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慕容世家之燕国传奇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8章 北方再次进入三足鼎立[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太元二十年(395年)仲春,中山城慕容垂的书房里,日光透过雕花木窗,在青砖地上织出细碎的光斑。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奇异的香气——西域安息香在银炉里明明灭灭,混着麦积山采来的艾草清苦,还有松烟墨研磨时的沉郁,三股气息缠绕在案上的三部典籍周围,仿佛要将竹简、帛书与纸卷的魂魄,都织进这片刻的安宁里。

    nbsp《太公秘书》的竹简被绯红织锦仔细裹着,边角因常年摩挲泛出琥珀般的包浆。慕容垂枯瘦却筋骨分明的手指抚过“牧野鹰扬”四个古字,指腹能清晰摸到刻痕里嵌着的残墨,那是他四十岁在枋头战场批注时,不慎溅上的血渍凝结而成。他今日穿了件玄色暗纹锦袍,领口绣着鲜卑族的狼图腾,银线在日光下闪着冷光。虽已七十岁,脊背却挺得如胡杨般笔直,侧脸轮廓在晨光中如刀削斧凿,眼角的纹路比十年前反倒浅了些,连鬓角的白发都透着一种久经风霜的威严,仿佛岁月在他身上格外宽宥。

    nbsp“‘兵者,诡道也,”慕容垂忽然开口,声音带着金属摩擦般的质感,随手将一枚饕餮纹青铜镇纸压在竹简上,“当年姜子牙辅佐武王伐纣,孟津会盟时故意示弱,让纣王以为西岐不过是群乌合之众——这便是‘诡字的精髓。”他指尖重重叩在“亲其贤而疏其不肖,乃乱其根本”的注解上,竹片发出轻微的震颤,“姚苌用这招害死苻坚,却没瞧见后面‘乱人者终乱己七个字。你看他儿子姚兴,如今在关中放还前秦旧部,减免赋税,倒比他爹懂这‘诡道的真正用意。”他忽然转头,目光如鹰隼般落在慕容轩身上,带着审视与赞许,“你去年在长子城,故意让拓跋珪抄西燕后路,引他去啃慕容永那块硬骨头,自己坐收渔利,倒是有几分这书的影子。”

    nbsp慕容轩正站在窗边临摹《道德经》,案上的端砚里,墨汁被研得浓如夜色。闻言笔尖一顿,一滴浓墨恰好落在“上善若水”的“水”字捺脚,晕成一小团乌云。他穿着月白长衫,腰间寒川剑的深蓝色穗子垂在砚台边,随着呼吸轻轻晃动,穗尖沾着的晨露滴在宣纸边缘,洇出细小的圆点。阳光斜斜照在他脸上,二十年前在华山落雁峰与刺客缠斗时留下的细小剑疤早已不见,连眉宇间的英气都仿佛被时光冻住,鼻梁高挺如昔,唇线分明如初,丝毫未改当年模样。

    nbsp“叔父过誉了。”慕容轩放下狼毫,转身时长衫扫过案几,带起一阵微风,吹得烛火轻轻摇曳,“拓跋珪本就觊觎山西,我不过是顺水推舟。”他拿起案上的《道德经》帛书,米黄色的丝帛边角已磨损起毛,上面苻坚用朱砂批注的“柔之胜刚”四字,墨迹虽淡却风骨犹存。“倒是《道德经》里‘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让我想起姚兴释放前秦旧部的事。”他指尖顺着帛书的纹路游走,仿佛在触摸那些逝去的岁月,“姚苌只学了‘刚的杀伐,姚兴却悟了‘柔的收揽——去年关中流民归乡者逾万,便是这‘柔字的力量。”

    nbsp林婉清端着铜炉走进来时,碎影剑的银铃在廊下叮当作响,与她裙摆扫过石阶的窸窣声交织成韵。炉中艾草与桑枝烧得正旺,青灰色的烟气袅袅缠绕着她的发梢,在日光里划出淡淡的轨迹。她穿了件湖蓝色襦裙,裙摆绣着饱满的麦穗图案,针脚细密,那是百燕会的老妈妈们教她的绣法。十年前麦积山尸堆里蹭上的血渍早已从裙角消失,连鬓角那几缕因阴气侵蚀而生的白发,也渐渐被青丝覆盖,像冬雪消融在初春的枝头。她将铜炉稳稳放在三卷书中间,笑着用银箸拨了拨炭火,火星溅起又落下,映得她眼底一片暖意:“你们争这些权谋刚柔,倒不如看看我新补的《生民录》。”

    nbsp她从袖中取出一卷宣纸,上面用朱砂细细画着渭水流域的灌溉图谱,支流如蛛网般蔓延,旁边用蝇头小楷批注着《仁义经》的句子:“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纸页边缘还粘着几粒饱满的麦种,外壳带着泥土的腥气,是姚兴在关中推广的新粮种。“去年关中大旱,泾水断流时,姚兴就是按这图谱开渠引水,从汧水支流凿渠三十里,竟让秋收比往年多了三成。”她忽然举起手腕,露出原本该有烫伤疤痕的地方,肌肤光洁如玉,连毛孔都细腻得看不见,“我爹当年说,《仁义经》不是让君子在朝堂上讲排场,是要让百姓在田埂上有饭吃——你看,连这伤疤都懂这个道理,不肯再留着提醒我那些血仇了。”

