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太空流浪从手搓飞船开始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章 (总第190章)五维阶的成功突破与外物变形能力的意外收获[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12.1nbspE73资料获取与初步研究

    nbsp地球历2907年夏,一个大晴天的早上,阳光在伊瑟拉主星地表铺洒出金色暖意,而华夏舰队却正孤独地穿梭于宇宙深处。

    nbsp这里没有昼夜交替,只有无边无际的黑暗如同巨型墨幕将舰船包裹,唯有舰体外部的冷光指示灯与远处星辰微弱的光点,在这片死寂的黑夜里勾勒出舰队前行的轨迹。

    nbsp林轩接通了与伊瑟拉文明几位核心人员的远程即时通讯。

    nbsp他不仅详细说明了华夏文明遭遇的厄运,还特意提及E73在念力触碰下产生意识波动、传回“强核力电磁力对冲补偿值”的异常情况。

    nbsp通讯中,几位长老对全员精神冻结的遭遇深表惋惜与安抚,而陪同莱拉夫人的卡列斯博士,一听到“E73”的名字便猛然反应过来,这位正是伊瑟拉能量研究中心“多力场协同稳定”领域的权威专家,也是他多年的老同事。

    nbsp“林老弟,E73当年可是咱们中心破解‘强核力越界干扰电磁力难题的核心人物!”卡列斯博士的声音带着急切:“他早年间一直钻研‘多力场平衡调控,说不定他深层记忆里封存的研究,就是你解开‘强力解绑雾装置的关键。你先稳住,我这就去他当年的工作台电脑里找找,他总爱把重要数据存在加密的‘力场实验日志文件夹里,或许能挖出有用的线索!”

    nbsp林轩眼睛瞬间亮了,声音里满是按捺不住的激动,连量子意识流都泛起细碎的银蓝光纹:“老卡!您没跟我开玩笑吧?E73居然是破解那难题的核心人物!这可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啊!要是能找到他的‘力场实验日志,说不定咱就能把强力解绑雾装置的症结给揪出来了!您快去查,我在这儿等着,有任何发现咱随时通联!”

    nbsp地球历2911年2月,历经一个月的筛选汇总,卡列斯博士终于紧急连通林轩的远程通讯,语气难掩兴奋:“林老弟!找到了!这是E73三十八年前的‘力场波动缓冲算法完整手稿,还有他记录的‘暗物质晶体力场适配阈值表!”

    nbsp随着数据文件同步传输至林轩的终端,卡列斯进一步解释核心价值,“你看这份算法,专门针对强核力失控对冲电磁力的情况设计,能精准计算补偿参数,刚好对应你之前说的‘强力解绑雾干扰四力平衡的问题;还有这阈值表,详细标注了不同暗物质晶体纯度与力场强度的适配范围,而那装置的核心就是暗物质晶体。这些资料,绝对能帮你突破解析装置时‘四力紊乱难控的瓶颈!”

    nbsp林轩立即基于资料开展桌面模拟,将E73的补偿参数代入此前模拟装置力场的混乱数据后,屏幕上原本缠成一团的四条力场曲线一下子就变平稳了,但对比残雾实测数据发现,“补偿算法”计算结果与“残雾实测值”存在8%系统误差。

    nbsp林轩压不住探究欲说:“您快看!虽有误差,但参数刚放进去,这四种力的配合稳定性就提了一大截,我怀疑是残雾与暗物质晶体的匹配度影响了精度,得先验证‘残雾晶体匹配度这个假设!”

    nbsp卡列斯博士听完,立刻接话:“你这发现点到了要害!E73的算法就像精准的‘鞋模,按纯晶体的‘脚型做的;可你手里的残雾混了杂质,就像‘脚裹了层灰,鞋模再好也得差几分。‘残雾晶体匹配度这假设,就是要把这层灰捋清楚,让鞋和脚严丝合缝!”

