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北宋:法学骄子的逆袭之路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358章 沙质海岸与耐沙豆种[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烫的沙子,换了早熟麦早被烤死了,它倒像没事人一样,还能结籽。”nbsp他说得没错,检查沙暴过后的植株,虽然表面覆盖着一层沙粒,却丝毫没有影响生长,豆荚依旧饱满,甚至有新的花苞在沙粒中绽放,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

    nbsp在一处较大的沙丘背后,船员们有了重大发现。沙丘的断面暴露着一层灰褐色的土层,其中夹杂着许多陶片和木炭,显然是古代先民的定居点。清理后,露出一个圆形的坑穴,里面散落着十几个陶豆,其中一个保存完好的陶豆里,装满了碳化的沙棘豆,籽粒形状与新鲜的完全一致,只是颜色发黑,陶豆的外壁刻着nbsp“沙豆”nbsp二字,字体与之前发现的nbsp“水豆”“速麦”nbsp同属一种风格,显然是同一族群的文字。

    nbsp“这些陶豆的摆放有规律。”nbsp宝儿观察坑穴的布局,陶豆沿坑壁呈放射状排列,间距相等,坑底铺着一层厚厚的干草,显然是为了防潮和隔热,“说明他们不仅采集这种豆子,还进行了人工种植,而且懂得储存方法,这些碳化的豆子经过测定,保存时间至少有五十年,却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发芽潜力。”nbsp她让人将碳化的沙棘豆与新鲜种子对比,发现两者的基因特性基本一致,证明这种作物的稳定性极强,经过长期种植和储存,仍能保持优良的特性。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夜幕降临时,沙质海岸的温度骤降,昼夜温差达二十度,船员们不得不燃起篝火取暖。沙丘在月光下泛着银白色的光,如同沉睡的巨兽,偶尔有风吹过,沙子流动的声音如同低语,与白天的狂暴截然不同。宝儿借着篝火的光,在海图上详细标注:用黄色圆点标记沙棘豆生长区,红色箭头画出沙暴的路径,蓝色曲线注明昼夜温差的范围,旁边附上豆荚的素描,特意标出表面的黏液层和绒毛的细节。

    nbsp她让人将收集的沙棘豆分成四份,分别用干燥的沙子、木炭、麻布和陶罐密封四种方式保存,对比不同环境下的保存效果。同时,还记录了沙棘豆与其他作物的对比数据:比耐旱豇豆更耐沙,比耐盐禾更耐旱,适合在西北沙漠和沙质海岸种植,产量虽不及普通豆类,却能在极端环境下生存,是重要的救荒粮种。

    nbsp深夜的沙质海岸格外安静,只有偶尔的风声和远处海浪的声音。宝儿趴在篝火旁观察沙棘豆的夜间状态,发现它们的呼吸作用明显减弱,叶片完全闭合,将水分锁在体内,根须则在沙中缓慢生长,吸收夜间的露水和潮气,为次日的生长积蓄力量。这种nbsp“昼闭夜张”nbsp的生长节奏,是它们适应极端温差的重要策略,展现出对环境的精准适应。

    nbsp黎明时分,收集的沙棘豆已装满四个陶豆,船员们用麻布将陶豆包裹严实,再用绳子捆扎在舱底,防止在航行中晃动。老舵手则在沙丘上做了个标记,用石头堆成一个简单的圆锥形,顶端插着一束沙棘豆的茎秆,在晨风中微微摇晃,标记着这片藏着耐沙豆种的海岸。

    nbsp船队离开沙质海岸时,朝阳正从海平面升起,金色的阳光照在沙丘上,将沙子染成金黄色,如同流淌的黄金。回望那些生长在沙中的沙棘豆,它们仿佛在向船队挥手告别,又像是在坚守这片贫瘠的土地,等待着下一次被发现。船员们的脸上虽带着疲惫,却难掩收获的喜悦nbsp——nbsp他们不仅找到了珍贵的耐沙豆种,更在海图上又添了一笔宝贵的记录,这些发现将为中原的农业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nbsp船帆再次鼓满风,带着新的收获和更丰富的海图记录,继续朝着下一片海域驶去。甲板上,装着沙棘豆的陶豆与之前收集的粮种整齐排列,七个容器如同七颗明珠,串联起从海洋到陆地、从湿润到干旱、从盐碱到沙质的生存智慧。宝儿望着远方的海平面,心中明白,这些从沙中寻来的耐沙豆种,终将在中原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为那些饱受沙漠化之苦的百姓带来丰收的希望,而这段航海的历程,也将成为天下一统最坚实的基石。

    喜欢。

第358章 沙质海岸与耐沙豆种[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