    nbsp慕容垂拿起那卷《生民录》,指尖捏着麦种轻轻摩挲,饱满的颗粒在掌心微微滚动,忽然大笑起来。笑声震得窗棂都嗡嗡作响,惊飞了檐下栖息的燕子,翅膀扑棱声与远处传来的市井吆喝交织在一起。“好个‘伤疤都懂道理!”他用指腹点着纸卷上的水渠图,“想当年王猛与我在邺城论经,他说这三部书是天地人三才——《太公秘书》是‘地,讲的是山川险阻、城郭攻守、杀伐征战;《道德经》是‘天,说的是阴阳消长、四季轮回、道法自然;《仁义经》是‘人,论的是民心向背、生老病死、生民根本。”他将三卷书并排铺开,阳光透过窗棂照在纸上,《太公秘书》的兵阵图里仿佛有金戈铁马在奔腾,《道德经》的注本上似有江河湖海在流淌,《仁义经》的字里行间更有百姓耕作在田畴,男耕女织,鸡犬相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叔父说得是。”慕容轩俯身看着《太公秘书》里的“八阵图”,指尖沿着图中“天覆阵”的线条游走,墨色的线条在日光下泛着光泽,“这阵法看似是杀伐之术,实则暗合《道德经》‘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的道理。当年在长子城,若不是按这阵法分兵十二路,以‘地载阵守险、‘风扬阵袭扰,堵截西燕残部的退路,拓跋珪哪能那么容易‘捡到山西?”他忽然转头看向林婉清,眼中带着温润的笑意,阳光从他耳际穿过,在颊边投下细小的阴影,“不过比起这些,我更佩服婉清将《仁义经》里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改成了‘养老需有桑,育儿需有粮——上个月中山城新开的织坊,不就照着这个道理?那些孤老妇人纺出的绸缎,比官营织坊的还要细密。”

    nbsp林婉清脸颊微红,用银箸挑了挑炭火,火星又溅起几点,落在铜炉边缘。“那是百燕会的张妈妈教我的。”她轻声道,声音里带着几分羞涩,“她们说,大道理讲得再多,不如给孤儿一件棉袄实在;经书里的字再恳切,不如让流民有片地耕种。”她翻开《生民录》的另一页,上面贴着几张用桑皮纸拓印的药方,旁边用朱砂批注着“治时疫需用柴胡,如治乱世需用仁政”。“你看这页,是鸠摩罗什大师托商队送来的,他说译经时忽然悟到,《道德经》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和佛经的‘众生平等,其实是一回事——火候到了,滋味自足。”

    nbsp三人正说着,内侍匆匆掀帘进来,靴底带进来的湿气混着泥土的腥气,打破了书房的宁静。“陛下,北境急报!”内侍单膝跪地,双手举着竹简,“拓跋珪将草原各族编为‘八部,用的竟是《太公秘书》里的‘分而治之之术!只是……”他顿了顿,语气带着诧异,“他把‘离间改成了‘和亲,让鲜卑与匈奴贵族互通婚姻,还让各部首领轮流在盛乐城当值。”

    nbsp慕容垂闻言,指尖在《道德经》“反者道之动”的帛书上重重一点,丝帛发出轻微的声响。“这小子倒是机灵!”他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化为了然,“知道一味杀伐会逼得草原各部抱团,改用‘柔术分化——看来他也偷偷在学这些经书。”他忽然起身,走到墙边悬挂的天下舆图前,图是用羊皮绘制的,上面用朱砂标注着后秦、后燕与北魏的疆域,边界处还插着细小的木旗。他用手指在图上划了个圈,将三方疆域都圈在里面,指腹压过中山城、长安与盛乐城的标记,“你们看,这三部书就像这天下的三足——缺了《太公秘书》,便没了安邦的根基;少了《道德经》,便没了驭势的智慧;丢了《仁义经》,便没了立世的根本。姚兴守着‘仁字,拓跋珪握着‘势字,我们慕容家,得把这‘根基扎牢了。”

    nbsp慕容轩看着舆图上后燕的疆域,忽然想起昨日在演武场练剑时,林婉清的碎影剑与自己的寒川剑相击,迸出的火花竟在空中连成一个模糊的“和”字。他转头对林婉清笑道:“婉清还记得去年在渭水边,那个种了一辈子地的老农说的话吗?‘麦子要杂交才高产,硬邦邦的纯种长不出好收成。”他语气轻快,带着几分戏谑,“这三部书怕是也一样——《太公秘书》的‘刚,《道德经》的‘柔,《仁义经》的‘仁,合在一起才能长出好庄稼,结出太平年。”

    nbsp林婉清点头,忽然指着《生民录》里的一幅画:“你们看这个!”画上是个弯腰插秧的女子,裙摆沾着泥水,手中秧苗排列得整整齐齐,“我把流风回雪剑法的‘九宫步,改成了农夫插秧的步法——按这个步子插秧,既省力又整齐,上个月试种的二亩田,比别家多收了两担粮。”画中女子的姿态,正是她当年在华山练剑的起势,只是手中的剑换成了翠绿的秧苗,“连剑法都能变成农桑术,何况是经书呢?”

    nbsp暮色渐浓时,书房里点起鲸油灯,灯芯在透明的灯盏里噼啪作响,将三人的身影投在墙上,忽明忽暗,竟与十年前在麦积山密会时的剪影一般无二。慕容垂忽然捋着花白的胡须大笑起来,笑声在书房里回荡,震得灯盏微微晃动:“方才照铜镜,竟发现我这老骨头比十年前还硬朗——昨日在围场弯弓射猎,一箭穿透了三指

第148章 北方再次进入三足鼎立[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