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9章 名将双星的终局之战与皇室恩怨的血色终章[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上回书说到,安史之乱的烽火早已烧透了大唐王朝的半壁江山,而这乱世棋局上的棋子,正被命运的手搅得愈发纷乱。

    nbsp郭子仪在河东的军帐里,正对着地图推演战局。案上的油灯忽明忽暗,映着他鬓边新添的白发——朔方军刚在河阳与史思明的叛军鏖战三日,斩了敌将三千,可他望着帐外伤兵的呻吟,眉头依旧锁得很紧。史思明那厮用兵如鬼魅,前几日还在洛阳城外摆开阵势,转天就派轻骑偷袭了唐军的粮道,害得士兵们啃了两天干硬的麦饼。郭子仪用手指在地图上重重一点,对着副将道:“明日分兵三路,一路佯攻洛阳,引他主力出动;另外两路绕到后方,烧了他的粮仓!”声音里带着老将的沉稳,却也藏着不容置疑的锋芒。

    nbsp千里之外的太原,李光弼正站在城墙上调试新造的投石机。这器械比当年守太原时又改进了几分,石弹能飞出三里地,砸在地上能陷出半尺深的坑。他望着远处叛军的营寨,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史思明派使者来劝降,说要与他“共分河北”,他当场把劝降书烧了,还让使者带话:“有种就来攻城,我这投石机正缺靶子!”帐下的士兵都知道,这位李将军看着沉默寡言,骨子里比谁都硬,当年在常山能饿着肚子死守孤城,如今手里有了新武器,更不会给叛军半分机会。

    nbsp而在平原郡的残破城楼上,颜真卿正用绑着绷带的手,写下给各州郡的檄文。他的左手在一次突围中被流矢射穿,至今握笔时还在发抖,可笔下的字依旧力透纸背,“贼寇虽凶,终是逆天而行;我等虽弱,心存家国便有万钧之力”。身旁的小吏看着他手腕上渗出的血染红了纸页,忍不住劝道:“大人,歇会儿吧。”颜真卿却摇摇头,指着城下正在操练的义军:“他们拿锄头的手都能握刀,我这点伤算什么?”他知道,这乱世里,笔墨与刀剑同样重要——檄文能聚人心,正如刀剑能退敌寇。

    nbsp长安城里的太极宫,早已没了开元年间的繁华。唐肃宗李亨坐在偏殿里,听着李辅国汇报成都的动静。“太上皇近日总在夜里哭,说想回长安看看。”李辅国低着头,声音里带着几分刻意的挑拨,“还让旧部偷偷送了些书信给河西节度使,怕是……”李亨猛地一拍桌,青瓷笔洗摔在地上,碎成几片:“他还不死心?”他起身走到窗前,望着宫墙外灰蒙蒙的天,心里像压着块石头——收复长安的捷报刚传来时,他曾想过迎父亲回京,可李辅国总在耳边念叨“放虎归山”,如今看来,这对父子的隔阂,怕是再也填不平了。

    nbsp成都的行宫里,李隆基正对着铜镜发呆。镜中的老人须发皆白,眼角的皱纹深如沟壑,哪里还有半分当年“三郎”的风采?他摩挲着镜匣里那支杨贵妃留下的钿盒,钿盒的珍珠宝石早已失去光泽,却被他摩挲得温润。有宦官来报,说肃宗派人送来了新酿的蜀酒,他却挥挥手:“拿走吧,我喝不惯。”他想念长安的梨花酒,想念曲江池畔的风,更想念那个陪他喝了一辈子酒的人。可如今,长安是儿子的长安,他这个太上皇,不过是蜀地的一个过客。

    nbsp而叛军营里的史思明,正搂着新纳的姬妾饮宴。帐外传来探马的消息,说郭子仪的军队正在渡河,他却满不在乎地灌了口酒:“让他来。”转头对身边的谋士道,“传令下去,明日把安庆绪那小子的人头送到唐军阵前,就说我帮朝廷‘清理门户。”他笑得狡黠,像只盘算着猎物的狐狸——安禄山死后,他的儿子安庆绪是个废物,这“大燕”的江山,早该姓史了。

    nbsp这大唐的天下,此刻正被无数股力量拉扯着:前线的刀光剑影,朝堂的明争暗斗,文人的纸笔丹心,百姓的颠沛流离。郭子仪能否一鼓作气收复洛阳?李光弼的投石机能否砸破史思明那老小子的野心?颜真卿的檄文能否聚起更多忠义之士?李亨与李隆基这对父子,终将以怎样的方式收场?而那反复无常的史思明,又会在这乱世里掀起怎样的波澜?

