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冲积平原与水生粮种[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在吸收水分后进入快速成熟期。
nbsp在土丘边缘的淤泥中,船员们有了意外发现。一层暴露的淤泥里,散落着许多陶制的菱角形容器,与刚采摘的野菱形状几乎一致,显然是模仿果实烧制的。其中一个容器里残留着碳化的菱角仁,质地与新鲜果仁相似,只是颜色发黑,容器外壁刻着nbsp“菱”nbsp字,字体与之前发现的nbsp“藜”“沙豆”nbsp同属一种风格,笔画间还沾着细小的淤泥颗粒,显然是长期埋在土中的痕迹。
nbsp“这些容器是按水位线摆放的。”nbsp宝儿观察土丘的剖面,不同深度的土层中都有类似的陶制容器,最底层的距今最久,形状也最接近野生菱角,“说明他们不仅采集野菱,还在观察其生长规律,容器的大小变化恰好反映了人工选育的过程nbsp——nbsp从瘦小的野生种到饱满的栽培种,至少经过了三代人的改良。”nbsp她让人将碳化菱仁与新鲜果仁对比,发现两者的淀粉含量相差近两成,证明人工选育能显着提升其食用价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夜幕降临时,暴雨渐渐停歇,冲积平原的水面平静下来,月光照在野菱的叶片上,反射出银色的光,与水下的星光相互辉映,形成nbsp“水上水下双星空”nbsp的奇景。船员们在土丘上搭起临时营地,用芦苇和野菱的茎秆搭建棚子,棚顶的缝隙能漏下月光,照亮地面上摊开的海图nbsp——nbsp图上用深绿色圆点标记野菱生长区,蓝色曲线画出洪水淹没的最高水位,红色箭头注明土丘的分布,旁边还附上野菱叶片的素描,特意标出中心的凹陷和排水槽结构。
nbsp宝儿借着月光,在海图上详细记录野菱的特性:“叶呈圆盾形,果有双角,耐淹期三个月,淀粉含量高,适合在低洼湿地、湖区推广”,并与之前收集的耐湿豆种对比,批注:“湿生三级(较黧豆耐涝性弱,但生长周期更短)”。她让人将收集的野菱果分成四份,分别用草木灰腌制、清水浸泡、干燥储存、带壳鲜存四种方式处理,对比不同保存方法下的果仁品质,为日后的运输和种植提供数据支持。
nbsp深夜的冲积平原格外安静,只有水流穿过植物茎秆的nbsp“潺潺”nbsp声,和远处偶尔传来的鱼跃声。宝儿趴在棚边观察野菱的夜间状态,发现它们的气孔在夜间完全开放,吸收空气中的氧气,弥补水下缺氧的不足,叶片的边缘会微微上翘,加快水分蒸发,这种nbsp“昼闭夜开”nbsp的呼吸策略,是它们适应水淹环境的重要机制,展现出对复杂气候的精准适应。
nbsp黎明时分,收集的野菱果已装满五个陶制容器,船员们用桐油布将容器密封,再用绳子捆扎在舱底的nbsp“水生区”,与耐湿粟种、黧豆形成nbsp“湿润带”,与西侧的nbsp“干旱带”nbsp形成鲜明对比。老舵手则在土丘最高处做了个标记,用石块堆成菱角形状,顶端插着一束带果的野菱茎秆,在晨风中轻轻摇晃,标记着这片藏着水生粮种的冲积平原。
nbsp船队离开时,朝阳正从东方升起,金色的阳光将水面染成橙红色,野菱的叶片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如同无数面小镜子反射着光芒。回望这片被洪水滋养的土地,船员们的脸上虽带着疲惫,却难掩收获的喜悦nbsp——nbsp他们不仅找到了适应周期性水淹的野菱,更在海图上又添了关键一笔,这些记录与之前的粮种数据相互补充,渐渐织成一张覆盖不同气候带的nbsp“作物图谱”。
nbsp船帆再次鼓满风,带着新的收获和更厚重的海图,继续朝着归途的方向驶去。甲板上的粮种容器已按nbsp“干旱nbsp—nbsp湿润nbsp—nbsp水生”nbsp的顺序整齐排列,从沙棘豆、野藜麦到野菱、黧豆,八种作物如同八个不同的自然密码,记录着船队穿越山海的足迹。宝儿望着远方的海平面,心中明白,这些从水中、沙里、石缝中寻来的种子,终将在中原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为天下一统后的粮仓打下最坚实的基础,而这段远洋探索的历程,也将成为刻在海图与土地上的永恒印记。
喜欢。
第360章 冲积平原与水生粮种[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