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集 晋楚争霸[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叔隗见叔带被杀,又惊又怒,亲持长戈上前,高声叫道:我乃当今王后,天下国母。你等皆乃侯国下士,竟敢弑君?
nbsp魏犨闻言,扬声大笑:此等淫妇,倒会巧说。天下共主乃是襄王,今在王城;叔带乃篡位反贼,被我斩杀。你与叛国之贼双宿双飞,则是哪国王后?
nbsp叔隗闻罢,虽为夷狄之女,也不禁满脸臊红,为之语塞。
nbsp魏犨冷笑:乱国淫妇,人人皆可得而诛之,留下终是乱国之根。但若要我亲自动手,须污我一世英名,让人笑话。众军听着,与我放箭,射杀乱国淫妇!
nbsp众军闻命,虽然怜其貌美,只得奉令而行,于是乱箭攒射,瞬间便将叔隗射成刺猬。
nbsp郤溱赶来,闻说叔带及王后皆死,叹息不已,乃命埋尸于神农涧之侧。继而下令悬榜传檄,安抚温民,一面使人向晋侯报捷。
nbsp晋文公闻报大喜,遂亲至王城,朝见襄王奏捷,并说未奉王命而杀太叔及王后,特请降罪。襄王对叔带及隗后恨入骨髓,闻其二人被杀,说不出心头轻松,深身快意,犹如卸下一块大石,于是设醴酒以飨晋侯,复欲以库中金帛相赠。未料晋文公再拜,坚决辞谢。
nbsp晋文公:王城经翟兵劫掠,库中空乏,臣岂敢再使大王破费。重耳不求受赐,但死后得用隧葬,便沐王恩无穷矣!
nbsp画外音:所谓隧葬,便是在地下挖掘地道,送柩入内,是天子专享之礼。诸侯死后,只能以绳索悬棺入墓,是谓悬葬。晋文公居然在此时要求隧葬之礼,实有深意,是欲借此试探周天子对自己态度。倘若襄王允许自己僭越,则晋国便为诸侯之长,与王室比肩,后代子孙便可一劳永逸;若天子不从,则必以其他特权酬功,实在有些阴险。
nbsp襄王听罢,心中大为不悦。但又不敢正面得罪晋侯,遂沉吟半晌,最后婉转言道:昔我先王之有天下,规方千里,以为甸服,以供上帝山川百神之祀,以备百姓兆民之用,以待不庭、不虞之患。其余均分公、侯、伯、子、男,使各有宁宇,顺及天地,无逢其灾。先王内官不过九御,外官不过九品,足供神只而已,岂敢厌纵耳目心腹,以乱百度?王父若能光裕大德,更姓改物,创制天下,有地而隧焉,余安能知之?
nbsp一席话侃侃而谈,晋文公不由惭愧脸红。周襄王又以温言安慰,最终割让畿内温、原、阳樊、攒茅四邑,以益晋国之封。晋文公再拜谢恩,辞王而出,为获赐四邑大喜不已。
nbsp画外音:温、原、阳樊、攒茅四邑,因处于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故曰南阳四邑,是晋南通往豫北狭长通道。晋国得其南阳通道,则就等于得到自山西挺进中原军事基地,战略意义非凡。故此晋文公之喜,实是出于望外。重耳在外亡命十九年,辗转八国,受尽人情冷暖,尝尽世间滋味,经历之丰,超越当世任何诸侯。既然如此,则养成诡谲狡诈性格,首开不尊礼法先河。故使晋国朝局与王道渐行渐远,终致两百年国家分裂,三家分晋。
nbsp晋文公获赐南阳四邑,下令班师。分遣大军接管四邑,使魏犨至阳樊,颠颉到攒茅,栾枝经略温邑,晋侯亲率赵衰平定原邑。皆晓谕民众,定其疆界。
nbsp四邑境内之民,闻说天子已将本土赐给晋侯,无奈以从;亦有少数不愿为晋民,乃携家属复归洛邑。原伯贯不能禁止国中军民投附晋侯,只得开城出降。
