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0章 藩镇割据下的暗流涌动与文人墨客的乱世悲歌[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安史之乱的烽火终于在公元763年熄灭,可这场持续八年的浩劫,早已将盛唐的锦绣山河撕得粉碎。长安朱雀大街上曾络绎不绝的胡商驼队不见了踪影,洛阳宫阙的琉璃瓦在兵火中剥落大半,黄河两岸的良田尽成焦土,千里沃野上只剩断壁残垣与哀鸿遍野。大唐,这座曾令万国来朝的帝国大厦,此刻就像件被狂风暴雨撕扯过的破棉袄——皇袍依旧穿在李氏子孙身上,各州府的官印仍在流转,可掀开那层勉强遮体的体面,内里全是触目惊心的窟窿。

    nbsp郭子仪单骑赴回纥营的壮举,确实像一剂强心针,暂时按住了吐蕃与回纥联军内侵的狂潮。那一日,白发老将卸甲解鞍,立于敌军阵前,凭一身忠勇与数十年威名,说得回纥可汗折箭为誓,倒戈共击吐蕃。长安城外的烽火暂歇,可这不过是外患的暂缓,帝国的根基早已被蛀空。安史之乱中为平叛仓促设立的节度使,如今手握兵权、财权、人事权,成了半独立的王国。河北三镇的节度使父死子继,将皇命视若废纸;中原诸镇则相互攻伐,以邻为壑,昔日统一的帝国版图,被分割成一块块画地为牢的势力范围。朝廷想削藩,却怕重蹈安史覆辙,只能眼睁睁看着这颗毒瘤越长越大,最终将帝国的血脉缠得窒息。

    nbsp朝堂之上,宦官的影子正悄然拉长。肃宗在位时,李辅国因拥立之功掌禁军、批奏章,竟敢对皇帝说“大家(指皇帝)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代宗朝的程元振、鱼朝恩,更是手握神策军,任免宰相如同儿戏。昔日三省六部的制衡被打破,文臣武将要么依附宦官求存,要么被构陷流放,朝堂成了宦官争权夺利的角斗场。每当有忠直之臣想拨乱反正,总会被无形的网罗住——不是被贬到瘴气弥漫的岭南,就是在深夜里被“盗匪”刺杀,长安城的月光,从此照见的多是阴谋与血泪。

    nbsp而那些在乱世中颠沛的文人墨客,更是将命运的悲欢离合写进了字里行间。杜甫拖着病体,从长安逃到奉先,目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写下“三吏三别”,字字泣血;王维被叛军俘获,囚于菩提寺,对着阶前落叶,吟出“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道尽亡国之痛;李白曾入永王幕府,想借乱世建功,却沦为阶下囚,在流放夜郎的途中,望着长江水长叹“轻舟已过万重山”,看似洒脱,实则藏着无尽的苍凉。他们曾是长安酒肆里的诗友,是曲江池畔的常客,如今却或困于战火,或贬于蛮荒,或在贫病中挣扎。他们的诗卷,成了这场浩劫最真实的注脚——有对盛唐的追忆,有对离乱的悲叹,更有对家国破碎的锥心之痛。

    nbsp安史之乱的风暴过去了,可它掀起的尘埃,却落在了大唐往后的每一个日子里。藩镇的兵戈、宦官的刀光、文人的叹息,交织成一曲哀婉的挽歌,让那个曾经“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世,成了再也回不去的旧梦。

    nbsp一、藩镇的34;土皇帝34;生活:节度使的逍遥与野心

    nbsp安史之乱的战火刚刚熄灭,大唐的广袤疆土之上,却并未迎来真正的和平与安宁。相反,一股新的势力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他们便是那些被称为“土皇帝”的各地节度使。

    nbsp这些节度使们手握重兵,掌控着一方的军事大权。他们不仅如此,还通过各种手段垄断了当地的财赋,使得朝廷的财政收入受到了严重影响。更有甚者,他们对朝廷的诏令视若无睹,将自家地盘上的规矩看得比圣旨还要重要。

    nbsp在这些“土皇帝”中,魏博节度使田承嗣的所作所为尤其引人注目。他的行为举止,简直就是将这份“土皇帝”的嚣张气焰演绎到了极致。

    nbsp他在魏州(今河北大名)城里大兴土木,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府邸。这座府邸气势恢宏,青砖黛瓦连绵数十里,一眼望不到尽头。仅仅是后花园,就占据了整整三个长安城坊的面积,令人咋舌。

