派人前往其他藩王属地,安抚藩王情绪,防止他们加入燕王的叛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几天后,济南府传来好消息——沈文抵达济南府后,与李将军商议,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假装兵力不足,引诱叛军攻城,然后趁叛军疲惫之际,派出精锐骑兵从侧翼突袭,大败叛军。燕王率领残部撤退,济南府之围解除。
nbsp赵家麟得知消息后,心中大喜,立刻上书皇帝,为沈文、李将军请功。皇帝龙颜大悦,下旨赏赐沈文、李将军黄金百两、绸缎千匹,同时下令嘉奖济南府的守军。
nbsp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济南府之围解除的同时,西北边境传来急报——匈奴部落撕毁盟约,率领三万骑兵南下,攻打西北重镇凉州城。凉州城守兵不足一万,形势危急,请求朝廷立刻派兵支援。
nbsp赵家麟心中一凛,匈奴果然趁机入侵!他立刻前往皇宫,向皇帝禀报西北的情况。皇帝脸色凝重:“西北乃国家边防重地,绝不能失守!赵家麟,你即刻调派五万兵马,前往西北支援凉州城!”
nbsp“臣遵旨!”赵家麟躬身领命,心中却有些犹豫——如今前线正在与燕王的叛军作战,兵力本就紧张,若再调派五万兵马前往西北,前线兵力将更加空虚,万一燕王再次出兵,后果不堪设想。
nbsp皇帝看出了赵家麟的顾虑,叹了口气说:“朕也知道前线兵力紧张,但西北边防同样重要。匈奴骑兵骁勇善战,若不尽快击退,恐会威胁中原腹地。你放心,朕会从京城周边州县再调派三万兵马,支援前线,确保前线兵力充足。”
nbsp“陛下英明!”赵家麟心中的顾虑顿时消散,躬身行礼后,立刻前往兵部,调派兵马前往西北。
nbsp兵马调派完毕后,赵家麟心中依旧不安。他深知匈奴骑兵的战斗力,西北的五万兵马虽然不少,但要击退三万匈奴骑兵,恐怕并非易事。他想起了在西北认识的将领李虎,李虎熟悉西北地形,作战勇猛,若能让他率领兵马抵御匈奴,定能事半功倍。
nbsp想到这里,赵家麟立刻上书皇帝,请求任命李虎为西北兵马副总管,协助西北总兵抵御匈奴。皇帝同意了赵家麟的请求,下旨任命李虎为西北兵马副总管,即刻前往西北支援。
nbsp李虎接到圣旨后,不敢耽搁,立刻率领五千精锐骑兵,日夜兼程前往西北。抵达凉州城后,李虎与西北总兵商议,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他们利用西北的地形优势,在匈奴骑兵必经之路设下埋伏,同时派出少量兵马引诱匈奴骑兵进入埋伏圈。
nbsp匈奴骑兵果然中计,进入埋伏圈后,李虎一声令下,伏兵四起,弓箭如雨般落下。匈奴骑兵大乱,四处逃窜。李虎率领精锐骑兵趁机追击,大败匈奴骑兵,斩杀匈奴士兵一万余人,俘虏匈奴将领数人。匈奴残部仓皇北逃,凉州城之围解除。
nbsp西北边境的危机解除后,赵家麟终于松了口气。他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平定燕王叛乱的战事中。在他的统筹调度下,前线粮草充足,兵马精良,将领们奋勇杀敌,叛军节节败退。
nbsp几个月后,前线传来决定性的消息——李将军、王将军率领兵马,在邯郸城与燕王的叛军展开决战。沈文作为监军,协助两位将军制定作战计划。决战中,李将军率领骑兵从正面进攻,王将军率领步兵从侧翼包抄,沈文则率领精锐部队突袭叛军大营,烧毁叛军粮草。叛军腹背受敌,军心大乱,纷纷溃散。燕王见大势已去,想要拔剑自刎,却被李将军手下的士兵生擒。
nbsp燕王叛乱被平定的消息传到京城后,举国欢腾。皇帝龙颜大悦,下旨将燕王押解回京,依法处置。同时,皇帝还下旨嘉奖所有参与平叛的将领和士兵,赵家麟因统筹调度有功,被晋升为内阁大学士,沈文、李将军、王将军等人也都得到了相应的赏赐。
nbsp然而,赵家麟并没有因此而放松警惕。他知道,燕王叛乱虽然被平定,但藩王势力依旧存在,他们对皇权的威胁并没有完全消除。同时,匈奴部落虽然被击退,但他们并未受到重创,日后很可能再次南下侵扰。
nbsp这天,赵家麟正在内阁处理政务,突然接到皇帝的圣旨,让他即刻前往御书房见驾。他心中疑惑,连忙整理好官服,前往御书房。
nbsp来到御书房,皇帝正坐在书桌前,看着一份奏折。看到赵家麟进来,皇帝放下奏折,笑着说:“赵家麟,你来得正好。朕找你来,是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与你商议。”
nbsp赵家麟躬身行礼:“臣遵旨,请陛下吩咐。”
nbsp皇帝点了点头,语气严肃地说:“燕王叛乱虽然被平定,但藩王势力依旧是国家的隐患。朕打算削藩,收回藩王的兵权和属地,将权力集中到朝廷手中。你认为此事可行吗?”