    nbsp风云变幻间,有人在战火里坚守,有人在权力中迷失,有人用生命书写忠义,有人用阴谋算计天下。这爱恨交织、情仇纠缠的大唐,下一幕又将上演怎样的惊心动魄?

    nbsp一、邺城之战:郭子仪的34;水攻奇谋34;与猪队友的神坑操作

    nbsp乾元元年的冬天,邺城城外的漳河结了层薄冰,寒风卷着雪沫子,打在六十万唐军的铠甲上,发出“簌簌”的声响。九大节度使的营帐连亘十里,旌旗在铅灰色的天空下猎猎作响,把这座被安庆绪占据的孤城围得水泄不通。

    nbsp安庆绪扒着邺城的垛口往下看,腿肚子抖得像筛糠。城外的唐军密密麻麻,从东门望到西门,全是攒动的人头和闪烁的刀光,连漳河对岸的树林里都藏着伏兵,鸟雀飞过都要被箭射下来。他回头对着亲信哭嚎:“完了完了!这么多人,就是填也能把邺城填平了!这城守不住了!”

    nbsp手下赶紧递上笔墨,劝他向史思明求救。安庆绪握着笔的手直打颤,写出来的字歪歪扭扭,全是“史将军救命”“若能解围,愿将河北之地尽献”之类的话,末了还不忘画个血手印,活像个被逼到绝路的泼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信使快马加鞭赶到范阳,史思明看了信,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早等着这一天了——安庆绪这小子无能,正好借唐军的手除掉他,自己再坐收渔利。当下拍着桌子喊:“备兵!本王亲自去救邺城!”十三万大军即日开拔,旌旗上“史”字打得老远就能看见,却在离邺城还有百里的地方停了下来,只派少量骑兵袭扰唐军粮道,摆明了要坐山观虎斗。

    nbsp郭子仪在中军帐里看得明白,这史思明是想等他们和安庆绪两败俱伤。他围着地图转了三圈,忽然一拍大腿:“有了!”转身对李光弼等节度使笑道,“邺城地势低,漳河就在城外,咱们引河水灌城,保管让安庆绪和史思明都变成落汤鸡!”

    nbsp这计策一出,众将纷纷叫好。士兵们连夜扛着沙袋修堤坝,凿冰开渠,把漳河的水往邺城方向引。冰冷的河水在渠里哗哗流淌,眼看着堤坝越修越高,只要再垒最后三层沙袋,打开闸门,邺城就得变成一片泽国。郭子仪站在堤坝上,望着远处邺城的城楼,眼里闪着光:“不出三日,咱们就能喝庆功酒了!”

    nbsp可就在这节骨眼上,监军鱼朝恩带着几个宦官,摇摇摆摆地进了营。这鱼朝恩是唐肃宗身边的红人,脸上堆满假笑,肚子挺得像个皮球,手里的拂尘甩得比谁都欢。他哪懂什么兵法?见唐军围了邺城半个月没动静,早就急着抢功劳,跑到唐肃宗面前一顿忽悠:“陛下,郭子仪那水攻太慢了!六十万大军围着一座孤城,传出去让人笑话!依奴才看,直接攻城,三天就能拿下邺城,活捉安庆绪!”

    nbsp唐肃宗本就对郭子仪手握重兵有些忌惮,听鱼朝恩说得天花乱坠,当即下旨:“罢黜水攻,即刻攻城!”