    nbsp后花园内,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地依山势而建,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漳水如一条玉带般穿过园子,波光粼粼,为整个府邸增添了几分灵动之美。河岸两旁,遍植着各种奇花异草,这些花草都是从江南地区移栽而来的名贵品种,有的娇艳欲滴,有的清新淡雅,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nbsp园中还有九曲回廊,蜿蜒曲折地绕着假山,犹如一条舞动的长龙。暖阁与水榭相连,错落有致,别具一格。若是有陌生人贸然闯入这座府邸,恐怕会在这错综复杂的建筑中迷失方向,转上半天也难以找到出口。

    nbsp有一次,一名属官捧着军报匆匆赶来,想要面见这位主人。然而,当他踏入这座府邸时,却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一时间竟然有些不知所措。刚刚踏入园门,我便如同走进了一个迷宫一般,完全迷失了方向。我在一片牡丹园中绕来绕去,不知不觉间已经转了三圈,但始终找不到出口。就在我感到有些焦急和无助的时候,忽然闻到了一阵醇厚的酒香和脂粉气。这股香气仿佛是一种指引,引领着我穿过重重花木,最终来到了一座水榭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水榭中,田承嗣正斜倚在铺着白狐裘的软榻上,一条腿高高翘起,随意地搭在矮几上。他的怀中搂着两个容貌姣好的歌姬,面前的玉案上摆满了金银酒器,里面盛满了美酒。此时的他,正眯起眼睛,陶醉地聆听着婉转的乐曲。

    nbsp当我急匆匆地走进水榭时,田承嗣甚至连眼皮都没有抬一下。他只是懒洋洋地挥了挥手,示意那两个歌姬给我斟酒,并漫不经心地说道:“急什么?就算有天大的事情,也得先喝上三大碗再说!”说完,他便继续沉浸在那悠扬的乐声中,似乎完全没有把我放在眼里。

    nbsp而那封重要的军报,则被他随手丢在了一旁,仿佛它只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物品。军报上沾了半盏洒出来的酒,原本清晰的字迹也因此变得模糊不清,晕染开来。

    nbsp这些节度使们不仅生活极度奢靡,更是将他们所管辖的地区视为自己的私人财产。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在恒州(今河北正定)主政期间,竟然将赋税全部截留,据为己有,使得朝廷派来的转运使连城门都无法进入。

    nbsp有一次,宰相派遣使者前来催促缴纳粮草,李宝臣却在堂上拍着桌子破口大骂:“我这里土地上种出的粮食,我手下兵丁缴纳的赋税,凭什么要给长安那些坐享其成的人?”他的儿子李惟岳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仗着父亲的权势,出门时的仪仗比皇帝还要奢华——前面有二十名身披铠甲的骑兵开道,后面紧跟着一百多名侍女,手捧着香薰、食盒等物品。他所乘坐的马车更是使用了只有皇室才能使用的紫帷,车轮在石板路上滚动时,发出的铃铛声响彻半条街。

    nbsp百姓们见状,都吓得躲在门后偷偷张望,私下里纷纷唾弃道:“这哪里还是节度使的公子,分明就是小皇帝出巡啊!”

    nbsp在繁华的长安城中,宏伟的宫殿内,唐德宗端坐在御案前,他的眉头紧紧皱起,满脸怒容地看着各地送来的奏报。每一份奏报都像是一把火,点燃了他心中的怒火,让他无法抑制地将御案拍得震天响。

    nbsp唐德宗刚刚继位的那几年,心中充满了壮志豪情。他决心要重振朝纲,让大唐帝国重现昔日的辉煌。他对宰相杨炎说道:“朕就不信治不了这些藩镇!他们不过是朝廷所封的官员,竟然敢将自己的地盘视为世袭的家产?这简直就是对朝廷权威的公然挑衅!”

