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宋青书创最强大明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57章 佛前论道[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在少林僧众感激的目光中,宋青书、张无忌等人被恭敬地请入寺内,于静室中见到了安南少林寺的方丈释德大师。

    nbsp大师年约七旬,须眉皆白,面色红润,眼神澄澈而充满智慧,一身简单的僧袍,却自有一股令人心折的庄严气度。他起身相迎,双手合十,声音温和而有力:“阿弥陀佛。老衲释德,多谢宋盟主、张教主及诸位施主仗义出手,替敝寺寻回失宝,化解一场无谓纷争,功德无量。”

    nbsp宋青书等人连忙还礼。宋青书道:“大师言重了。路见不平,份所应当。久闻大师佛法精深,德行高远,今日特来拜会,亦存请教之心。”

    nbsp分宾主落座,小沙弥奉上清茶。茶香袅袅中,气氛祥和,但双方都知此次会面关系重大。

    nbsp寒暄片刻后,宋青书率先切入正题,他端起茶盏,似是不经意地问道:“佛法有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世间万象,皆因缘和合,生灭变迁,并无恒常不变之自性。不知大师对此,于当今安南局势,有何见解?”nbsp他以此佛家至高哲理发问,既是请教,也是试探释德大师的态度。

    nbsp释德大师深邃的目光看了宋青书一眼,自然明白他话中所指,缓缓放下茶盏,合十道:“阿弥陀佛。宋盟主所言,确是至理。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众生根器不同,习性各异,故有八万四千法门接引。安南之地,风土人情与中国略有差异,犹如不同法门,皆可导人向善,共趋菩提。天地广阔,众生多象,共存共荣,各得其所,又何必定要强求吞并归一呢?”nbsp他此言委婉,实则表达了安南应保有自身特色,不必强行与中原完全统一的观点。

    nbsp宋青书闻言,微微一笑,却摇了摇头,语气依旧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大师慈悲为怀,期盼众生各得其所,此心可敬。然,晚辈以为,大师此言,略有偏颇之处。”

    nbsp他目光扫过室内悬挂的佛经卷轴,问道:“敢问大师,您平日所诵经卷,所研佛法,所用文字,可是中华汉文?”

    nbsp释德大师一怔,颔首:“确是汉文。佛经东传,多赖汉译,此乃法缘。”

    nbsp宋青书点头,继续道:“再遥想千年之前,秦始皇派大将赵佗平定百越,设立郡县,将中原礼乐文明、农耕技术带入岭南,包括这安南之地,可曾压迫奴役当地民众?至大汉强盛,于此处设立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兴教化,修水利,通商贾,可曾视越人为异类而苛待之?中原与安南,血脉文化交流千年,早已水乳交融。我天朝上国所求,非是暴虐吞并,乃是文化认同,秩序一统,普惠天下众生,共筑太平盛世。”

    nbsp他语气渐转沉凝:“蒙元蛮夷,窃据中原,暴虐无道,非我中华正统。如今我大明崛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乃是正统汉家江山重现世间。安南之地,自古与中国血脉相连,文化同源,如今正应弃暗投明,重归华夏文明大家庭,自此海晏河清,共享盛世荣光。此乃顺天应人,造福苍生之举,何罪之有?又何来‘强求吞并之说?难道大师认为,让安南百姓继续活在分裂、战乱与蒙昧之中,便是慈悲吗?”

    nbsp宋青书这一番话,引经据典,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以文化认同为纽带,以苍生福祉为诉求,层层递进,既驳斥了“吞并”之说,又高扬了“回归正统、共享太平”的大义,可谓堂堂正正,有理有据。

    nbsp释德大师听完,沉默良久,手中佛珠缓缓拨动。他不得不承认,宋青书所言,在很大程度上是事实。中原文化与安南的渊源极深,大明也确实与残暴的蒙元不同。他长叹一声:“阿弥陀佛……宋盟主雄辩,老衲受

第257章 佛前论道[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