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夏真相集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集 甘露之变[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p;   nbsp于是次日下旨,任柳公权为谏议大夫,兼知制诰,仍任学士,掌管撰写诏书。

    nbsp开成三年,西元八三八年。柳公权调任工部侍郎,不过备员而已。

    nbsp文宗召柳公权问事:卿在工部,可知外边对朝政有何议论?

    nbsp柳公权因文宗暗纳外祖郭旼二女进宫,故此借机答道:自郭旼被任为邠宁节度使,朝野上下议论纷纷,褒贬不一。

    nbsp文宗奇道:郭旼是尚父郭子仪之侄,太皇太后叔父,供职期间并无过错。今从金吾大将升任邠宁节度使,亦不谓越级升迁,众臣有何议论哉!

    nbsp柳公权道:凭郭旼功绩品德,命为节度使自无不当。人们所议论者,谓其将二女献入宫中,因此方才升官,未知真假。

    nbsp文宗闻言面红过耳,急忙解释:二女进宫,是来看望其姐太后,并非进献于朕。

    nbsp柳公权道:瓜田不拾履,李下不整冠。若无嫌疑,这事因何嚷得家喻户晓?昔王珪劝太宗送卢江王妃出宫,则外界议论自然止息,又何疑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文宗大悟,当即派内使张日华,将二女送还郭府。

    nbsp柳公权因进谏之功,升迁为学士承旨。

    nbsp文宗起初继位之时,因自己系承敬宗之位,于是先欲以敬宗之子晋王李普为嗣,可惜李普五岁便即夭折,故而转立己子鲁王李永为太子。

    nbsp当时杨妃受宠,却不满意李永,谋于仇士良等人,李永便即暴死。

    nbsp因太子李永暴亡事件,唐文宗受到严重打击,由此一病不起。

    nbsp杨妃大喜,于是推荐安王李溶为嗣。

    nbsp文宗议于群臣,宰相李珏不从,复力举敬宗第六子陈王李成美为太子。经过一番较量,宰相最终战胜皇妃,李成美继嗣为皇储。

    nbsp大宦官仇士良、鱼弘志担心陈王登基,拥立之功被李珏所居,故置文宗圣旨于不顾,复以李成美年幼多病为由,重新伪造诏令,派神策军前赴十六王宅,迎请安王李溶即位。

    nbsp不料便在此时,事情突变,以致张冠李戴,异峰突起。

    nbsp据《唐阙史》记载,当时安王李溶与颖王李瀍都住在十六王宅。神策军匆忙来到十六王宅时,却忘记是要迎接哪位亲王,站在门口傻眼,不知所为。

    nbsp神策军走后,仇士良亦猛然想起此前所下命令不明,遂复派心腹手下追至王宅传令:奉天子诏旨,迎接大的!迎接大的。

    nbsp意谓安王年长于颖王,应迎接安王李溶。神策军还是一头雾水,搞不清应该接谁。安王和颖王在府中听到外边喧哗,以为发生兵变,皆不敢出。

    nbsp颖王妃王姬灵机一动,从容走出王府,至神策军官兵面前道:尔等听着,所谓“大的”,乃说颖王殿下李瀍也。

    nbsp神策尉将问道:王妃因何知之?

    nbsp王妃答道:颖王殿下身材魁伟,当今皇帝亦称其为“大王”,尔等尚不知乎?且颖王与仇公公乃生死之交,常在一起喝酒。拥立新君乃是朝廷头等大事,你等可要小心在意,若是出了岔子,可是要满门抄斩!