    nbsp唐德宗下定决心要采取强硬措施来对付这些藩镇。他下旨收回藩镇的人事权和财权,不再让他们随意任免官员和征收赋税。此外,他还打算派遣京官前往各州担任刺史,以削弱节度使的兵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nbsp这道圣旨犹如一道晴天霹雳,瞬间在朝堂之上引发轩然大波。而成德的李惟岳(此时李宝臣已去世,他自封留后)更是第一个按捺不住,像被踩了尾巴的猫一样跳出来,公然表示反对。不仅如此,他还迅速拉拢了魏博的田悦、淄青的李纳以及山南东道的梁崇义,这四位节度使一拍即合,如同四颗炸弹一般,凑在一起歃血为盟,毫不犹豫地扯起了反旗,这便是历史上着名的“四镇之乱”。

    nbsp李惟岳在恒州城外的校场上举行了一场盛大的誓师大会。只见他身披镶金嵌银的华丽铠甲,威风凛凛地站在高高的台子上,宛如战神降临。他高举双臂,声嘶力竭地高呼:“朝廷这是要断咱们的活路啊!他们要抢走咱们的饭碗!兄弟们,咱们不能坐以待毙,跟他们拼了——赢了,这地盘还是咱们的;输了,大不了鱼死网破!”

    nbsp台下的士兵们听闻此言,群情激愤,他们多数都是本地的农户出身,早已将节度使视为自己的衣食父母。此刻,他们被李惟岳的话语所煽动,个个眼睛赤红,如同一群饿狼,发出阵阵怒吼。一时间,刀枪林立,寒光闪闪,杀气腾腾,直冲云霄。

    nbsp这场叛乱持续了整整四年,长安城数次面临被攻破的危机,德宗皇帝甚至被逼无奈,只得逃离京城避难。在这漫长而残酷的四年里,战火纷飞,生灵涂炭,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nbsp尽管最终朝廷勉强平定了四镇之乱,但付出的代价却是极其沉重的。这场战争让朝廷深刻认识到,那些手握重兵的藩镇势力,已经如同尾大不掉的毒瘤一般,深深地扎根在大唐的土地上。想要铲除这些毒瘤,就如同在自己身上动刀,稍有不慎,便会引发大出血,甚至可能导致整个国家的崩溃。

    nbsp从此以后,大唐的地图上,藩镇的疆界变得越来越清晰,它们如同独立的王国一般,各自为政,对朝廷的命令阳奉阴违。而朝廷的权威,也在这场叛乱中遭受重创,只剩下长安城里那座孤零零的宫殿,显得无比凄凉。

    nbsp二、郭子仪的34;退休危机34;:老英雄的无奈与智慧

    nbsp郭子仪单骑入回纥大营的场景,仿佛一幅壮丽的画卷,深深地烙印在长安城里每一个人的心中。那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时刻,白发苍苍的老将,身披战甲,却毫无畏惧地卸下甲胄,解下马鞍,孤身一人立于数万铁骑之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他的身影在狂风中显得有些单薄,但他的气势却如泰山般巍峨。面对回纥可汗和他的大军,郭子仪毫无惧色,他的声音如同洪钟一般,响彻整个大营。仅仅用了三言两语,他便以其卓越的智慧和过人的胆略,说得回纥可汗心悦诚服,最终折箭为盟,表示愿意与大唐共同抗击吐蕃。

    nbsp这一幕,不仅让回纥军队为之倾倒,也让整个长安城为之沸腾。人们奔走相告,传颂着郭子仪的英勇事迹,将他视为拯救大唐的英雄。然而,对于金銮殿上的唐德宗来说,这份功劳却让他心情复杂。

    nbsp唐德宗深知郭子仪的功绩之大,他的单骑入营,不仅化解了大唐与回纥之间的危机,更使得两国联手,共同对抗吐蕃,从而挽救了大唐于亡国的边缘。然而,安史之乱的惨痛教训仍历历在目,那些手握重兵、功高震主的将领,往往成为帝王心头的一根刺,让他们寝食难安。

    nbsp唐德宗对郭子仪既倚重又心惊,他明白郭子仪的忠诚和才能,但同时也担心他的权力和威望会对自己的统治构成威胁。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下,唐德宗对郭子仪的态度变得微妙起来,既给予他应有的尊崇,又时刻保持着警惕。

    nbsp果不其然,时间并未过去太久,朝堂之上便有一名御史手持弹劾的奏章,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只见他面色凝重,双手捧着笏板,虽声音并不高亢,却如洪钟一般,每一个字都清晰地传入众人耳中:“启奏陛下,微臣以为,郭子仪身兼数镇节度使,统领数十万雄师,其麾下将士对他忠心耿耿。如今,天下百姓皆知郭令公之名,却对陛下您的存在知之甚少。如此一来,郭令公的威望可谓是如日中天,这恐怕并非国家之幸事啊!倘若他心生不轨,起了叛逆之意,试问这满朝文武,又有谁能够制衡得了他呢?”