    nbsp“可不是嘛!不管咋说,太谢谢您了,老卡!”林轩认真地说,“有了这份资料,我不光能稳稳当当地推进装置解析,说不定还能顺着‘多力场平衡的路子,打破五维阶修炼里‘四力维度适配的僵局。等有进展,我第一时间跟您说!”

    nbsp挂断通讯后,林轩随即整合E73资料与日焓文明能量协同经验、强力解绑雾残雾数据,正式建立“四力调控研究框架”。

    nbsp至此,E73遗留资料带来的关键突破告一段落,华夏舰队解析强力解绑雾装置有了精准理论支撑,林轩的五维修炼也找到了新的探索方向,原本孤立的“科技解析”与“念力修炼”两条线,因这份来自伊瑟拉文明的资料,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联动推进。

    nbsp12.2nbsp日焓文明经验借鉴与实验探索

    nbsp华夏号科研舱的舷窗外面,银蓝色的星尘跟碎钻似的慢慢飘着。

    nbsp林轩轻轻闭上眼,量子态意识流变成一缕细细的银蓝光带,顺着日焓文明心得的数据脉络慢慢往里钻。

    nbsp等碰到“二级恒星系文明”的记载时,意识流突然停住了。

    nbsp这里面藏着的发展路子,跟华夏舰队之前走的“攒劲儿的路”特别像,一下子就把他的注意力抓得死死的。

    nbsp这时,日焓文明大事记的第一段关键记载在意识中清晰展开:“地球历公元前3万年nbspnbsp公元100年,日焓因能量储备技术不足和跨天体移动风险,无法远行,通过绘制‘能量地图和开发原始量子通讯技术,拓展太阳系内活动边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林轩的目光落在图景里两团焓能絮团的互动上,它们相互触碰,银蓝色的量子波纹在两者间流转,像是在传递“某片区域能量密度低”“小行星背面有辐射盲区”的信息。

    nbsp意识图景中,太阳不再是蒙昧时代那般“能量无序涌动”的模样:无数淡金色的焓能絮团在恒星周边的能量场里移动,有的贴着日冕层捕捉辐射,有的绕着小行星带记录能量波动,连周身的能量波纹都透着肉眼可见的“探索感”,再也不见早期文明的混乱与茫然。

    nbsp林轩的意识流轻轻悬在图景上方,指尖传来的量子共振频率格外稳定,他忍不住轻声呢喃:“这哪是简单的‘活动?分明是在系统性地摸太阳系的‘能量家底啊。”

    nbsp“能量存得不够,跨星球走又危险,换谁碰到这俩事儿都得犯难。”他看着焓能絮团用能量光点画的“太阳周边能量分布图”,那些光点连不同区域的能量数据都标得清清楚楚,甚至“太阳峰值和谷值那半边的能量差别”都没落下,“可它们没硬着头皮往前冲,反倒静下心来画了这张能量地图,把哪儿有能量、哪儿有危险都摸得明明白白;还弄出了量子通讯,让族群能远程互相配合,省得单个个体去探索白白送命。”

    nbsp想到这儿,林轩突然想起他的舰队早年间刚离开木卫二那会儿的难处。

    nbsp那时候的星图,全是靠地球文明时期的科技基础画出来的。那会儿技术不行,这些星图精度特别低,也就够短距离星际航行用用,别说深入没去过的星域了,就连小行星带都不敢随便穿。

    nbsp每次规划新航线、标宇宙里的资源点,都得靠侦察舰一点点实地测绘,又费时间又费劲儿。

    nbsp“这不就是把‘走不出去的坎儿,变成‘先把家门口守好、摸透的机会嘛!咱当年靠的也是这‘先稳住再慢慢往前挪的法子,日焓这想法也太实在了!”他的意识流轻轻扫过图景里的“能量地图”,好像能透过那些光点,看见两个文明在不同时候,都靠着“把自家底儿摸明白”稳稳往前走的样子。

