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北宋:法学骄子的逆袭之路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69章 试种作物的成熟与收获[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晨霜在耐盐禾的穗尖凝结成细小的冰晶,比秋雨时的露水更冷冽,阳光照在上面,折射出的光芒如同散落的碎钻,与穗子的红褐色形成鲜明对比。宝儿站在洛阳江滩涂的田埂上,手中的《异域粮谱》被风掀起,恰好停在记录耐盐禾nbsp“抽穗期”nbsp的那一页,纸上标注的nbsp“预计成熟期”nbsp已被红笔圈出,旁边添了新的批注:“台风后早熟五日,因秋雨促生长”,字迹比之前的记录更沉稳,仿佛也沾染了收获的喜悦。

    nbsp“夫人,耐盐禾的穗子垂到泥里了!”nbsp哈桑举着镰刀跑来,刀刃上还沾着新鲜的秸秆汁液,“陈老汉说这是‘笑弯了腰,穗粒饱满得快把壳撑破了,您看这沉甸甸的,一穗抵得上本地糯稻两穗的分量!”nbsp他说得没错,随手摘下一穗耐盐禾,用手掌轻轻揉搓,谷粒脱壳而出,呈淡红色,比在河口湿地时的颗粒更大,质地也更坚硬,放在口中咀嚼,除了淡淡的咸味,还多了一丝稻米的清香,显然是吸收了泉州土壤中的养分。

    nbsp农人们开始收割耐盐禾,他们使用的镰刀比收割本地稻子的更锋利,刀刃呈弧形,这是根据耐盐禾秸秆较坚韧的特性特意打磨的。收割的景象热闹而有序:年轻力壮的男子负责割穗,女子们则蹲在田埂上脱粒,孩子们捡拾掉落的谷粒,他们的笑声与镰刀割草的nbsp“沙沙”nbsp声、脱粒的nbsp“砰砰”nbsp声交织在一起,形成独特的nbsp“丰收交响曲”。陈老汉站在田埂高处,指挥着大家将脱好的谷粒装进麻袋,麻袋上印着的nbsp“丰”nbsp字被谷粒撑得鼓鼓的,与去年空瘪的粮袋形成鲜明对比。

    nbsp王晏之带着幕僚来到滩涂,亲自称重新收获的耐盐禾:“一亩产三石七斗!”nbsp他的声音里带着惊喜,比预估的三石五斗还多了两斗,“按此计算,五千亩滩涂就能收获一万八千五百石粮食,足够泉州城所有灾民吃上半年了!”nbsp他让人将耐盐禾的谷粒与本地糯稻的谷粒放在一起对比,耐盐禾的谷粒虽小,却更饱满,重量也更沉,幕僚在记录册上写道:“耐盐禾,质优、耐逆性强,宜推广于沿海滩涂。”

    nbsp城北沼泽地的野慈姑也到了收获的时节,与耐盐禾的热闹收割不同,这里的收获更像是一场nbsp“寻宝”。农人们拿着特制的铁耙,在湿润的泥地里轻轻挖掘,铁耙的齿间距比挖莲藕的更宽,这是为了避免损伤野慈姑的球茎。陈老汉第一个挖到完整的球茎,他用清水冲洗干净,球茎呈椭圆形,比在泥炭沼泽时的更大,表面光滑,带着淡淡的紫色痕迹,那是台风后快速生长留下的印记。

    nbsp“这球茎炖肉最香!”nbsp陈老汉笑着说,他用刀将球茎切开,里面的肉质呈白色,质地细腻,比本地的慈姑更粉嫩,“去年饥荒时,要是有这东西,不知能救活多少人。”nbsp他让人将野慈姑的球茎称重,最大的一颗竟有半斤重,比预估的重量多了近三成,这让王晏之更加坚定了推广的决心:“城北沼泽地可扩种万亩,按此产量,能再养活两成灾民,野慈姑耐涝,适合在多水的地区推广。”

    nbsp丘陵地的早熟麦早已收割完毕,农人们正在筛选麦粒,他们用的筛子比筛选本地小麦的更细密,这是因为早熟麦的麦粒较小。筛出的麦粒呈金黄色,比在海峡时的更饱满,用牙咬开,里面的果仁呈乳白色,富含淀粉,散发着淡淡的麦香。陈老汉

第369章 试种作物的成熟与收获[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