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叶可西——物理哲人的循环之理[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17%。更重要的是,回灌的水改变了深层地下水的化学结构,破坏了其与浅层水的自然补给通道——这就像往清水里倒墨水,再想让它变清,难上加难。”
nbsp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物理规律告诉我们,质量守恒,能量守恒,水循环也遵循守恒定律。你从深层抽走1吨水,就意味着地表会减少1吨可利用的水,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争论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支持者认为叶可西“过于保守,阻碍发展”,反对者则开始反思规划中的漏洞。当叶可西展示出他团队的另一项研究——“新能源与水循环协同发展模型”时,会场的气氛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nbsp“我们不是要停止新能源开发,而是要找到与水共生的方式。”叶可西的语调变得温和,“比如太阳能海水淡化——在光伏电站周边配套海水淡化设施,用太阳能发电驱动淡化过程,既解决了电站的冷却用水,又能提供淡水,一举两得。”
nbsp他展示的效果图上,海边的光伏电站与淡化厂相连,淡化后的浓盐水被用于养殖,产生的清洁能源反哺电网。“再比如氢能,我们可以推广‘绿氢+水循环模式: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海水制氢,产生的氧气用于污水处理,氢燃烧后的产物是水,可再次进入循环系统。”
nbsp这些构想并非空中楼阁。叶可西的团队已经在海南岛建成了小型试验基地,用光伏电力驱动的海水淡化系统,不仅满足了当地驻军的用水需求,还将多余的淡水用于灌溉,让荒滩长出了蔬菜。在内蒙古的风电场,他们设计的“风电抽水蓄能地下水补给”系统,利用夜间多余的风电将地表水抽到高位水库,白天放水发电时,一部分水会渗透到地下,补充含水层。
nbsp“发展与环保不是对立的,”叶可西的声音充满力量,“就像水循环本身,蒸发与降水平衡,渗透与径流协调,才能生生不息。新能源开发也一样,找到与水资源的平衡点,才能持续发展。”
nbsp研讨会结束时,王司长主动走到叶可西面前,握住他的手:“西博士,你的模型和方案,我们会重新评估。或许……我们确实走得太急了。”
nbsp真正的改变,始于观念的松动。叶可西的理论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涟漪渐渐扩散开来。他受邀在各大高校开设公开课,台下总是座无虚席。
nbsp“大家看这个钟摆,”他在公开课上晃动一个古老的摆钟,“它能一直摆动吗?不能,因为摩擦力会消耗能量。但如果有外力补充,让消耗与补充平衡,它就能持续摆动。”
nbsp他指着窗外的天空:“地球的水循环就是一个巨大的钟摆,太阳能是它的驱动力。人类的活动,要么是在帮助这个钟摆保持平衡,要么是在加速它的停摆。”
nbsp“物理规律从不偏袒谁,”叶可西的目光落在一张张年轻的脸上,那些未来的工程师、科学家、决策者,“它告诉我们,没有永恒的索取,只有平衡的循环。水如此,能源如此,人类与地球的关系,亦是如此。”
nbsp这些话语像种子一样,落入年轻的心田。几年后,当新一代的新能源基地在全球崛起时,人们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配套着水循环监测系统。在沙特的沙漠光伏电站,每一块光伏板下都安装着集水装置,收集的露水和雨水被用于清洗面板;在北欧的氢能工厂,所有的冷却水都经过三重过滤,重新汇入附近的河流;在中国的青藏高原,任何新能源项目都必须通过“地下水影响评估”,开采量严格控制在自然补给量的50%以内。
nbsp叶可西站在实验室的窗前,看着最新传来的卫星图像:全球主要新能源基地的周边,植被覆盖率正在缓慢回升,干涸的河流重新泛起涟漪。他知道,这不是终点,但至少,人类在追逐进步的路上,学会了低头看看脚下的水,看看那遵循着物理规律、默默循环了亿万年的生命之源。
nbsp他的地球物理模型被陈列在国家科技馆,旁边的说明牌上写着:“平衡,是最持久的动力。”无数孩子趴在玻璃上,看着蓝色的液体在模型中缓缓流动,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他们或许还不懂复杂的物理公式,但已经开始明白,有些东西,不能随便索取。
nbsp这就够了。叶可西想。他埋下的,是一颗关于“循环”的种子,它将在未来的科技之林中,长成守护水资源的参天大树。
喜欢。
第5章 叶可西——物理哲人的循环之理[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