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北宋:法学骄子的逆袭之路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18章 战备粮筹与锋芒初露[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拿起一块刚晒好的,递给水边的农兵,“北方冷,这糕揣在怀里,饿了就啃一口,比带干粮方便。”nbsp农兵们边晒边聊,有人问:“李师傅,咱们做这么多糕,是要去打辽人吗?”nbsp李四笑着点头:“等开春,这些糕就能跟着大军去北方,让辽人看看咱们淮西的能耐。”

    nbsp午后的风带着凉意掠过泗州,李四让人将晒好的慈姑糕装瓮。瓮底铺着干燥的樟树叶,“樟木味能防虫,”nbsp他用木盖将瓮口盖严,再用桑皮纸密封,“每瓮装两百块,刚好够五十个士兵吃一天。”nbsp装瓮时,有个叫王阿福的农兵格外细心,他发现有块糕没晒透,赶紧挑出来重新晒:“李师傅说过,一块糕坏了,整瓮都可能发霉,咱可不能误了大事。”nbsp李四看在眼里,记在心里nbsp——nbsp这王阿福做事踏实,将来北伐时,是个能管粮囤的好苗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楚州的书房里,王晏之正在给朝廷写《淮西战备粮疏》。他在疏中详细写了耐盐禾和野慈姑的产量:“淮西六路共收耐盐禾一万五千石,可充十万大军三月之粮;野慈姑糕三万斤,可作斥候、骑兵单兵干粮。”nbsp还附上了粮道防御图:“濠州至楚州、泗州至楚州粮道,已设烽燧十一座、防御堡五处,配备粮道兵两百人、斥候五十人,可防小规模骑兵袭扰。”nbsp写完后,他让宝儿将疏文用蜡丸封好,派快马送往开封nbsp——nbsp这是他第一次以nbsp“淮西转运副使”nbsp的身份,向朝廷汇报北伐战备,字里行间都透着nbsp“以粮固防、为北伐练兵”nbsp的决心。

    nbsp傍晚的霞光给楚州的粮仓镀上金边,王晏之带着宝儿、陈老汉巡视粮囤。仓库里的粮袋堆得像小山,每个袋上的编号在油灯下清晰可见;地窖里的慈姑糕瓮排列整齐,樟树叶的清香混着粮食的气息,让人心里踏实。“再过一月,这些粮就要运往前线了。”nbsp王晏之望着粮囤,“张三在濠州练粮道兵,李四在泗州练农兵,哈桑在选斥候,咱们淮西的人,将来都是北伐的骨干。”nbsp陈老汉笑着点头:“大人放心,咱淮西的粮,能让大军吃到燕云去;咱淮西的人,能跟着大人把辽人赶回老家。”

    nbsp深夜的楚州,粮道兵的训练还在继续。哈桑带着李二郎等五十人,在仓库旁的空地上演练nbsp“粮车防御”。粮车被圈成圆形,拒马阵摆在圈外,粮道兵们握着竹矛站在车旁,眼神坚定。“记住,你们守护的不是粮,是北伐的希望。”nbsp哈桑的声音在夜色中格外清晰,“将来北伐时,你们就是大军的生命线,不能出一点差错。”nbsp李二郎握着竹矛的手更紧了,他想起家里的老娘,想起今年种的耐盐禾,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护好粮道,跟着大人去北方,让更多人能吃上安稳饭。

    nbsp泗州的地窖里,李四还在检查慈姑糕的储存情况。他用手摸了摸瓮壁,干燥发凉,“这样能存到开春。”nbsp他在账本上记下:“泗州共储慈姑糕五万斤,分二十五个陶瓮,编号泗字壹至贰拾伍。”nbsp地窖外,农兵们的鼾声此起彼伏,王阿福还在整理晒好的慈姑糕,他把每块糕都摆得整整齐齐,像在守护什么珍宝。

    nbsp濠州的防御堡里,张三和狗剩还在检查烽燧。硫磺和草木灰已备好,放在烽燧旁的陶盆里,“只要有动静,咱这烟一冒,楚州那边就能看见。”nbsp张三望着远处的粮道,月光下,拒马阵的影子像一道道黑色的屏障,“明年开春,辽人要是敢来,就让他们尝尝咱淮西的厉害。”nbsp狗剩握着手里的短刀,兴奋地说:“张师傅,到时候我也要去护粮,跟着哈桑大哥杀辽骑!”

    nbsp这一夜,楚州、濠州、泗州的灯火都亮到很晚。粮囤里的耐盐禾在沉睡,陶瓮里的慈姑糕在积蓄能量,被选中的粮道兵、农兵、斥候在训练中成长。北伐的大幕还未拉开,但从这些细微的动作里,从每个人坚定的眼神里,已能看到那支即将北上的大军的锋芒nbsp——nbsp他们带着淮西的粮食,带着淮西人的希望,正一步步朝着nbsp“收复燕云、实现大一统”nbsp的目标靠近。

    喜欢。

第418章 战备粮筹与锋芒初露[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