    nbsp这句话犹如一颗石子,精准地投入了唐德宗那平静的心湖之中,瞬间激起层层涟漪。他的目光缓缓扫过阶下的群臣,眉头紧紧地皱起,仿佛能夹死一只苍蝇。

    nbsp郭子仪,这位平定安史之乱的大功臣,单骑退回纥更是拯救了长安城,其功绩之卓着,实难有人能与之相比。论起忠诚,似乎也是无懈可击。然而,自古以来,功高盖主者往往难以善终,这是一个残酷的历史规律。唐德宗心中暗自思忖,万一郭子仪也……他不敢再继续深想下去,但这个念头却如同幽灵一般,萦绕在他的心头,挥之不去。

    nbsp尽管如此,唐德宗还是忍不住在召见郭子仪时,言语之间多了几分试探之意。他的每一句话都像是经过深思熟虑,字里行间都暗藏玄机,似乎想要从郭子仪的回答中捕捉到一丝一毫的破绽或异样。

    nbsp消息像一阵风一样,迅速地传遍了郭子仪的府邸。此时,这位年迈的将军正站在花园里,手持水壶,细心地给兰花浇水。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他身上,勾勒出他那高大而略显佝偻的身影。

    nbsp当儿子郭曦匆匆赶来,将这个消息转述给他时,郭子仪的手并没有丝毫晃动,水壶里的水依旧均匀地洒落在兰花的花瓣上。他只是微微一笑,语气平静地说道:“陛下心里有顾虑,这也是人之常情啊。”

    nbsp说完,郭子仪放下水壶,缓缓转过身来,看着郭曦,眼中透露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淡然。他知道,皇帝对他的猜忌并非毫无缘由,但他并不想过多地争辩。在他看来,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他更看重的是自己的名声和家族的安宁。

    nbsp当天下午,郭子仪回到书房,铺开纸笔,毫不犹豫地写下了一封奏折。在奏折中,他表示愿意将自己统领的朔方军兵权全部交还朝廷,只保留一个“中书令”的虚职。这个决定虽然让人意外,但郭子仪却显得异常坚定。

    nbsp写完奏折后,郭子仪又做出了一个更加惊人的举动。他下令将府邸的大门、侧门全部敞开,连门房都撤走了。这样一来,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贩马的胡人,只要他们愿意,都可以毫无阻碍地径直走进院子里。

    nbsp这个举动引起了府中众人的一片哗然,大家都对郭子仪的行为感到不解。然而,郭子仪却不为所动,他坚信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他要用这种方式向皇帝表明自己的忠心和坦荡,消除皇帝的疑虑。

    nbsp有一天,城西有个卖胡饼的老汉像往常一样挑着担子路过郭府。他偶然间看到郭府的大门竟然敞开着,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好奇,便不由自主地朝里面张望了一下。

    nbsp这一看不要紧,老汉竟然鬼使神差般地径直走进了郭府的内院。就在他四处打量的时候,突然眼前一亮,只见郭子仪身着一件半旧的布袍,正蹲在廊下,小心翼翼地端着一盆洗脚水,准备给夫人王氏洗脚。

    nbsp那木盆的边缘已经被磨损得露出了毛边,显然使用了很长时间,但郭子仪似乎毫不在意,他专注地用一块布轻轻擦拭着夫人的脚踝,动作轻柔而细致。

    nbsp这一幕让老汉惊得目瞪口呆,手中的胡饼也“啪嗒”一声掉落在地。他结结巴巴地喊道:“郭、郭令公……您这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郭子仪听到声音,缓缓地抬起头,当他看清来人后,不仅没有丝毫恼怒之色,反而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和蔼的笑容,同时还轻轻地摆了摆手,示意对方进来坐下。

    nbsp他用一种轻松且自嘲的口吻说道:“哎呀,老哥啊,快进来坐吧!我不过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老头子罢了,在家给婆娘洗个脚而已,这有啥好稀奇的呢?”

    nbsp这番话通过各种渠道辗转传入宫中,最终传到了唐德宗的

第20章 藩镇割据下的暗流涌动与文人墨客的乱世悲歌[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