    nbsp众人听罢,面面相觑,难辨真假。

    nbsp王姬立即转身,回至府内,将李瀍于屏风后边扯出,推出府门,引至众人面前。

    nbsp神策军士观之,见李瀍果然高大魁梧,所言不虚。遂拥李瀍上马,护送至少阳院。仇士良看到李瀍,恨不能以头撞墙,却恐皇帝得知,不能明言,免不得只好将错就错。

    nbsp数日之后,唐文宗李昂自觉病重,遂命枢密使刘弘逸、薛季棱出宫,叫来宰相杨嗣复、李珏二臣,嘱其辅助太子李成美监国。

    nbsp仇士良、鱼弘志得讯,当夜便伪造遗诏,复废太子李成美为陈王,更立颍王李瀍为皇太弟,负责处理军国大事;并带李瀍登上朝堂,接见百官。

    nbsp文宗李昂闻知,无可奈何,群臣更是无人反对。

    nbsp正月初四日,李昂病死于长安宫中太和殿,享年三十二岁。

    nbsp文宗既崩,仇士良等奉颍王李瀍即位,改名李炎,是为武宗皇帝。谥号先帝李昂为元圣昭献孝皇帝,庙号文宗,葬于章陵。

    nbsp李瀍即位之时,已是二十七岁。在此之前安心为王,无意争夺帝位,只尽情四处观光旅游,并酷爱问道炼丹,笃信神仙之事。

    nbsp有日游历故赵之都邯郸,偶然结识歌妓王姬,艳惊四座,歌舞俱佳。

    nbsp李瀍当即为其赎身,带回王府金屋藏娇。二人婚后夫唱妇随,在长安传为佳话。

    nbsp李瀍至此竟然继立为帝,自己也颇感意外。

    nbsp便说武宗即位之初,仇士良等人仗恃拥立大功,胁迫皇帝大开杀戒,尽除朝中政敌。文宗宠妃杨氏、陈王成美、安王李溶等潜在对手,均被赐死。

    nbsp八月,为文宗举行安葬典礼。仇士良又杀枢密使刘弘逸等,以解除竞争威胁。

    nbsp复又裹胁武宗,命将宰相李珏、杨嗣复处死。幸有李德裕拼死求情,这才改为罢相,赦免性命,贬往外地为刺史。

    nbsp武宗因欲有所作为,遂任用李德裕为相,对朝廷弊政进行改革,图强国之道。

    nbsp仇士良等人见皇帝信任李德裕,屡欲设谋害之,却皆被武宗巧妙化解。

    nbsp武宗欲除宦官当政积弊,着意延揽名儒宿臣。因早闻柳公权清名,遂罢其内府学士,命为右散骑常侍,以备方便请教政务军事。

    nbsp宰相崔珙见此,又向武宗举荐,柳公权当为集贤殿学士。李德裕本来甚喜柳公权,却因与崔珙党争,见他举荐,便偏将柳公权降为太子詹事,改为太子宾客。其后经屡次升迁,柳公权终任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封河东郡开国公,历任工部尚书,食邑二千户。

    nbsp字幕:李德裕,字文饶,小字台郎,中书侍郎李吉甫次子。

    nbsp李德裕被武宗任命为相理政,延续宪宗时期朋党之争痼疾,且逐步形成牛李党争,至此愈加难解难分。

    nbsp牛党一派以牛僧孺为首,李党一派以李德裕为尊,前者重进士及第,后者重门第出身。在朝廷议政之际,两党成员往往互相攻击,意气用事,是非蜂起。

    nbsp以至朝廷混乱,愈演愈烈,复为宦官乘机夺权提供方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西元八四一年,会昌元年,暮秋九月。

    nbsp卢龙军陈行泰杀节度使史元忠,自主留后掌军,并遣监军上表朝廷,请求节钺。

    nbsp雄武军使张仲武请发兵进击张绛,武宗恩准,遂以张仲武知卢龙留后。李德裕坐镇军枢从容调度,旋即平定卢龙军乱。

    nbsp会昌三年四月,昭义节度使刘从谏病死。

    nbsp其侄刘稹欲仿效河朔三镇惯例,要求袭任节度使职务。朝中众臣建议对其纵容让步,宰相李德裕则力排众议,坚决主张讨伐。

    nbsp武宗采纳李德裕之议,决定对昭义镇用兵。

    nbsp李德裕奉命起草诏书,谕令成德节度使王元逵、魏博节度使何弘敬,代朝廷出兵讨伐昭义叛军,二镇表示奉诏。

    nbsp朝廷便命王元逵为泽潞北面招讨使,何弘敬为南面招讨使,与河阳节度使王茂元、河东节度使刘沔、河中节度使陈夷行合力讨伐,各道兵马一齐进发。

    nbsp李德裕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听取镇州奏事官高迪意见,大破叛军偷兵之术,并令各路讨伐军进据叛军要害。