    nbsp跟着意识流往下走,画面突然变了。

    nbsp在空无一物的宇宙里,几十团焓能絮团围成一圈,外面裹着一层淡蓝色的能量罩,正拦着一颗直径5公里的彗星碎片不让它撞过来。

    nbsp碎片砸在能量罩上,碎成了银灰色的小颗粒,可能量罩就轻轻抖了抖,一点儿要破的样子都没有。

    nbsp林轩的眼睛一下子睁大了,这场景让他立马想起华夏舰队以前用战舰护盾挡陨石雨的事儿,“这能量文明能量罩的结实劲儿,居然能扛住彗星碎片?”

    nbsp对应的记载随即浮现:“地球历100年nbspnbsp258年,日焓以‘量子操控与‘能量护盾为核心,构建起太阳系内的二级文明体系,完成太阳系量子通讯网络建设,成功抵御直径5公里的小型彗星撞击,正式迈入二级文明。”

    nbsp林轩的意识流凑近图景中的能量护盾,能清晰感知到护盾内部的量子波动。

    nbsp每一缕能量丝都在精准调整频率,像无数小手共同托住冲击,没有一丝紊乱。

    nbsp“从画地图求稳当,到建护盾扛风险,这中间指定没少走冤枉路。”他忍不住琢磨,“就说那量子操控吧,咋精准调能量?调多了白浪费,调少了又挡不住;还有那能量护盾,强度咋卡得正好能扛住彗星?真要是护盾碎了,里头的族群全得受牵连。”

    nbsp可瞧见图景里焓能絮团有条理地调着护盾参数的样子,他又很快想通了,“但人家不光把这些事儿搞定了,还把通讯网铺得满太阳系都是。彗星刚冒头,远在火星轨道的焓能絮团就收到信儿,提前调位置来帮忙,这哪儿是‘单点防御啊?分明是把整个太阳系改成‘体系化保命的堡垒了!”

    nbsp这话刚说完,林轩忽然想起自己正在研究的“强力解绑雾”装置。

    nbsp每次模拟力场都只能操控单一力,稍微复杂一点就乱作一团,可不就是“单点技术突破难”的问题?

    nbsp“日焓这股‘啃硬骨头的韧劲,太值得学了!它们能把量子操控、能量护盾、通讯网络整合到一块儿成个体系,我研究那台装置的时候,说不定也该从‘单独模拟一种力改成‘让四种力一起配合试试?”林轩的量子态意识流轻轻晃了晃,银蓝色的光带泛起细碎的涟漪,跟为这个突然冒出来的新想法高兴似的。

    nbsp地球历2911年5月,林轩开展第一次“残雾微剂量”实验:以E73阈值表中“暗物质晶体30%能量输出对应弱核力适配阈值”为依据,向小型花岗岩样本释放微量残雾。

    nbsp实验结果显示,30%阈值确实能精准屏蔽弱核力,样本内部结构未出现明显损毁,初步验证阈值可行。

    nbsp但观测发现,宏观花岗岩样本边缘出现0.3%不可控解离,且反复测试后该现象仍存在。

    nbsp林轩分析数据后认为:“实验室环境并非绝对稳定,可能是温度、微量电磁辐射等‘环境噪声干扰了残雾作用效果,得把这个变量纳入后续实验设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林轩盯着实验数据,指尖轻点屏幕上那处解离痕迹,语气带着几分了然:“这就跟用特精准的镊子夹细针似的,本来瞄得倍儿准,可旁边总有股小风把镊子吹得晃悠两下阈值这‘镊子没毛病,但温度、电磁辐射这些‘环境噪声就是那股捣乱的小风,不把它们挡严实了,再准的活儿也得差那么一丁点儿!”