    nbsp圣旨一下,唐军立马乱了套。九大节度使谁也不服谁,没有统一指挥,你攻东门我打西门,兵力分散得像撒芝麻。史思明在远处看得清楚,趁唐军阵型混乱,突然亲率十三万大军杀了过来。他的骑兵像黑风一样卷进唐军阵中,唐军没料到叛军来得这么快,顿时溃不成军。

    nbsp更倒霉的是,撤退时突然刮起狂风,飞沙走石打得人睁不开眼。唐军士兵在黑暗中分不清敌我,只顾着往后跑,自相践踏的惨叫声此起彼伏,盔甲、兵器丢得满地都是,漳河岸边的冰面都被踩碎了,不少人掉进冰窟窿里,瞬间冻成了冰坨。

    nbsp郭子仪在乱军中杀开一条血路,看着溃散的军队,气得直跺脚,钢牙咬得咯咯响:“大好局势!全被这阉货毁了!”他想收拢残兵再战,可手下的士兵早就跑散了,只剩下几百亲兵护着他往后退。

    nbsp而鱼朝恩呢?早就带着宦官们躲在后面,见势不妙先跑了。回到长安,他反倒跪在唐肃宗面前哭哭啼啼,把黑锅全扣在郭子仪头上:“陛下!都是郭子仪指挥不力!他放着好好的城不攻,偏要搞什么水攻,耽误了战机不说,还让叛军钻了空子!若不是奴才跑得快,恐怕就要被他连累了!”

    nbsp唐肃宗本就对败仗怒火中烧,听了这话,当即下旨解除郭子仪的兵权,让他回长安赋闲。

    nbsp郭子仪接到旨意时,正在整理残部的花名册。那些名字,有的打了勾(阵亡),有的画了圈(失踪),密密麻麻写满了几大张纸。他望着窗外飘落的雪花,缓缓摘下头盔,露出满头白发,叹了口气:“我郭某征战一生,不怕死在沙场,就怕被自己人背后捅刀子啊。”

    nbsp就这样,这位平定安史之乱的擎天柱,立下赫赫战功却遭构陷,带着一身疲惫回了长安……。

    nbsp而邺城的战火依旧燃烧,史思明趁机吞并了安庆绪的残部,势力愈发壮大,大唐的平叛之路,又被这荒唐的内斗,拖进了更深的泥潭……。

    nbsp二、李光弼的34;河阳保卫战34;:教科书级别的防守艺术

    nbsp邺城之战的硝烟还没散尽,史思明的铁骑已如黑云压境,直逼洛阳。河阳成了拱卫东都的最后一道屏障,城楼上的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却掩不住守军的仓皇——李光弼临危受命赶来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景象:城墙多处坍塌,士兵们穿着破烂的铠甲,手里的兵器锈迹斑斑,粮仓的钥匙一打开,里面的米缸见底,只剩下几袋发霉的谷子。

    nbsp“报——”军需官跪在地上,声音发颤,“李将军,城中能战的士兵只有两万,还多是邺城溃退下来的残兵,粮草……只够撑十天。”

    nbsp部将们围着沙盘唉声叹气,有人搓着手说:“要不……咱们弃城吧?河阳太小,根本挡不住史思明的十万大军。”

    nbsp李光弼却弯腰从地上捡起一支断箭,“噗”地插进面前的土中,箭杆笔直,锋芒锐利。他环视众人,声音不高却带着千钧之力:“从今日起,这箭就是界碑。谁要是敢后退一步,谁要是敢提‘弃城二字,就跟这支箭一样,钉在这儿!”

    nbsp第二日清晨,史思明的大军就到了河阳城下。他骑着一匹西域宝马,在阵前耀武扬威,见城楼上的唐军稀稀拉拉,忍不住放声大笑:“李光弼,你就这点人?还不够我塞牙缝的!识相的赶紧开门投降,我还能赏你个一官半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骂声刚落,他忽然对手下说:“把咱们的战马都牵到河边洗澡,让城里的人瞧瞧,我史思明的马,都比他们的兵多!”