nbsp晋文公对原伯贯待以卿士之礼,徙其家属于河北。将原邑赐给赵衰,兼领阳樊。以郤溱为温大夫,兼守攒茅。由是晋文公平定四邑,命名为南阳,然后引军自还绛城。
nbsp周襄王十七年,秋八月,天高气爽,又到草茂马肥,利于征战季节。
nbsp晋文公与岳父秦穆公联手,南下攻鄀,就此挑战楚国势力范围。
nbsp楚成王不以为意,乃派申、息两县守官斗克、屈御寇,率楚军赴鄀戍守。
nbsp秦军迂回商密西北,经析邑南下,渡过丹水,兵临城下。
nbsp为震慑鄀城守军,秦穆公寻思一计,命士卒假冒楚军战俘,皆加绑缚,列于阵前示众,制造秦国已占析邑假象。又乘夜在城外掘地杀牲,伪制盟书,声言鄀城守将已与秦军结盟。
nbsp鄀人果真认为析邑已经失守,自己被楚国出卖,遂聚众暴动,擒献斗克、屈御寇二将,开城向秦军投降。
nbsp秦军不战而破鄀国,擒俘申、息守将,胜利凯旋班师。楚国令尹成得臣闻讯,领兵追击秦军,因探知晋军陈兵河上,以为秦师声援,故此不敢深入而还。
nbsp镜头闪回,按下秦晋,复说齐鲁。
nbsp公子无亏被杀,齐孝公姜昭嗣位,先后与鲁僖公、宋襄公及楚成王交恶,以至诸侯离心,朝聘不至。齐桓公当初九合诸侯霸业,至此一旦毁弃。
nbsp齐孝公心怀不忿,将欲用兵中原,以振先父霸业。
nbsp因闻鲁国灾荒大饥,遂亲率车徒二百乘,来侵卿鲁国北鄙。
nbsp鲁国正值饥馑,民不胜兵,闻说齐兵来伐,鲁僖公不由大忧。时有大夫臧文仲,名孙辰,世袭司寇,博闻强识,不拘常理,执礼维护公室。因见僖公心忧,于是进言献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臧文仲:齐军挟忿而来,我未可与其争锋。臣举一人,乃先朝大夫展无骇之子展获,字季禽,曾官拜士师,食邑柳下,故称柳下惠。因执法不合于时,弃职归隐。若得此人为使,定可以辞折齐,取和请成。
nbsp鲁僖公:柳下惠从弟展喜,不是便在贤卿家下为僚乎?可令展喜赍礼,去求其兄。
nbsp臧文仲领诺,便使展喜还至柳下,去见其兄展获,传达鲁君之命。
nbsp展获时已八十七岁,对展喜说道:此事不必我出,弟可自行为之。齐之伐我,无非欲绍齐桓公霸业。图霸莫如尊王,弟若以先王之命责之,何患无辞。
nbsp展喜受兄长之教,乃回复鲁僖公,请备犒师之物,装满数车,赍之去退齐军。展喜行至汶水之南,正遇齐国先锋大将崔夭。乃说与犒军之意,求见齐侯,呈上犒军礼物。
nbsp展喜:寡君闻齐君亲临敝邑,故使下臣奉犒执事,并请罢兵修好。
nbsp齐孝公见其执礼甚恭,自感满意,于是问道:鲁人闻寡人兴师,亦胆寒乎!
nbsp展喜不卑不亢:小人或者胆寒,下臣不知;若是君子,则全无惧意。
nbsp孝公不悦道:汝国至今,文无施伯之智,武无曹刿之勇。况野无青草,室若悬磬,何所恃而不恐?
nbsp展喜答道:敝国所恃者,惟先王之命耳。昔周武王封太公于齐,封我先君伯禽于鲁。周公与太公割牲为盟,誓曰:世世子孙,同奖王室,无相害也。载于盟府,太史掌之。齐桓公九合诸侯,先与我鲁国为盟。君嗣位九年,敝邑君臣皆曰:庶几修先伯主之业,以亲睦诸侯。若君侯违太公之誓,堕桓公之业,以好为仇,则必不为先君所佑,敝国恃此不惧。
nbsp齐孝公:先生辩才,着实了得。请先生还报鲁侯,寡人愿与鲁国和睦修好,复固前盟,不需用兵矣。
nbsp展喜再拜:诺。敢不以君侯雅意,以传报我寡君!
