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林婉清赴魏劝安民,拓跋珪汉化意难决[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他以为凭借强大的武力和严苛的律法,就能永保江山稳固。却不知,民心尽失,百姓敢怒而不敢言。到了秦二世,不仅未能改正错误,反而变本加厉,最终引发陈胜吴广起义,曾经不可一世的秦王朝,二世而亡。
nbsp这表明,单纯依靠武力和高压统治,虽能逞一时之威,却无法赢得民心,更难以维持长久的统治。北魏如今以鲜卑族统治众多汉人,若不以史为鉴,重蹈秦朝覆辙,后果不堪设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拓跋珪沉思片刻,眉头紧锁,说道:“朕明白你们的意思,只是如今北魏以较少鲜卑人统治众多汉人,且国内民族混杂,若不采取强硬手段,恐难以驾驭局势,守护这来之不易的江山。”
nbsp林婉清摇头,目光坚定地说道:“大汗,强硬手段或许能换来一时的服从,但绝非长久之计。您想,若百姓心中充满怨恨,只是迫于武力不敢反抗,一旦有机会,必然会奋起抗争。北魏人口中汉人占多数,若不能让汉人真心归附,根基便不稳。鲜卑族虽勇猛善战,但要治理好这庞大的国家,仅靠武力远远不够。”
nbsp慕容轩接着说:“大汗,要让汉人真心归附,需从多方面着手。首先是文化上,鲜卑族可逐渐学习中原的农耕文明和先进文化,同时也保留本族优秀传统,促进民族融合。就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学习胡人的骑射技术,增强了赵国的军事实力。文化融合能增进民族间的理解与认同。
nbsp其次,在政策上,要推行仁政,减轻百姓赋税,让百姓能安居乐业。百姓生活好了,自然会感恩朝廷,愿意拥护北魏统治。”
nbsp拓跋珪皱眉道:“话虽如此,可鲜卑贵族们大多以游牧为生,让他们学习农耕文明,恐难以接受,且推行汉化,会不会削弱鲜卑族的力量?”
nbsp林婉清耐心解释道:“大汗,学习农耕文明并非让鲜卑族放弃游牧,而是根据不同地域和需求,兼收并蓄。比如在适合农耕的地区,鼓励鲜卑人学习耕种,在草原地区继续发展游牧。
nbsp至于汉化,并非削弱鲜卑族,而是取长补短。中原文化历经数千年沉淀,有诸多值得学习之处。通过学习,鲜卑族能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北魏整体实力。而且,推行汉化过程中,可循序渐进,给予鲜卑贵族一定时间适应。”
nbsp慕容轩补充道:“大汗,历史上成功的民族融合例子不少。北魏若能处理好民族关系,不仅能增强国力,还能开创一个全新的盛世。您想想,当鲜卑族与汉族以及其他民族能和谐共处,共同为北魏效力,那将是何等强大的力量。”
nbsp拓跋珪沉默良久,缓缓说道:“你们的话让朕深思,只是这一切关乎北魏未来走向,容朕再仔细考量。”
nbsp林婉清与慕容轩对视一眼,正欲再言,林婉清像是想起什么,眼神流露出期待:“大汗,我许久未见贺氏夫人了,不知她近来可好?我想去见见她。”
nbsp拓跋珪听到这话,眼神猛地一缩,仿佛被什么刺痛了内心,随即闪烁不定,愧疚之情如浓重的阴霾般笼罩在他脸上。他的手不自觉地握紧,又缓缓松开,仿佛在极力压抑着内心的痛苦与悔恨。
nbsp他想起那噩梦般的一天,弟弟拓跋觚因冒失顶撞,自己竟在盛怒之下一时冲动将其处死。那一刻,母亲贺氏眼中的震惊、痛苦与绝望,如同一把锐利的匕首,狠狠刺进他的心脏。她无法接受,那个曾经被自己悉心养大的孩子,竟变得如此冷酷凶残。
nbsp自那以后,贺氏眼中的光芒渐渐熄灭,对他充满了失望与疏离,几乎不愿再见到自己。身心俱疲的母亲,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身体也如破败的房屋般迅速垮了下去,最终在公元nbsp396nbsp年nbsp7nbsp月,带着无尽的伤痛与世长辞。
nbsp拓跋珪声音低沉,带着一丝落寞:“母亲她……nbsp已经去世两年多了。”
nbsp林婉清听闻,如遭雷击,震惊不已。上一次见面,贺氏还是那个眼神坚定、身体强壮的草原母亲,如今竟已天人永隔,不禁悲从中来,伤神落泪。
nbsp拓跋珪看着林婉清,也想起当年大家一起度过的艰难岁月,内心五味杂陈。那些共患难的日子仿佛就在眼前,如今却已物是人非。林婉清刚刚说的那些话,此刻在他心中泛起层层涟漪,他开始认真思考,似乎有被林婉清说动的迹象。
nbsp林婉清稍稍平复情绪,突然神色一凛,直视拓跋珪道:“大汗,还有一事,不知您为何要去刺杀已退居辽东的后燕皇帝慕容盛?”
nbsp拓跋珪脸色微变,矢口否认:“朕从未有过此等行径,这是从何说起?”
nbsp林婉清神色严肃,语气笃定:“射杀慕容盛的那个毒箭有魏的字样,此事天下皆知,大汗作何解释?”