    nbsp为验证“解绑雾靠改变物质聚合规矩起效”的初始猜想,林轩在科研舱搭建了第一组对照实验。

    nbsp地球历2911年8月,林轩在原有对照实验基础上,引入“日焓恒星模型”做交叉验证。

    nbsp将装置力场数据与日焓文明“恒星能量循环模型”的频率曲线对比,发现两者在某一区间重叠度达92.7%。

    nbsp结合实验中四力同步震荡的特性,他首次猜想“强核力引力耦合常数可变”nbsp。

    nbsp若能通过调控耦合常数让两力协同,或许能解决四力紊乱问题。

    nbsp据此,林轩开始搭建“四力共振腔”,计划通过共振环境进一步验证耦合常数的可变性。

    nbsp此次对照实验同步启动:左侧实验台放置花岗岩样本,右侧放置钛合金样本,启动装置释放微量解绑雾。

    nbsp同时用高灵敏度力场监测仪捕捉四力变化。

    nbsp实验开始后,花岗岩表面逐渐出现裂纹,钛合金则缓慢分解为金属微粒,但两者均未出现结构损毁。

    nbsp监测数据显示,此时强核力的作用范围从原子核级(10?1?m)扩展到宏观毫米级,电磁力的分子结合键强度下降47%,这与“强核力出界干扰电磁力”的猜想初步吻合。

    nbsp可当他尝试用念力模拟的装置基础能量波动时,意外发生了,念力丝刚触达模拟力场,四力瞬间紊乱。

    nbsp电磁力缠满念力丝导致监测仪短路,弱核力衰变速度加快3倍,引力甚至在实验台上方形成直径5厘米的时空漩涡。

    nbsp紧急关停实验后,林轩反复核对数据,发现紊乱时四力的波动峰值出现同步震荡。

    nbsp此次实验失败直接让他发现“四力存在同步震荡”的关键特性,打破了“四力独立作用”的初始认知。

    nbsp林轩指着屏幕上两条近乎重合的频率曲线,眼睛亮了:“这就跟俩唱京剧的似的,本来各唱各的调,没想到在某段唱腔上居然能严丝合缝地合上!日焓恒星模型是‘老戏骨,咱这装置力场数据就是‘新角儿,它俩92.7%的重合度,就是找到能一起搭戏的‘调门儿了。这‘强核力引力耦合常数可变的猜想,就是想琢磨琢磨,咋让这俩‘角儿不光能搭戏,还能互相搭着调儿把活儿干得更顺,那四力紊乱的问题不就解了?搭‘四力共振腔就是搭个‘戏台子,好实地看看它们到底能不能唱到一块儿去!”

    nbsp地球历2911年10月,更关键的第二组“残雾渗透”事故意外启动。

    nbsp一缕淡银色残雾从装置封存容器缝隙飘进修炼舱,恰好落在正在运行的五维力场模拟器旁。

    nbsp林轩立即调取监测数据,发现残雾覆盖区域的强核力强度骤降62%,如同被无形膜包裹,原本剧烈波动的强核力曲线变得平缓。

    nbsp更惊人的是,强核力被屏蔽后,电磁力、弱核力、引力自发形成平衡态,在模拟器的五维投影中撑开“真空窗口”。

    nbsp林轩抓住这一意外机会,顺势用光学监测设备测出“单力屏蔽真空折射率”关系。

    nbsp单力屏蔽强度每提升10%,真空折射率对应下降这一数据为后续“五维折叠”技术的光学参数计算奠定基础。

    nbsp引力呈银灰蛛网状分布,电磁力如淡蓝丝线交织,弱核力化作金光点闪烁,强核力则以光晕形态环绕在外,四力五维真相对称图谱首次完整显现。

    nbsp这一现象直接证实“单力屏蔽”的可行性,为后续阈值验证实验提供核心依据。

    nbsp林轩盯着模拟器上的“真空窗口”,语气里满是兴奋:“这就跟家里漏水似的,本来愁着找不着漏点,结果一滴水顺着缝儿滴到了台灯上,反倒让咱看清了水管的走向!这残雾就是那滴‘意外的水,不光让强核力这‘水管的波动稳了,还帮咱测出了‘单力屏蔽真空折射率这组关键数据。就像借着滴水摸清了水管规律,咱以后搞‘五维折叠的光学参数,总算有了准头,这‘真空窗口就是给咱指了条明路啊!”

