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了解历史之大汉王朝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8章 双雄救国的铁血征程与皇室恩怨的剪不断理还乱[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上回书说到,天宝十五载的风,吹垮了大唐最后的体面。安禄山在范阳竖起的反旗,像一把烧红的烙铁,狠狠烫在帝国的脊梁上。那十万铁骑踏过黄河时,溅起的不是水花,是中原百姓的血泪——洛阳的宫阙被焚作焦土,潼关的尸骨堆成了山,连长安朱雀大街上的石板,都被叛军的马蹄磨出了深深的凹痕。曾经车水马龙的街坊,如今只剩断壁残垣间呜咽的风声,墙根下偶尔闪过几个衣衫褴褛的流民,见了人就像惊兔般逃窜,嘴里还念叨着“胡兵来了”。

    nbsp李隆基带着杨贵妃逃出长安时,銮驾的车轮碾过未央宫的残砖,发出“咯吱”的哀鸣,像极了这座王朝的呻吟。可谁能料到,一场仓皇奔逃,竟在马嵬坡酿出惊天悲剧。禁军士兵的刀光映着烈日,不仅砍碎了杨国忠的骄横,也斩断了帝王最后的温情。杨贵妃自缢的佛堂里,香炉里的残香燃了三日未绝,仿佛在替这位绝代佳人,为盛唐唱一曲挽歌。那支遗落的金钗后来在民间流转,有人说它沾了贵妃的血,夜里会发光;也有人说它被埋在马嵬坡的土里,每逢清明,会从草根下透出一点珠光——终究是乱世里,人们对那段繁华与悲凉的念想,缠成了剪不断的丝。

    nbsp太子李亨在灵武的军帐里披上龙袍时,烛火正映着他布满血丝的眼。帐外的朔风卷着沙尘,拍打着简陋的营帐,与长安宫殿的雕梁画栋判若两个世界。他攥着传国玉玺的手在发抖,不是因为畏惧,是因为肩上压着的江山——父亲逃去了成都,长安落了贼手,中原千里沃野成了战场,这副烂摊子,终究要他来收拾。当“肃宗”的年号传遍朔方军时,士兵们举着刀欢呼,声浪盖过了风声,那是绝望里燃起的一点星火。

    nbsp而此时的大唐,正等着两位“救火队员”登场。郭子仪在河东接到勤王诏时,正站在结冰的黄河边,望着对岸叛军的营帐。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将,亲手点燃了火把,烧断了河上的浮桥,火光映着他布满皱纹的脸,声音却斩钉截铁:“不破贼营,誓不还朝!”他麾下的朔方军,是从西北戈壁里滚出来的硬骨头,刀劈过吐蕃的铠甲,箭射穿突厥的帐篷,此刻正磨着刀刃,等着跟安禄山的叛军好好较量。

    nbsp李光弼在常山接到调令时,刚用计端了叛军的粮道。他站在城楼上,望着被俘虏的叛军士兵,眼神冷得像关外的冰。这位契丹出身的将军,用兵素来诡谲,当年在幽州,他能让安禄山的部下心惊胆战,如今面对老对手的叛军,更是憋着一股劲。他让人把缴获的粮草分给百姓,自己啃着干硬的麦饼,对部下说:“长安的宫阙还等着咱们回去扫尘,这仗,只能赢!”

    nbsp长安城的残垣断壁间,荒草已经没过了膝盖。曾在曲江池畔斗诗的文人,有的死在了乱兵刀下,有的背着书箧逃往江南;曾在教坊司弹琵琶的乐师,如今在叛军的营里被逼着奏乐,指尖弹的不是《霓裳羽衣》,是泪。但朱雀门的石狮子还立在那里,虽然被箭射得满身伤痕,却依旧瞪着眼睛,望着东方——那里,有郭子仪的铁骑正在踏雪而来;那里,有李光弼的军旗正在逆风飘扬。

    nbsp新的故事,就在这断墙与烽火间徐徐展开。是郭子仪能收复两京,还是叛军会继续肆虐?是肃宗能重整河山,还是乱世会没完没了?那些在战火里挣扎的百姓,那些在军帐里不眠的将军,又将书写怎样的传奇?且看下文……。

    nbsp一、郭子仪的34;职场逆袭34;:老将军的崛起之路

    nbsp郭子仪接到平叛诏令的那日,正是暮春时节,庭院里的紫藤萝开得泼泼洒洒,紫莹莹的花串垂在廊下,落了一地碎紫。他正坐在竹椅上,手里摇着蒲扇,给膝下几个扎着总角的孙子讲当年征讨吐蕃的故事:“……那回爷爷带着铁骑绕到敌后,就像老鹰抓兔子,一把抄了他们的粮草营……”小孙子们听得眼睛发亮,正缠着要学耍长枪,门吏却捧着一卷明黄的诏书闯了进来,脸色急得通红:“将军!宫里来的急诏!”