nbsp赵家麟心中一震,削藩乃是大事,稍有不慎,很可能引发新的叛乱。他沉思片刻,说道:“陛下,削藩之事关乎国家稳定,不可操之过急。藩王们经营属地多年,势力庞大,若强行削藩,很可能会引起他们的反抗,再次引发叛乱。臣认为,应先采取温和的手段,逐步削弱藩王的势力,比如限制藩王的兵权、收回藩王属地内的赋税征收权等。待藩王势力逐渐削弱后,再进行全面削藩,这样才能确保国家稳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皇帝点了点头,赞同道:“你说得有道理。朕也是担心强行削藩会引发叛乱,所以才找你商议。就按你的建议,先采取温和的手段,逐步削弱藩王的势力。此事就交给你负责,你可要多加用心。”
nbsp“臣遵旨!”赵家麟躬身行礼,心中深知,削藩之路必定充满荆棘,但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他必须全力以赴。
nbsp离开御书房后,赵家麟回到内阁,开始制定削藩的具体计划。他深知,藩王们不会轻易放弃权力,削藩过程中定会遇到重重阻力。但他也相信,只要自己秉持着儒家的仁爱之道,以国家利益为重,以百姓安危为重,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顺利完成削藩大业,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基础。
nbsp他的儒道之路,还在继续,而削藩,将是他人生中又一个重要的挑战。
nbsp赵家麟回到内阁时,窗外已飘起细密的雨丝,打在窗棂上发出淅淅沥沥的声响。他将皇帝关于削藩的旨意仔细叠好,放在案头,随后铺开一张宣纸,提笔蘸墨,开始梳理削藩的具体思路。首先要解决的,便是如何在不引发叛乱的前提下,收回藩王的兵权——这是削藩的核心,也是最容易激化矛盾的环节。
nbsp“大人,兵部送来的藩王兵权清单已经到了。”随从将一叠厚厚的卷宗放在桌上,“上面详细记录了各藩王的兵力数量、驻地以及将领名单。”
nbsp赵家麟放下笔,拿起卷宗翻阅。大景共有七位藩王,除了被擒的燕王,其余六位藩王中,宁王、晋王的兵力最强,各有三万余人,且驻地靠近中原腹地,对京城威胁最大;代王、肃王驻守北方边境,兵力虽只有两万左右,却掌握着边境的部分防务,不可轻易调动;岷王、谷王驻守南方,兵力较弱,且与朝廷联系相对紧密,态度较为温和。
nbsp“看来削藩要分步骤进行。”赵家麟喃喃自语,在宣纸上写下“先弱后强,先南后北”八个字。南方的岷王、谷王兵力弱、态度温和,可作为削藩的突破口;北方的代王、肃王负责边境防务,可暂时维持现状,待中原藩王问题解决后再作处理;而宁王、晋王则是削藩的重点难点,需谨慎应对。
nbsp次日一早,赵家麟便带着削藩计划前往皇宫,向皇帝禀报。皇帝看后,连连点头:“你的计划周全可行,就按你说的办。不过,岷王、谷王虽然态度温和,但也未必愿意轻易交出兵权,你打算如何说服他们?”
nbsp“臣打算亲自前往南方,面见岷王、谷王。”赵家麟躬身道,“臣会向他们说明削藩的必要性,以及朝廷对他们的优待政策——只要他们交出兵权,朝廷会保留他们的藩王爵位,给予丰厚的俸禄,还会为他们的子弟安排官职,确保他们日后的生活无忧。”
nbsp皇帝点了点头:“好!你亲自前往,朕放心。你需要什么支持,尽管开口。”
nbsp“臣只需陛下赐予一道圣旨,表明朝廷削藩的决心和优待政策即可。”赵家麟说道,“另外,臣请求让沈文协助处理内阁事务,确保在臣离开期间,朝廷的日常政务能够正常运转。”
nbsp“准奏!”皇帝立刻下旨,任命沈文为内阁次辅,协助处理内阁事务,同时赐予赵家麟一道圣旨,授权他全权处理南方藩王的削藩事宜。
nbsp几天后,赵家麟带着圣旨和几名随从,踏上了前往南方的行程。经过半个多月的奔波,他们首先抵达了岷王的属地——长沙府。
nbsp岷王得知赵家麟前来,亲自率领官员在城门口迎接。岷王约莫四十岁,性格温和,平日里喜好诗文,对政事并不热衷。他见到赵家麟,连忙上前躬身行礼:“赵大人远道而来,辛苦了!本王已经备好了宴席,为大人接风洗尘。”
nbsp赵家麟笑着回礼:“多谢岷王殿下。不过,臣此次前来,是为了削藩之事,宴席就不必了,我们还是先商议正事吧。”
nbsp岷王脸上的笑容微微一滞,随即点了点头:“好,那我们就去王府议事。”
nbsp来到王府的议事厅,双方落座后,赵家麟便取出皇帝的圣旨,宣读起来。圣旨中详细说明了削藩的必要性,以及朝廷对藩王的优待政策——交出兵权后,保留藩王爵位,每年赐予俸禄五千两白银,藩
第2613章 麟趾呈祥(168)[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