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北宋:法学骄子的逆袭之路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12章 抽穗见颖与球茎敛实[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bsp他在《抽穗记录》上写下,“千粒重预计二十五克,比去年楚州的还高,”nbsp王老实凑过来看,发现穗子的排列格外整齐:“这都多亏了张三师傅教的行距株距,”nbsp他笑得眼角堆起皱纹。

    nbsp泗州的仓库里,早熟的野慈姑被分层存放,每层铺着干燥的稻草:“要通风换气,”nbsp李四打开仓库的气窗,“每天翻一次,防止发热,”nbsp他拿起一个球茎,剥去外层泥壳,露出洁白的肉质:“可以煮一锅尝尝了,”nbsp村民们架起铁锅,球茎切块后加水煮熟,掀开锅盖时,清香四溢,尝一口,粉糯甘甜,比去年的老品种更胜一筹。

    nbsp深夜的月光洒满濠州,耐盐禾的穗子在月下泛着银光。张三巡视田埂,防倒架在风中发出轻微的nbsp“咯吱”nbsp声,却稳如磐石。他用手触摸颖壳,感受到谷粒在其中微微颤动nbsp——nbsp那是淀粉积累的最后冲刺。远处的打谷场已清扫干净,石碾子上的桐油在月光下闪着亮,只等穗子成熟。

    nbsp黎明的薄雾中,泗州的村民们继续采收晚熟的野慈姑。李四发现部分球茎顶端已长出新叶:“这是要发芽了,”nbsp他让人加快采收,“再不收就老了,”nbsp球茎被运到晒场,剥开泥壳后晾晒:“晒一日能去三成水分,”nbsp晒场上的球茎像铺开的紫白相间的花毯,在晨光中散发着泥土的清香。

    nbsp上午的阳光温暖和煦,濠州的耐盐禾穗子开始泛黄。张三让人给禾苗喷施nbsp“壮粒剂”,用骨粉、草木灰和清水调配,溶液呈淡褐色:“这剂要喷在穗部,”nbsp他用喷壶均匀喷洒,“能让谷粒更饱满,”nbsp喷过的穗子在阳光下泛着油光,颖壳边缘已出现淡淡的金色。狗剩数着穗粒:“每穗有一百二十粒,比普通稻子多三成!”

    nbsp泗州的野慈姑采收已近尾声,仓库里堆起小山似的球茎。李四让人将球茎按大小分级,大的装陶瓮储存,小的清洗后腌制:“这腌球茎能存到来年春天,”nbsp他指导着用盐水浸泡,“盐要放足,每百斤球茎十斤盐,”nbsp陶瓮里的球茎层层码放,每层撒层花椒:“花椒能防虫,还提味。”

    nbsp午后的南风带着丰收的气息掠过两地田野。濠州的耐盐禾穗子金黄饱满,随风起伏如金色的海洋;泗州的沼泽地空旷了许多,只留下晚收的野慈姑叶片在风中摇曳。张三和李四在驿馆相遇,交换着采收数据:“濠州耐盐禾预计亩产一石二斗,”“泗州野慈姑亩产三千斤,”nbsp两人相视一笑,所有的辛劳都在这数字中有了回报。

    nbsp傍晚的夕阳将天空染成金红,濠州的村民们在田埂上插满彩旗,泗州的晒场上响起了欢笑声。张三望着金黄的稻穗,想起了楚州的陈老汉;李四看着成堆的球茎,念起了宝儿的叮嘱。远方的楚州,王晏之收到了两地的捷报,他站在窗前,仿佛已看到淮西大地上,新粮堆满仓廪的景象。

    nbsp夜色渐深,两地的田野都安静下来。耐盐禾的穗子在月下等待收割,野慈姑的球茎在仓库中积蓄能量。农人们的梦里,是石碾子转动的吱呀声,是陶瓮封存的脆响,是新粮入仓时,那令人心安的沉甸甸的分量。

    喜欢。

第412章 抽穗见颖与球茎敛实[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