    nbsp郭子仪接过诏书,展开时手指微微一顿。宣诏的宦官站在一旁,尖着嗓子念完肃宗的旨意,无非是“国难当头,盼卿出山”的恳切。他捋了捋胸前花白的胡子,目光扫过廊下嬉闹的孙子们,又望向院墙外隐约传来的烽火消息,转头对侍立在侧的儿子郭暧笑道:“看来老头子的退休计划,得往后推推了。”语气里没有半分怨怼,倒像是赴一场早就约好的宴席。

    nbsp这郭子仪可不是寻常武将。早年间在河西节度使帐下时,他因性情刚直,不肯给宦官送礼,被构陷成“通敌”,一撸到底贬去守仓库。那仓库在长安城西北角,堆满了发霉的粮草,他每日里扛着账本清点,手里的长枪被用来挑粮袋,枪尖都磨秃了。有回郭暧去看他,见父亲正对着一袋陈米叹气,嘴里念叨:“我这杆枪,当年能挑落吐蕃的上将,如今却只能挑粮袋……”说罢却又摇摇头,拿起抹布把枪杆擦得锃亮——他心里的火,从来就没灭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如今临危受命,郭子仪当日便点齐朔方军出征。他治军极严,行军路上不许士兵踩踏农田,宿营时不许惊扰百姓。有回军队在河北一个村落休整,一个年轻士兵饿极了,趁农户不注意,偷了灶上刚烙好的烧饼。刚咬了一口,就被郭子仪撞个正着。那士兵吓得瘫在地上,手里的烧饼掉在泥里,哭着求饶:“将军饶命!小的实在饿得撑不住了,才一时糊涂……”

    nbsp郭子仪站在原地,脸色铁青。周围的士兵都跪下来求情:“将军,他也是饿急了,饶他这一回吧!”郭子仪却缓缓摇头,声音斩钉截铁:“饿不是作恶的理由!今日他敢偷百姓的烧饼,明日就敢抢百姓的钱财,往后更敢害百姓的性命!军纪如铁,岂能徇私?”说着便要下令推出去军法处置。最后还是村老捧着一篮新烙的烧饼赶来,替那士兵求情,才改为杖责二十。板子打在身上的声音传遍营寨,从此朔方军走到哪里,百姓都敢开门迎纳——“郭将军的兵,连路边的麦穗都不会碰”的名声,比军旗还先一步传到远方。

    nbsp收复河北的战役中,郭子仪在嘉山遇上了老对手史思明。史思明骑着一匹黑马立在阵前,头盔上的红缨在风中乱颤,隔着两军阵前的空场喊话,声音粗野如狼:“郭子仪!你我都是胡人,你是华州郑县的,我是营州柳城的,当年在边镇还喝过同一坛酒!何必为姓李的卖命?不如你归降我军,将来平分这大唐江山,岂不快活?”

    nbsp郭子仪闻言,将手中的长枪往地上重重一戳,枪杆插进泥土半尺深,震得周围的亲兵都心头一凛。他扯开嗓子回应,声如洪钟,盖过了战场上的风声:“史思明!你错了!我郭子仪虽是胡人,却知‘天下二字!我不为李家卖命,为的是河北的百姓不被屠戮,为的是中原的农田不被践踏,为的是长安的宫阙还能让百姓避雨!你这反贼,祸乱天下,手上沾满同胞的血,今日就是你的死期!”

    nbsp话音未落,他翻身上马,摘下背后的长弓,一箭射穿了史思明身边的将旗朔方军如潮水般涌上前,郭子仪一马当先,长枪舞得如银龙出海,枪尖所过之处,叛军甲胄碎裂,惨叫连连。史思明本想倚仗人多势众,没料到郭子仪的军队竟如此悍勇,尤其是那些西北来的骑兵,马快刀利,转眼就冲垮了他的阵脚。

    nbsp激战半日,叛军尸横遍野。史思明见势不妙,拍马就逃,慌不择路间,连脚上的战靴都跑掉了一只,光着脚丫子钻进密林,才算捡了条命。嘉山一战,郭子仪斩首叛军四万,缴获的粮草兵器堆成了山,河北十几个被叛军占领的州县,闻听消息纷纷反正。

    nbsp夕阳西下时,郭子仪站在嘉山的山顶,望着远处重新竖起大唐军旗的城池,解下头盔,任凭山风吹乱花白的头发。他从怀里掏出一个皱巴巴的烧饼——那是今早百姓塞给他的,还带着余温。咬了一口,他忽然想起守仓库的日子,那时对着粮袋叹气,不就是盼着有朝一日,能用长枪护住这天下的烟火气吗?

    nbsp如今,这口气,总算喘过来了。只是他知道,前面的路还长,长安的宫阙还在叛军手里,史思明也只是逃了,这场仗,还得打下去。他转身对郭暧道:“传令下去,明日拔营,向洛阳进发!”

    nbsp二、李光弼的34;守城传奇34;:太原城下的生死较量

    nbsp李光弼在太原城上演的“空城计2.0”,比当年诸葛亮的那出更添了几分诡谲与悍勇。

    nbsp彼时太原城就像惊涛骇浪里的一叶孤舟——城中守军满打满算不过数千,还多是临时拼凑的乡勇,连像样的铠甲都凑不齐;而城外,史思明带着十万叛军黑压压地围了三层,连营百里,旌旗遮天蔽日,马蹄声日夜不息,震得城墙砖缝里的土都簌簌往下掉。

    nbsp部将们扒着垛口往下看,脸都白了,拉着李光弼的袖子直跺脚:“李将军!这城没法守啊!敌军一个冲锋就能踏平咱们的城墙,不如趁早突围吧!”