nbsp拓跋珪眉头紧皱,略显恼怒地说道:“若真是朕所为,如此机密之事,怎会留下如此明显带有‘魏字的毒箭?这分明是有人蓄意陷害。”
nbsp三人听闻,皆是心中一凛,瞬间反应过来。慕容轩思忖片刻,缓缓说道:“会是谁呢?是东晋,还是后秦?他们或许不愿看到北魏与后燕和平共处,意图挑起两国纷争,坐收渔利。”
nbsp林婉清点头,分析道:“东晋一直视北方各国为威胁,若北魏与后燕再次交战,他们可趁机北伐,扩充领土。而后秦与北魏接壤,也忌惮北魏日益强大,挑起战火,能削弱北魏实力。这两国嫌疑最大。”
nbsp拓跋珪面色阴沉,冷哼一声:“无论何人所为,朕定不会让其阴谋得逞。只是此事还需从长计议,不可轻举妄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林婉清与慕容轩表示赞同,三人又就应对之策商讨一番,才各自作罢。
nbsp离开拓跋珪后,天色渐暗,厚重的乌云如铅块般压在天空,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林婉清与慕容轩心情沉重,脚步沉重地走在蜿蜒的街道上,深知局势如同这压抑的天气般严峻,必须尽快与张衮商议对策。
nbsp张衮身为北魏左长史,一直为北魏的汉化进程和民族融合努力奔走。尽管与拓跋珪在汉化理念上存在严重分歧,但凭借其卓越的才能与深厚的影响力,仍在朝中坚守,试图凭借自己的力量引导北魏走向正轨。
nbsp林婉清与慕容轩径直来到张衮在城中的府邸。张衮见到他们,眼神中闪过一抹复杂的情绪,既有重逢的欣喜,又夹杂着对当前局势的忧虑。
nbsp“婉清,慕容轩,你们此番前来,实在是冒着极大的风险。如今北魏局势波谲云诡,稍有不慎,便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nbsp张衮的声音低沉而急切。
nbsp林婉清看着张衮,眼中满是忧虑:“张大人,我们怎能坐视不管。拓跋珪如今行事愈发残暴,北魏国内矛盾激化,百姓苦不堪言。您一直在朝中,定深知其中利害,可有良策能改变这一切?”
nbsp张衮微微皱眉,神色凝重地说道:“我与陛下在汉化一事上的分歧由来已久。陛下虽有汉化之心,却妄图在汉化过程中,始终维持鲜卑人高于汉人的地位。如此做法,看似是在推进汉化,实则是在加深民族隔阂,又怎能实现真正的民族融合与国家稳定?”
nbsp慕容轩接口道:“张大人,我们刚刚也与大汗谈及此事。大汗虽有所触动,但仍有所顾虑。我们认为,要改变大汗想法,需让他看到民族融合和推行仁政的长远利益。您在朝中多年,对鲜卑贵族和朝中局势更为了解,您觉得该如何做?”
nbsp张衮沉思片刻,缓缓踱步,目光深邃地说道:“首先,我们需团结朝中支持民族融合和汉化的力量。鲜卑贵族中,不乏有识之士,他们明白时代变迁,北魏要想长治久安,融合是大势所趋。我们要联合这些开明的鲜卑贵族,以及像我们这样的汉官中有识之士,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朝堂之上,通过有理有据的辩论,为民族融合发声,让大汗听到不同的、有利于国家长远发展的声音。”
nbsp他微微一顿,眼中闪过思索的光芒,接着说道:“其次,收集历史上因民族和谐共处而使国家繁荣昌盛的例子至关重要。比如,汉朝与匈奴在某些时期的和平往来,互市贸易,不仅促进了双方经济的发展,还增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我们将这些事例整理成册,呈给大汗,让他明白民族融合并非削弱鲜卑族,而是能为北魏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其明白其中的道理。”
nbsp“再者,在民间,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切实可行的举措,促进民族融合。比如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这不仅能增进两族之间的血缘联系,更能从根本上消除民族隔阂。但在推行过程中,切不可强制,要通过宣传引导,让百姓看到通婚带来的益处,比如家庭更加和睦、生活更加富足等。同时,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也必不可少,举办诗词歌赋大赛、骑射比武等,让鲜卑族和汉族人民在交流中相互了解、相互欣赏,营造良好的民族融合氛围,让大汗看到实际效果。”
nbsp林婉清点头,眼神中透着赞同:“张大人所言极是。只是这些举措都需谨慎进行,以免引起大汗猜忌。如今大汗性情大变,行事愈发难以捉摸,我们必须寻找合适时机,再次劝谏大汗,让他真正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nbsp慕容轩也接口道:“对,而且我们在实施过程中,要格外注意方式方法。就像鼓励通婚,需先从一些家族示范开始,让大家看到通婚家庭的幸福美满,从而引导更多人自愿参与。文化交流活动也可先从一些小范围、易接受的开始,逐步推广,切不可操之过急,以免适得其反。”
nbsp张衮深表赞同:“正是如此。如今北魏局势微妙,我们每一步都关乎国家未来。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更大的危机。我们必须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以耐心和智慧引导大汗做出正确的决策。”
nbsp三人在房中商讨良久,直到窗外风声渐紧,黑夜来临,林婉清和慕容轩才告别张衮,赶回住处。
喜欢。
第186章 林婉清赴魏劝安民,拓跋珪汉化意难决[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