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2章 黄巢起义的狂飙突进与大唐王朝的末日挽歌[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上回书说到,晚唐的长安城早已没了半分盛唐气象。甘露之变溅在朱红宫墙上的血渍,经了多少场雨也没洗干净,每逢阴雨天,太极殿的地砖缝里总像能渗出腥气;牛僧孺与李德裕两党的人,还在紫宸殿上为了“该不该给藩镇派监军”吵得面红耳赤,唾沫星子喷到彼此的紫袍上,活像市井里争地盘的泼皮;盐贩子黄巢那首“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反诗,已随着黄河上的商船、秦岭里的马帮传遍天下,听着的人里,有摇头叹息的,有偷偷攥紧拳头的,更有在夜色里磨亮柴刀的。

    nbsp这时候的大唐,就像个躺在病榻上的老人。身上那件绣着日月山河的皇袍看着依旧华丽,可掀开一看,皮肉早被藩镇割据啃得坑坑洼洼,宦官专权这根毒刺扎在脏腑里,党争的内耗又抽干了精血,连喘气都带着漏风的声响。各州府的官印还在流转,驿站的铜铃还在摇晃,可递到长安的奏报,十封里有八封是藩镇“请求”世袭的,剩下两封是宦官要赏赐的;驿站里跑死的驿马,驮的多是权贵们的私货,哪还有半分传递军情的急迫?

    nbsp而黄巢那声“我花开后百花杀”的怒吼,就像一把淬了火的尖刀,狠狠挑开了这层遮羞布。他本是个读过圣贤书的盐贩子,手里的账本比考卷还熟,可几次赶考都栽在“无人引荐”上——考官的眼里,只有牛党的门生、李党的故吏,哪看得见他这草莽里的才学?最后一次落榜,他站在长安城外的灞桥上,看着夕阳把护城河染成血色,突然放声大笑,笑得眼泪都流了出来:“这朝廷不要我黄巢,那我就自己挣个天下!”

    nbsp回到濮州,他把盐仓里的存盐全分给了饥民,振臂一呼:“如今官吏盘剥,藩镇割据,皇帝老儿在长安城里搂着美人喝酒,哪管咱们死活?想活命的,跟我走!”流民们扛着锄头、握着柴刀就来了,没几日就聚起数千人。有个瞎了眼的老妪,让孙子牵着来见黄巢,把怀里揣了三年的半块麦饼塞给他:“将军,俺们实在活不下去了,您带着俺们反了吧,就算死,也做个饱死鬼!”

    nbsp黄巢的队伍像滚雪球似的壮大。他们从山东打到河南,一路开仓放粮,喊着“天补平均”的口号——这四个字,比朝廷的“德政碑”管用百倍,饥民们提着篮子跟着他的大军走,队伍后面拖家带口的百姓,比士兵还多。唐僖宗在长安城里收到急报时,还在跟宦官田令孜斗蛐蛐,看了几行就扔在一边:“不过是些流寇,让藩镇去剿就是。”可他不知道,这些“流寇”的刀,已经快要砍到潼关的城楼上了。

    nbsp这时候的长安,还在演着最后的繁华。朱雀大街上,胡商的骆驼队依旧叮咚作响,只是驼铃里掺了几分慌乱;平康坊的妓院里,文人墨客还在吟诗作对,可酒杯碰在一起,多了些“不知明日身在何处”的叹息;宫墙内,唐僖宗刚给田令孜封了个“观军容使”,让他掌着神策军,自己则忙着给新得的白鹦鹉做金笼子——他以为,这天下再乱,也乱不到长安的红墙里。

    nbsp可历史的剧本,往往在最不经意处改写。黄巢的大军渡过淮河时,连降三天暴雨,仿佛老天爷都在为这场起义洗尘;而长安城里的牡丹,那年开得格外早,繁花似锦,却像在为一个王朝的落幕铺锦缎。没人知道,这场由盐贩子掀起的风暴,会把大唐卷向何方;也没人预料,黄巢那身“黄金甲”,真的会踏碎长安的朱雀大街。

    nbsp一场惊天动地的大起义,已如箭在弦。这杆箭射出后,藩镇的兵戈会不会转向朝廷?宦官的权力会不会在战火中崩塌?那些还在诗里哀叹乱世的文人,又会迎来怎样的命运?且看下文分解!