    nbsp李光弼却站在城楼正中,手指轻轻敲着腰间的佩刀,眼神里没有半分慌乱。他望着城下密密麻麻的叛军,忽然对身边的参军说:“去,把城里的百姓都动员起来,男女老少都行,带他们上城墙挖洞——就说,这是能退敌的‘神秘武器。”

    nbsp百姓们半信半疑地扛着锄头、铁锹涌上城墙。李光弼亲自划了线,让他们在城墙内侧每隔三尺挖一个半人高的洞,洞口用木板挡着,外面瞧不出半点痕迹。有人边挖边嘀咕:“这洞能挡十万大军?怕不是将军急糊涂了吧?”李光弼只笑不答,转头让人把府库里的旧木料、铁块都搬出来,叮叮当当敲了三日,谁也不知道他在捣鼓什么。

    nbsp三日后,史思明的攻城令下来了。叛军推着云梯、撞车往城墙上冲,喊杀声震得人耳朵疼。就在云梯快搭上城头时,李光弼忽然挥手:“开洞!”

    nbsp刹那间,城墙上的木板“哗啦”一声被扯开,无数黑洞洞的洞口露了出来。没等叛军反应过来,洞里突然飞出无数拳头大的石块,像下雨似的砸下来——有的砸在云梯上,把木头砸得粉碎;有的直接砸在叛军头上,脑浆迸裂;还有的滚进人群里,撞得人仰马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原来李光弼早让人把投石机拆了,零件改装成小型抛石装置,藏在墙洞里,百姓们轮着班拉动机关,这“墙洞抛石机”比寻常投石机更灵活,专砸敌军密集处。史思明在阵前看得目瞪口呆,等回过神来,气得哇哇大叫,指着城头骂:“李光弼!你这是使诈!有种出城来战!”

    nbsp李光弼正站在城楼最高处,手里端着碗热茶,闻言哈哈大笑,声音顺着风飘到城下:“史思明,兵不厌诈懂不懂?有本事你也挖洞抛石啊!没那能耐,就别在这儿嚷嚷!”

    nbsp叛军连攻几日,非但没占到半点便宜,反倒被墙洞里的石块砸得死伤惨重,连史思明最得意的“先登营”都快打光了。可李光弼的狠招还在后头。

    nbsp某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挑了五百名敢死队,个个光着膀子,手里攥着短刀,趁着叛军熟睡,从城墙的暗门摸了出去。这些人都是本地猎户出身,熟悉地形,像狸猫似的摸到叛军大营边缘,瞅准史思明的中军帐——那帐篷外挂着两盏大红灯笼,最是显眼。

    nbsp一个敢死队员屏住呼吸,悄悄掀开帐帘一角,借着月光往里瞧:史思明正趴在榻上打呼,脑袋离帐帘不过三尺远。他握紧短刀,刚要冲进去,帐外突然传来巡营士兵的脚步声,吓得他赶紧缩了回去,却不小心碰倒了帐边的长矛,“哐当”一声响。

    nbsp史思明吓得一激灵,从榻上滚下来,连鞋都没穿,光着脚就往外跑,嘴里还喊:“有刺客!快护驾!”等亲兵举着火把冲进来,只看见空荡荡的榻和掉在地上的头盔,那敢死队员早就混进夜色里,回了太原城。

    nbsp经此一吓,史思明成了惊弓之鸟,夜里不敢睡在中军帐,换了三个帐篷,还是夜夜做噩梦。叛军将士更是人心惶惶,白天被城墙上的石块砸,夜里怕被敢死队摸,没过多久就断了粮草,士兵们饿得起不来床,连战马都开始啃树皮。

    nbsp这场太原保卫战,李光弼硬是用几千人拖住了十万叛军,不仅守住了城池,还趁机袭扰敌营,杀得史思明损兵折将,最后只能灰溜溜地撤军。消息传到灵武,肃宗捧着战报,激动得把茶杯都摔了——这是安史之乱以来,唐军打的第一场像样的大胜仗,像一剂强心针,让绝望中的大唐看到了希望。

    nbsp而太原城的百姓,再也不说那墙洞是“糊涂主意”了。他们在城墙上刻下“李光弼退敌处”,逢人便讲:“咱们李将军,不用弓箭不用刀,挖几个洞就把十万大军吓跑了!”只是没人知道,那些日夜守在墙洞旁抛石的百姓,手上磨出的血泡,比城墙砖还要厚。

    nbsp三、皇室恩怨:李隆基与李亨的微妙博弈

    nbsp灵武城的临时宫室,是用旧驿馆改造的。唐肃宗李亨坐在那把勉强凑出来的

第18章 双雄救国的铁血征程与皇室恩怨的剪不断理还乱[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