nbsp于是拜辞而去。齐孝公传令,不许进入鲁境,即日班师归国。
nbsp展喜还鲁,于路暗自赞叹:我兄果是大才,只这一番言语,果然驳得齐侯哑口无言。只可惜臧孙辰用事,忌我兄名声才能,不能荐用于朝,枉费此生也。
nbsp画外音:后世论及展获或展禽,大都不知。但若说其外号柳下惠,则几乎无有不知者。柳下惠原属姬姓,展氏名获,字季禽,鲁国柳下邑人,隐居今山东邹城香城镇柳下邑村。柳下惠年轻之时,曾任鲁国士师,以讲究礼节着称,被作为遵守中国传统道德典范,其坐怀不乱故事,广为传颂。周襄王三十一年,卒于鲁地故赵村,享年一百岁。因封于柳下,后人尊为柳下惠,乃是展、柳二姓始祖。孔子称其为被遗落贤人,又被孟子尊为“和圣”。
nbsp《论语》记载,柳下惠在鲁国做士师时,因生性耿直,不事逢迎,臧文仲等人把持朝政,柳下惠便接连三次受到黜免。柳下惠虽然仕途蹭蹬,道德学问却名满天下,各国诸侯争以高官厚禄礼聘,其都拒绝。有人问其故,则答道:“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叙其坚持做人原则。
nbsp镜头闪回,叙柳下惠轶事。
nbsp鲁庄公时,齐君派人索要传世之宝岑鼎。鲁庄公不舍,却又怕得罪强齐,遂欲以假鼎冒充。齐国使者莫识鼎之真假,于是说道:若柳下惠说此鼎是真,齐人方信。
nbsp庄公无奈,只好派人求柳下惠,请其向齐人保证此鼎是真。
nbsp柳下惠道:岑鼎者,鲁国之宝也;信者,是臣此生之宝也。若非以假为真,是逼臣自毁珍宝,以保国之珍宝,臣焉能为之?
nbsp庄公无奈,只得以真鼎送往齐国。
nbsp又有一日,一群海鸟为避海啸,飞来曲阜,停于鲁国都城东门,数日不肯飞走。臧文仲闻之,以为神异禽鸟,便命国人皆往祭祀。
nbsp柳下惠:祭祀乃国家重典,此鸟名为爰居,不知是为何故而来,也未见功德,如此祭祀,实为不德不智。
nbsp国人闻此,便不肯听从臧文仲命令。
nbsp展沟西有柳林,柳下惠路过遇雨,躲到庙中。一年轻女子也到此避雨,与其相对而坐。
nbsp半夜时分,年轻女子不耐寒冷,便央求坐到柳下惠怀中,温身驱寒。
nbsp柳下惠辞道:荒郊野外,孤男寡女共处本已不妥,你若再坐我怀,更是有伤风化。
nbsp女子道:世人皆知大夫圣贤,小女子虽坐怀中,只求驱寒;大人只要不生邪念,又有何妨?我家中尚有老母,你救我一个,其实便是救我母女二人。
nbsp柳下惠再无推托之词,只好答允。暴雨一夜未停,柳下惠怀抱女子,闭目塞听,丝纹不动,竟不知温香在怀。天明之后,雨过天晴,女子不胜感激,起身拜谢。
nbsp避雨女子:人言展大夫乃是正人君子,今观果然名不虚传。
nbsp镜头闪回结束。展喜说退齐师,还报鲁侯,僖公大为喜悦,予以重赏。
nbsp臧孙辰细问展喜与齐孝公对答之语,反而进奏谄言道:齐师虽退,然其意实轻鲁国,使我遗笑诸侯。臣请偕仲遂如楚,乞师伐齐,使齐侯不敢正眼觑鲁,岂不美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鲁僖公是个糖面耳朵,信以为然,乃使公子遂为正使,臧文仲为副,行聘于楚国,向楚王借兵伐齐。臧文仲素与楚国令尹成得臣相识,遂借其口,离间于楚王。
nbsp成得臣:齐国违背鹿上之约,宋为泓水之战结怨,二国皆为楚国之仇。大王若问罪于二国,鲁侯愿悉索其国中财赋,为大王前驱。
nbsp楚成王闻而大喜,便即出兵伐齐,拜成得臣为将,申公叔侯副之。
nbsp楚兵北上,夺取阳谷之地,以封齐桓公之子姜雍,使雍巫为相。
nbsp成得臣伐齐获胜,乃留甲士千人,从申公叔侯屯戍,以为鲁援,自己奏凯还朝。
nbsp楚王败齐之后,复欲伐宋,遂使成得臣治兵于蔿。成得臣治兵,简阅精细,用法严肃,有犯不赦。一日之内,鞭七人之背,贯三人之耳,由是三军震肃。
nbsp楚王闻奏大喜道:子玉果是大将之才也。
nbsp除命为令尹之外,更掌中军元帅。子玉既为三军之帅,举国文武闻而大喜,毕集其兄故令尹子文之府,祝贺其家族再出一位令尹元戎,出将入相。大夫蔿吕臣有恙不至,便遣其子蔿贾造府拜贺,当时年仅十三岁。
nbsp蔿贾因奉父命,带领家仆来拜子文,也学着一众大臣入府上堂,鞠躬为礼。拜见之后,既不献礼单,也不说贺辞,竟造末席而坐,饮酒啖炙,傍若无人。
nbsp子文异之,问道:子玉新拜大将,众卿皆贺,尔小子不贺,就席而饮,却是何故?