    nbsp一、黄巢的34;造反之路34;:从落榜书生到起义领袖的逆袭

    nbsp黄巢在曹州当盐贩子的时候,那可真是个不简单的人物。他身材高大威猛,足有八尺之高,站在人群中犹如鹤立鸡群一般。他的络腮胡如同钢针一般,根根竖立在脸上,给人一种粗犷而又威严的感觉。

    nbsp不仅如此,黄巢还有着一双令人惊叹的手。他的左手算账速度极快,甚至比算盘还要快上几分,任何复杂的账目在他手中都能迅速理清。而他的右手更是厉害,挥舞起刀来虎虎生风,能够轻易地劈断碗口粗的木桩,其力量之大,让人咋舌。

    nbsp然而,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于他们这些私盐贩子来说,却是异常艰难。朝廷对盐业实行垄断,盐价被炒得比黄金还要昂贵,百姓们苦不堪言。而黄巢他们这些私盐贩子,不仅要在白天躲避官差的严密巡查,稍有不慎就会被抓个正着;到了夜晚,还得时刻提防着其他盐枭的袭击和火并,可谓是危机四伏。

    nbsp尽管如此,黄巢他们一年到头都在拼命劳作,却只能赚取微薄的利润,这些钱甚至都不够给那些贪婪的官吏们塞牙缝。这样的生活,让黄巢心中的不满和愤怒与日俱增,也为他日后的起义埋下了伏笔。

    nbsp在曹州城的西边,有一家名为“醉仙坊”的酒馆,它看似平凡无奇,但实际上却是黄巢和他的兄弟们的秘密据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每天深夜三更时分,当整个城市都沉浸在寂静之中时,醉仙坊的坊主会巧妙地支开店内的伙计们,将后堂留给黄巢和他的兄弟们。

    nbsp后堂里,一盏昏黄的油灯散发着微弱的光芒,勉强照亮了这个略显狭小的空间。黄巢一脸怒容地坐在桌前,他猛地将手中的粗瓷碗往桌上一墩,碗中的酒液顿时溅出了大半。

    nbsp“朝廷这税加得也太没谱了!”黄巢愤愤不平地吼道,“去年每石盐才抽三成,今年竟然就敢要五成!照这样下去,咱们这群人迟早得去喝西北风!”

    nbsp坐在对面的尚让突然猛地一拍桌子,只听得“啪”的一声脆响,震得桌上的碗碟都跟着叮当作响起来。这突如其来的一下,把周围的人都吓了一跳。

    nbsp尚让此人,乃是黄巢的姑表兄弟,他早年曾在县衙里当过差。然而,由于他看不惯官场上的种种黑暗和官商勾结的丑恶现象,最终毅然决然地辞去了官职,选择跟随黄巢一同闯荡江湖。

    nbsp此刻,尚让满脸怒容,义愤填膺地说道:“大哥所言极是!反正横竖都是一个死,与其这样窝囊地活着,倒不如干脆反了!拼上一把,说不定还能给咱们这些兄弟们闯出一条活路来呢!”他的声音铿锵有力,充满了决心和勇气。

    nbsp旁边的王仙芝听了黄巢的话,也不禁连连点头,表示赞同。他原本就是一个私盐贩子的头目,与黄巢相识已久,手下还有好几百号兄弟。此刻听到黄巢的这番话,王仙芝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仿佛看到了一条光明大道。

    nbsp他激动地说道:“黄大哥,您要是真的愿意挑头造反,我王仙芝绝对是第一个响应的!那些官差根本不把咱们当人看,就像宰杀牲口一样对待我们。而那些贪官污吏更是可恶至极,老百姓们早就对他们恨之入骨了!只要我们振臂一呼,举起反抗的大旗,我相信肯定会有无数人响应的,根本不用担心没有人跟随!”

    nbsp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醉仙坊的后堂弥漫着浓烈的酒气和令人胆寒的杀气。这里成为了他们秘密活动的据点,表面上看似只是一个普通的酒馆,实际上却是他们策划起义的重要场所。

    nbsp他们以运盐为掩护,在曹州和郓州一带暗中联络盐贩和流民。这些人都是被官府压迫得走投无路的底层民众,对社会的不公充满了愤恨,很容易被黄巢等人的起义理念所吸引。

    nbsp醉仙坊的地窖原本是用来藏匿私盐的地方,如今被改造成了一个简陋的议事厅。在这个昏暗的空间里,他们商讨着起义的计划和策略。墙上挂着一幅简易的地图,用朱砂标注着官府的粮仓和兵站等重要目标。

    nbsp然而,有一次官差突然前来查房,这让黄巢等人措手不及。眼看地图就要被发现,黄巢当机立断,一把将地图塞进了灶膛里。与此同时,尚让则迅速搂住一个歌姬,开始调笑起来,故意制造出一种放荡不羁的氛围,成功地分散了官差的注意力,最终没有让对方看出任何破绽。