    nbsp一千多匹战马被赶到黄河边,个个膘肥体壮,鬃毛油亮,在水里扑腾着嘶鸣,场面蔚为壮观。城楼上的唐军看得眼都直了,有新兵忍不住嘀咕:“这么多马,冲过来咱们可挡不住……”

    nbsp李光弼却站在垛口,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转头对亲卫说:“去,把军中所有母马都牵到城楼上来,马驹子留在马厩里别喂饱。”

    nbsp亲卫虽疑惑,还是照办了。不一会儿,几十匹母马被拴在城楼的栏杆上,这些马刚生过马驹,此刻见不到崽子,又听着对岸公马的嘶鸣,顿时焦躁起来,仰着脖子“咴咴”直叫,声音又急又响。

    nbsp对岸的公马一听母马的叫声,顿时乱了套。有的挣脱缰绳,有的在水里直打转,没过多久,竟有几百匹公马不顾一切地跳进黄河,劈波斩浪游向河阳城楼,隔着城墙对着母马刨蹄子——连畜生都经不住这般诱惑,哪管什么主人的命令?

    nbsp史思明在阵前看得目瞪口呆,等反应过来,气得哇哇大叫,抄起马鞭劈头盖脸打向身边的马夫:“废物!连几匹马都看不住!李光弼你这阴招!有种出城来战!”

    nbsp城楼上的李光弼笑得更欢了:“史思明,兵不厌诈!你的马想归顺大唐,我总不能拒之门外吧?”

    nbsp这还只是开始。李光弼知道,光靠小聪明赢不了持久战,他琢磨出一套“跳刀战术”。从两万士兵里挑出五百个亡命徒,个个身材精悍,每人发一把尺余长的短刀,刀柄缠着防滑的布条。他亲自带着这些人在城楼上演练:“等叛军架云梯攻城,你们不用管别的,就从垛口跳下去,专砍他们的腿!记住,落地就滚,别让他们的长矛捅着,砍翻一个够本,砍翻两个赚一个!”

    nbsp敢死队员们听得热血沸腾,拍着胸脯喊:“将军放心!拼了!”

    nbsp几日后,史思明果然下令攻城。叛军扛着云梯往上冲,刚爬到一半,突然从城楼上跳下一群黑影,落地时“咕噜噜”滚到云梯下,手里的短刀“唰”地出鞘,对着叛军的小腿、脚踝一阵乱砍。叛军猝不及防,好多人从云梯上摔下来,摔断了胳膊腿,没摔下来的也被砍得惨叫连连,看着脚下这群像疯狗似的唐军,吓得魂飞魄散。

    nbsp这招“跳刀战术”成了史思明的噩梦。每次攻城,叛军都得先掂量掂量——云梯能不能架稳是次要的,就怕脚底下突然冒出个拿刀的疯子。有次他派最精锐的“曳落河”冲锋,结果被敢死队砍倒一片,连带队的将领都被削掉了半只脚掌,哭着喊着往后退。

    nbsp河阳保卫战就这么硬生生拖了两年。李光弼带着两万残兵,靠着奇谋妙计和死战到底的狠劲,把史思明的十万大军死死挡在黄河对岸。城里的粮草吃完了,士兵们就挖野菜、煮树皮;盔甲破了,就用铁片补;有人想逃跑,看到城墙上那支依旧笔直的断箭,又默默回了营房。

    nbsp史思明攻得越急,败得越惨,到最后连他自己都纳闷:“这河阳是块铁打的?李光弼是个阎王爷转世?”他哪知道,支撑唐军的从来不是兵力,是李光弼那句“后退者钉死”的誓言,是城楼上母马引来的公马,是敢死队员手里那把豁了口的短刀——这些看似零散的碎片,拼出的是乱世里最硬的骨头。

    nbsp这场以少胜多的保卫战,后来成了军事史上的奇迹。而河阳城头的风,依旧吹着,像在诉说着一个道理:有时候,决定战争胜负的,从来不是人数多少,是有没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

    nbsp三、皇室风云:李隆基的凄凉晚年与李亨的心病

    nbsp成都的行宫,原是蜀地藩王的旧宅,虽也算轩敞,却总透着股挥之不去的潮湿。李隆基坐在窗前的竹椅上,看阶下的青苔爬满了石缝,像极了他鬓角蔓延的白发。高力士被流放巫州的那天,老太监跪在地上磕了三个响头,说“奴才还会回来伺候

第19章 名将双星的终局之战与皇室恩怨的血色终章[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