nbsp蔿贾闻言止饮,起身答道:子玉为将,诸公皆以为可贺,愚以为正可吊耳。
nbsp一言出口,满座皆惊,停杯不饮。
nbsp子文听罢愠怒,便道:汝小小孩童,有何高见?请道其详。
nbsp蔿贾朗朗答道:子玉为人,勇于任事,昧于决机;能进而不能退,可使佐斗,不可专任。若以军政委之,必至偾事。谚云太刚则折,子玉之谓矣!举一人而败国,又何贺焉?
nbsp子文闻此,气得发抖,半晌无言。座中众卿皆道:小儿酒后狂言,国老何必理他。顽童无知,冒犯公卿,还不出去!
nbsp蔿贾大笑而出,众公卿不欢而散。
nbsp周襄王十八年,楚成王三十七年。
nbsp成王以夔国不祭祀祖先为名,遣使前往责之。
nbsp夔君:我夔自祭祖先,与楚王何干?
nbsp楚使:夔与楚同宗,皆尊祝融氏与芈鬻熊为先祖。你国不祀,楚王故此问责。
nbsp夔君:我先王乃是熊挚,却非芈鬻熊。挚祖有疾,楚之鬼神弗赦,因而自窜于夔,遗下我之部族在此。吾是以失楚,又何祀焉?
nbsp说罢,便令将楚使逐出宫外,不予接待。
nbsp使者归报,楚成王大怒,命令尹成得臣引兵攻之,俘夔以归,夔国至此遂亡。
nbsp画外音:楚国灭夔,后代子孙就以故国号为氏。夔姓始于上古时期,传说是帝尧时乐正名夔,后代因以为氏。周文王时,季连之苗裔曰鬻熊,其子曰熊丽。熊丽生熊狂,熊狂生熊绎。当周成王之时,封熊绎于楚蛮,姓芈氏,居丹阳,是为楚君。熊绎六世孙熊挚,本来应被立为楚君,由于身有残疾,族人就立其弟熊延,分封熊挚别居于夔(今湖北秭归县),作为楚国附庸,称为夔子。后代子孙立有战功,便升夔为子国。今被楚国讨伐致亡,看似是以母伐子,实际乃是楚王图谋争霸天下结果。所谓春秋无义战,归初便指此事。
nbsp灭夔之后,楚王复命成得臣为将,纠合陈、蔡、郑、许四路诸侯伐宋,围其缗邑。
nbsp宋成公大惊,明知不敌,遂派司马公孙固为使,赍持重礼到晋国告急,请求晋文公出兵相助。晋文公因思及当初流亡时曾受楚王厚待,颇感为难,乃集群臣问计。
nbsp先轸进言:“虽于君有私恩,但戍谷伐宋,生事中原,是天授我救灾恤患,出师有名。况取威定伯,便在此举,望主公弃私恩而急公义,以服诸侯!
nbsp晋文公:卿言极是。则欲解宋困,如何以战?
nbsp狐偃献计:楚始得曹盟,而新婚于卫,二国又皆为主公之仇。若兴师以伐曹、卫,楚必移兵来救,则我不犯楚,而宋困自解矣。
nbsp晋文公称善,乃以攻曹卫而救宋之谋,告知公孙固,使其回报宋公,只需坚守,楚兵不久自退。公孙固再三感谢,领命而去,归报宋公。将欲发兵,晋文公却以难胜强楚为忧。
nbsp赵衰:若依周制,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我曲沃武公始以一军受命,献公始作二军,以灭霍、魏、虞、虢诸国,拓地千里。晋今日已为大国,宜作三军,然后出战。
nbsp晋文公:便依卿奏,传令征兵扩军,加强训练,严明军纪。三军既作,谁可为帅?
nbsp赵衰:夫为将者,有勇不如有智,有智不如有学。主公若求智勇之将,我晋国不患无人;若求有才学者,惟郤縠一人。郤縠五十余岁,好学不倦,悦礼乐而敦诗书,明先王之法,德义之府。民以德义为本,兵以民为本,惟有德义者,方能恤民,能恤民者,方能用兵。
nbsp文公称善,乃召郤縠为帅。郤縠以年老多病为由推辞不受,文公强之再三,乃就上将之职。于是大搜精壮于被庐,作上中下三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郤縠自将中军,郤溱佐之,祁瞒掌大将旗鼓。命狐毛将上军,狐偃佐之;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荀林父御戎,魏犨为车右,赵衰为大司马。
nbsp分派已毕,郤縠登坛发令,操演阵法,军士进退,皆有成规。有不能者教之,三教不遵,以违令论罪用刑。一连操
第三十一集 晋楚争霸[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