    nbsp乾符二年(公元875年)正月,这是一个注定不平凡的月份。在濮州的大地上,王仙芝率先举起了反抗的旗帜,他自封为“天补平均大将军”,这个称号仿佛预示着他要为天下的百姓带来公平和正义。

    nbsp消息迅速传遍了各地,黄巢听闻后,毫不犹豫地在曹州召集了数千名志同道合的兄弟们。他们头戴鲜艳的红巾,手持锋利的刀枪,在城外的空地上集结。

    nbsp这片空地顿时变得热闹非凡,数千人齐聚一堂,他们的目光都集中在土台上的黄巢身上。黄巢站得笔直,他的声音如同惊雷一般,在人群中炸响:“弟兄们!官府的压迫让我们走投无路,今天,我们不再忍受!我们要反抗,要为自己和天下的穷苦人争取一个活路!”

    nbsp他的话语如同火焰一般,点燃了在场每一个人的斗志。台下的数千人纷纷举起手中的刀,齐声高喊:“反了!反了!”这声音如同排山倒海一般,震耳欲聋,差点将天空都掀翻了。

    nbsp消息像一阵风一样,迅速地传遍了长安城的大街小巷。然而,此时此刻的唐僖宗,正置身于大明宫那宽阔的球场上,尽情地享受着马球带来的乐趣。

    nbsp这一年,唐僖宗年仅十四岁,还是个稚气未脱的少年。他的心思完全被驯马和斗蛐蛐所占据,对于朝政之事,他既不关心,也不了解。

    nbsp当宦官田令孜匆匆赶来,向他禀报“曹州有盐贩子造反”的消息时,唐僖宗只是漫不经心地挥了挥手,仿佛这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nbsp“一群泥腿子瞎闹腾罢了,”他懒洋洋地说道,“让郓州节度使随便派点人去打发他们就好了。”说完,他便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到了手中的球杆上,准备再次挥杆击球。

    nbsp只见他手腕一抖,球杆如闪电般划过空中,马球“嗖”的一声,如同离弦之箭一般,直直地飞进了球门。这精彩的一击,立刻引来了周围太监们的一片喝彩声和欢呼声。

    nbsp唐僖宗的脸上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他沉浸在这短暂的胜利喜悦中,早已经把那几千“乌合之众”的造反之事抛到了九霄云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群看似杂乱无章的“乌合之众”却如同野草一般疯狂生长。黄巢所率领的队伍一路向南挺进,势如破竹,接连攻克了郓州和沂州等地。每到一处,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打开官府的粮仓,将里面的粮食慷慨地分发给那些饥肠辘辘的百姓们。

    nbsp不仅如此,黄巢还颇具智谋,他深知宣传的力量。于是,他特意让人编撰了一首朗朗上口的歌谣,然后教导孩子们四处传唱:“黄王起兵,均平贫富;跟着黄王,有饭有布。”这首简单明了的歌谣,仿佛一把火炬,瞬间点燃了穷苦百姓心中的希望之火。

    nbsp那些饱受苦难的人们,一听到这首歌谣,立刻精神大振,纷纷扛起自家的锄头,推着独轮车,携家带口地投奔黄巢的队伍。短短几个月的时间,这支原本不起眼的队伍竟然如滚雪球一般迅速膨胀,人数达到了数万人之多!

    nbsp黄巢打仗,向来以智谋和心理战着称。这次攻打沂州城,他并未像往常一样急于攻城,而是想出了一个别出心裁的计策。

    nbsp只见城外不远处,突然多出了一个巨大的台子,台子上彩旗飘扬,锣鼓喧天。这是黄巢特意命人搭建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城中百姓的注意。

    nbsp每天清晨,尚让都会登上高台,手持铜锣,用力敲打。伴随着阵阵锣鼓声,他的声音也响彻云霄:“城里的百姓听着!咱们黄王说了,只杀贪官污吏、土豪劣绅,不伤一个良民!你们要是打开城门,咱们立马开仓放粮,让家家户户都有饭吃!”

    nbsp尚让的喊话,如同一阵春风,吹进了沂州城百姓的心中。他们本就对城中的贪官污吏和土豪劣绅心怀不满,如今听到黄巢如此承诺,心中不由得一动。

    nbsp然而,城中的官员和富户们却对黄巢的喊话嗤之以鼻。他们认为这不过是黄巢的缓兵之计,一旦城门打开,城中必将陷入一片混乱。

    nbsp就这样,黄巢的心理战在城外持续上演,而沂州城的百姓们则在内心的挣扎中,等待着最终的抉择。

    nbsp这句话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以风驰电掣般的速度飞进了城里。守城的士兵们大多都是本地的农民,他们的家庭早就已经断粮了,每天都在饥饿中苦苦挣扎。当他们听到城外传来的喊话时,手中紧握着的刀似乎都变得沉重起来,几乎快要握不住了。