    nbsp又用降将刘稹心腹高文端之计,合围泽州、断绝固镇寨水道,复招降鄜州守将王钊。

    nbsp会昌三年八月,邢、洺、磁三州先后投降。

    nbsp昭义军部将郭谊、王协见势不妙,遂谋杀刘稹,投降唐军以赎罪。

    nbsp卢龙、昭义二镇叛乱先后平定,李德裕声名雀起。

    nbsp便在平定藩镇叛乱期间,唐武宗下令毁佛。

    nbsp画外音:自周天子武则天崇佛以来,寺院土地皆不输课税,僧侣免除赋役,天下青壮为逃避赋役多入佛门,致国库收入锐减。安史之乱以后徭役日重,百姓又多借寺院为逃避之所,更伤国本。唐武宗本就崇信道教,深恶佛教,又因讨伐泽潞财政急需,故此灭佛。

    nbsp武宗李炎在藩邸之时即好道术,即位后更拜道士赵归真为师,常炼仙丹妙药。

    nbsp赵归真宣扬佛道不能并存,武宗从之,自会昌二年十月陆续下令:凡违反戒律僧侣必须还俗,并没收其财产。不许供养佛牙。京都长安及东都洛阳只准保留佛寺二所,每寺留僧三十人;天下各州道只留一寺,余皆毁去。拆废寺院铜像、钟磬所得金、银、铜等,一律交付盐铁使铸钱,铁器则交付本州铸为农器,还俗僧侣各自放归本籍,充作国家税户。

    nbsp武宗此次灭佛,天下共拆除寺庙四千六百余所,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僧尼二十六万余人还俗,没收寺院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没收奴婢为税户者十五万人。

    nbsp另在废佛同时,对其它外来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回教,也都相应废除。凡国中所有景教大秦寺及摩尼寺一并撤毁,斥逐回纥教徒回国,多半死于途中。

    nbsp京城女摩尼七十人无从栖身,乃全部赐其自尽,景僧、祆僧二千余人,并放还俗。

    nbsp武宗灭佛虽然堪称决绝,但因当时藩镇割据,朝廷命令因而不能完全贯彻,河北三镇不予理会,亦有州道方镇执行不力。

    nbsp总体说来,佛教在关中及中原地带仍是遭到严重打击,佛史上乃谓之“会昌法难”。

    nbsp武宗一面竭力灭佛,一面却又崇信道教,更无限度。

    nbsp会昌三年五月,敕令于宫苑中建望仙观;五年正月,又于南郊造望仙台、降真台。武宗常斋戒沐浴亲临祝祷,希冀神仙降临,福佑自身。

    nbsp又遣道士赵归真等,在宫中观台烧炼丹药。赵归真无计可施,于是开出炼制仙丹所需药材清单,永远无法备齐。

    nbsp武宗却信之不疑,下诏天下各郡及时采摘进贡朝廷,不惜人力。由于长期服用所谓仙丹,武宗身受极大损伤,容颜消瘦、性情乖张。

    nbsp左右劝其少服丹药,武宗不听,反而加倍服用。会昌六年新年朝会,武宗病重。道士谓武宗名瀍从水,与唐朝土德不合,宜改名为炎从火,则可消除灾祸,故改名为李炎。

    nbsp武宗改名后病情日渐加重,旬日间口不能言,宰相李德裕等请求觐见,未获允许。

    nbsp三月二十三日,改名之后第十二日,武宗驾崩。年仅三十三岁,在位七年。

    nbsp邯郸妃王姬倒是真个钟情奇女,为夫殉节自缢而死。

    nbsp武宗既死,光王李忱为宦官马元贽等拥立即位,是为宣宗。

    nbsp李忱初名李怡,乃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异母弟。史说李怡为人持重少言,宫中侍者皆谓其愚而不慧。

    nbsp李怡十多岁时身患重病,忽有光辉照耀其身,便一跃而起,端正身体,拱手作揖,如接待臣下之状。乳母大忧,谓是心病,将无药可医。

    nbsp穆宗李恒却抚其背说道:此子乃我家英物,岂是心病?

