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北宋:法学骄子的逆袭之路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77章 温差波动与播种备办[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用指甲刮时能剥落,露出健康的表皮,根须的生长未受影响,依旧洁白粗壮。

    nbsp王晏之带着幕僚检查浸种缸,耐盐禾的种子已浸足十二个时辰,种皮完全变软,用手指能轻松捏出乳白的胚乳。“可以捞出来了!”nbsp他让人准备竹筐,将种子沥干水分,“沥干后要拌上草木灰,既能防虫害,又能让种子表面变粗糙,方便播种时抓握,不会从指缝漏走。”nbsp幕僚们记录下拌灰的比例:“种子十斤,草木灰一斤,搅拌至每粒种子都裹上灰层”,与《异域粮谱》中nbsp“拌灰防虫法”nbsp的记载完全吻合。

    nbsp夜幕降临时,仓库外的温度再次降至十度,比正午低了七度,形成明显的昼夜温差。宝儿让人将温床的马粪翻动一遍,增加透气性,发酵产生的温度能维持在十五度左右,“这叫‘夜补温,就像给芽体盖被子,不能让它们冻着。”nbsp她检查《异域粮谱》的新记录,在nbsp“温差应对”nbsp栏下补充:“晨覆稻壳防霜,午移中架控温,夜翻马粪补热”,字迹被油灯熏得微褐,却比任何标记都清晰。

    nbsp哈桑在角落处理变异种子,这些种子的芽体比普通种子粗壮,却也因温差出现轻微的弯曲。他用细麻线将芽体轻轻绑在竹条上,固定成直立状态:“这些变异种长得快,得帮它们‘站nbspstraight,不然长歪了影响扎根。”nbsp麻线的松紧恰到好处,既能矫正方向,又不阻碍生长,芽体在固定后渐渐挺直,茎秆的韧性明显增强,比未固定的更能抵御夜间的凉风。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nbsp田间的农人们趁着夜色撒下基肥,腐熟的牛羊粪与草木灰混合,均匀地铺在畦面上,粪肥的气息与泥土的腥味混合,形成独特的nbsp“养分味”。陈老汉用锄头将肥料轻翻入土,深度约三寸,“这叫‘肥打底,让肥料在土里发酵,等播种时正好能被苗根吸收,就像给孩子喂奶前先熬好米糊。”nbsp他的锄头起落均匀,翻土的痕迹如同整齐的波浪,与畦面的走向保持一致。

    nbsp黎明时分,仓库的温度回升至十二度,野慈姑的芽体已长至一寸半,根须深入稻壳层,将松散的稻壳编织成紧实的网络。早熟麦的芽体直立挺拔,茎秆泛着健康的淡绿,变异种子的芽体更是粗壮,麻线已能松开而不弯曲。宝儿站在温床边,望着这些充满生机的幼苗,仿佛看到了田野里的未来景象nbsp——nbsp耐盐禾在滩涂泛着红褐,野慈姑在沼泽挺着翠绿,早熟麦在丘陵扬起金黄。

    nbsp农人们将浸好的耐盐禾种子装入特制的播种袋,袋子用粗麻布缝制,底部有细小的漏孔,能控制播种量。王晏之的幕僚拿着《播种方位图》,在田间插上更详细的标记,标明每畦的播种量和间距:“耐盐禾每畦播三行,行距一尺;野慈姑每穴放两株,穴距八寸;早熟麦撒播要匀,每亩用种两斗。”nbsp这些数据经过反复测算,既考虑了作物特性,又结合了泉州的土壤肥力,如同为土地制定的nbsp“营养餐单”。

    nbsp仓库的门在晨光中敞开,带着肥料气息的风涌入,与种子的清香交织。宝儿将《异域粮谱》合上,封皮上的nbsp“春播备办”nbsp四个大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她知道,经过这一番细致的准备,无论接下来的天气如何变化,这些种子都已做好了扎根土地的准备。田间的畦面在晨露中泛着光,如同等待书写的空白纸张,而种子,就是即将落下的第一笔,预示着丰收的篇章即将开启。

    喜欢。

第377章 温差波动与播种备办[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