    nbsp基于这两组实验结果,林轩推翻初始认知,结合E73遗留资料中的“力场波动缓冲算法”与“暗物质晶体适配阈值表”,进一步验证并提出“解绑雾是高维切片器”的新结论。

    nbspE73手稿中曾提到“强核力与电磁力的对冲需精准阈值调控”,这与解绑雾“只切单一力、不扰其他力”的特性高度契合,也让林轩更确定其“定向作用”的核心逻辑。

    nbsp地球历2911年12月,第三组验证实验完成。

    nbsp以E73资料中标注的“暗物质晶体30%能量输出对应弱核力适配阈值”为依据,调整装置能量输出强度,控制残雾对单一力的“切片”效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当能量强度精准调至30%时,残雾仅屏蔽弱核力,实验台的铀235衰变完全停滞,与E73记录的“弱核力屏蔽阈值参数”完全吻合。

    nbsp调至70%时,按资料中“引力适配阈值区间”调控,残雾仅屏蔽引力,金属样本漂浮在空中且分子结构未变,再次印证了E73数据的准确性。

    nbsp实验最终证实,解绑雾能依据暗物质晶体的能量阈值,精准“切走”某一种力,且不破坏其他力的基础形态。

    nbsp林轩此次实验的核心依据,正是E73阈值表中“暗物质晶体能量输出与单一力适配”的关键数据。

    nbsp早在2911年2月接收资料时,他虽已标注该部分内容,但直到“真空窗口”实验证实“单力屏蔽”可行性后,才真正明确其应用场景,并非“新发现”,而是“资料的针对性落地”。

    nbsp目前,研究虽未实现装置技术复刻,但已依托E73资料与实验数据,明确三大方向。

    nbsp一是结合E73“多力场协同模型”与四力对称图谱,建立“切片后四力拼接”的五维修炼模型,解决修炼中四力对冲问题。

    nbsp二是基于基准频率,参考E73“力场波动补偿公式”,推导高维对称补偿算法,为维度突破提供理论支撑。

    nbsp三是利用残雾的单一力屏蔽特性,对照E73记录的“四力维度适配阈值”,测试并校准四力维度适配参数。

    nbsp这些实验结论,不仅让E73的研究成果在星际科技解析中落地,更为后续解析解绑雾“定向解离”核心机制埋下关键伏笔。

    nbsp12.3nbsp五维修炼突破与实战挑战

    nbsp这会儿意识图景里,能量罩慢慢散了,焓能絮团有条不紊地散开。

    nbsp有的接着监测彗星碎片剩下的能量,有的回太阳边上补能量,整套动作顺得不行,看得出来这文明早就把“在太阳系咋活”摸得门儿清了。

    nbsp林轩瞅着这场景,连量子意识流都透着佩服:“明明前阵子还被技术卡着走不远,可没被难住不说,反倒把‘能量存不够‘挪地儿有风险这些坎儿,都变成往上走的垫脚石了。先把‘能活下去这最基本的问题解决了,再一步一步搭自己的文明架子,这思路太靠谱了!”

    nbsp他想起自己如今的征程,正朝着弥涅尔瓦星域前进,一路上既要防着未知文明突袭,又要啃下念力五维修炼、强力解绑雾解析的硬骨头。

    nbsp“这种不着急、不瞎闯,照着问题找辙的劲儿,比一门心思琢磨‘走多远靠谱多了!咱现在走的路,不就是日焓当年那套的‘升级版嘛?它们走过的这些事儿,就是给咱打样儿呢!”

   &n

第12章 (总第190章)五维阶的成功突破与外物变形能力的意外收获[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