    nbsp在这些士兵中,有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兵,他悄悄地对身旁的同伴说:“我娘和我的孩子们还在城外挨饿呢,如果黄王真的能够分给我们粮食……”然而,他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站在不远处的队正狠狠地瞪了一眼,吓得他立刻闭上了嘴巴。

    nbsp尽管如此,这个老兵的心思却早已像脱缰的野马一样,狂奔不止。他开始暗自琢磨,如果黄王真的能够分粮,那么自己的家人就不用再忍受饥饿的折磨了。这个念头一旦在他脑海中生根发芽,就再也无法抑制。

    nbsp到了第三天夜里,夜幕笼罩着整座城市,万籁俱寂,一片宁静。然而,就在这看似平静的夜晚,城中突然燃起了三堆熊熊烈火,火光冲天,照亮了黑暗的夜空。

    nbsp这三堆火可不是普通的火,它们是百姓们事先约定好的信号。这意味着起义军的行动时机已经成熟。

    nbsp黄巢站在城外,远远地望着那三堆火,心中涌起一股激动之情。他果断地下达了命令,起义军如猛虎下山一般,迅速冲向城墙。

    nbsp城墙上的守城士兵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喊杀声吓得惊慌失措。他们原本就对朝廷的统治心怀不满,如今见到起义军来势汹汹,更是无心抵抗。一些士兵甚至直接扔掉了手中的兵器,转身就跑。

    nbsp更有甚者,一些守城士兵竟然反过来为起义军带路,帮助他们顺利地爬上城墙。

    nbsp与此同时,知州老爷正在府中搂着小妾喝酒作乐,完全没有意识到外面发生的事情。当他听到那震耳欲聋的喊杀声时,才如梦初醒,惊恐万分。

    nbsp他手忙脚乱地想要逃跑,慌乱中连鞋子都顾不上穿,就匆匆忙忙地翻出了后墙。然而,他的运气实在太差,刚一落地,就被两个早就埋伏在那里的菜农给死死地按住了。

    nbsp这两个菜农平日里受尽了知州老爷的欺压,对他恨之入骨。如今终于有机会报仇雪恨,他们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

    nbsp只见他们迅速将知州老爷捆成了一个粽子,让他丝毫动弹不得。

    nbsp黄巢进城之后,果然如他之前所说的那样,立刻采取了行动。他下令让手下的士兵们将知州和那几个恶名远扬的劣绅的家产全部查抄没收。这些财产中,金银财宝被分给了士兵们作为奖赏,而粮食则被堆积在州衙的门口,准备分发给百姓们。

    nbsp这一天,州衙门口人头攒动,热闹非凡。百姓们得知这个消息后,纷纷赶来领取粮食。人群中有一个瞎眼的老婆婆,她由孙子牵着来到了州衙门口。虽然老婆婆看不见,但她能感受到周围人们的喜悦和兴奋。

    nbsp当老婆婆摸到布袋里那沉甸甸的小米时,她激动得泪水夺眶而出。她用颤抖的声音说道:“活了一辈子,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好官啊!黄王才是我们真正的大救星啊!”周围的人们也都纷纷附和着,对黄巢的善举赞不绝口。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这个场景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了黄巢的仁德和爱民之心。他不仅兑现了自己的承诺,还让百姓们真正受益。这样的好官,无疑会受到人们的衷心爱戴和拥护。

    nbsp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迅速传开,周边州县的百姓们得知黄巢的军队即将到来,心中涌起了一股难以抑制的期待和希望。他们渴望着黄巢能够带领他们摆脱困境,获得自由和解放。

    nbsp有些地方官员听闻黄巢的威名后,吓得魂飞魄散,连夜收拾行囊,如惊弓之鸟般仓皇逃窜。而另一些官员则明智地选择了投降,他们深知黄巢的实力和决心,明白抵抗只是徒劳,于是干脆打开城门,迎接黄巢的到来。

    nbsp黄巢的队伍就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吸纳着沿途的百姓和散兵游勇,规模越来越庞大。他们从山东出发,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所到之处,百姓们纷纷响应,加入到这支“解放”的大军中来。

    nbsp黄巢的军队继续南下,从河南打到江淮地区,那面写着“均平”二字的大旗,在乱世的风雨中高高飘扬,仿佛是一面象征着公平与正义的旗帜,吸引着无数人的心。这面大旗所到之处,人们欢呼雀跃,因为他们看到了改

第22章 黄巢起义的狂飙突进与大唐王朝的末日挽歌[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