    nbsp并赐玉如意、御马、金带。

    nbsp李怡其后病愈,又常梦见乘龙上天,将此事告诉母亲郑氏。

    nbsp郑氏心中暗喜,却暗自叮嘱道:此梦休使旁人知道,今后不要再说。

    nbsp李怡谨领母训,于是身经太和、会昌两朝,愈加隐晦不露,与众人同处之时亦不曾多言。唐文宗李昂、武宗李炎常在宴饮集会之时,强逼李怡当众说话,以此为乐,称其为“光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武宗李炎为人豪气,瞧不起李怡怯懦之状,李怡安之若素,只作呆傻之状。

    nbsp宦官马元贽等亦谓李怡易于控制,故将其立为皇太叔,并更名李忱,使为皇嗣。李忱监国,面带悲伤接待臣下,从容决断事务,众臣这才见其隐德,不敢轻忽。

    nbsp李忱登基时年三十七岁,已近不惑之年。

    nbsp宣宗即位之后,便大加起用牛党成员,贬谪李德裕,一举消灭牛李党争。又抑制宦官势力,打击不法权贵、外戚,手段果决,人皆畏之。

    nbsp复将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百官,全部予以平反昭雪。

    nbsp对外不断击败吐蕃、回鹘、党项、奚人,收复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大片失地,使唐朝国势呈现中兴小康局面。

    nbsp后世史家谓其与汉文帝、唐太宗同为明君,以致“大中之治”。

    nbsp宣宗鉴于前朝晋升高官太滥,今以严格控制。又最重视刺史选授,规定刺史不准直接上任,须到京师接受考察,以定可否。

    nbsp朝臣问其缘故,宣宗答道:朕以刺史多不得其人,而为害百姓。故要面见,询问如何施政,以此了解优劣,再确定是否可以任命。

    nbsp决定宰相人选,首先想到白居易,但下诏征求之时,方知白居易已去世八个月之久。

    nbsp李忱乃写亲写《吊白居易》诗,深表怀念之情。

    nbsp兵部侍郎蒋伸上言,认为官位易得,其中必多有心存侥幸者。宣宗李忱倍加称叹,遂拜蒋伸为相。对比之下,李忱对皇亲国戚不徇私情。

    nbsp尽管李忱忧勤无怠,奈天公偏不作美,以至水旱灾害频仍,各藩镇相继叛乱。

    nbsp宣州都将康全泰驱逐观察使郑薰,湖南都将石再顺驱逐观察使韩琮,广州都将王令寰驱逐节度使杨发,江西都将毛鹤驱逐观察使郑宪,各起兵反。

    nbsp李忱分命崔铉兼领宣、池、歙三州观察使,温璋任宣州刺史,蔡袭任湖南观察使,李承勋任广州节度使,韦宙任江西观察使,先后平定各州叛乱,大显明君本色。

    nbsp宣宗虽然宽仁爱人,但用法极其严格,尤其对于身边之人,更是严禁干预朝政。优人祝汉贞、乐工罗程皆得李忱宠爱,但各因恃宠干政杀人,皆被严惩。

    nbsp乐工为其二人求情,宣宗则道:尔等惜其才艺,我惜祖宗法度。

    nbsp史说李忱纳谏如流,仅次于太宗当年,不论谏官论事或门下省封驳,多能顺从。唐太宗纳谏因得魏徵,李忱纳谏则得其五世孙魏谟。

    nbsp魏谟入仕后,再现魏徵直言极谏之风,李忱遂拜魏谟为相。

    nbsp其他宰相进谏唯恐君主不快,皆委婉而言,独魏谟开门见山,无所忌讳。李忱因每自常叹道:魏谟有其祖辈魏徵风范,实在难得良臣,朕心极重之。

    nbsp宰相奏事之时,宣宗威严不可仰视。宰相令狐绹最得圣眷,却对家人子弟说道:我秉政十年,皇上信任非常,但我每在延英殿奏事,竟无一次不是汗流浃背者。

    nbsp李忱极度礼遇大臣,恩威并重,称为智术治国。复又极度平易近人,宫中低等杂役若经李忱见过一面,便能记住对方长相名字官职,从来未曾弄错;若是宫人生病,则会亲派御医为其诊治,甚至亲自前往探视病情。历代君王之中,可谓极其罕见。(本集完)

    喜欢。

第九集 甘露之变[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