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溪海交汇与耐寒粮种[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即使最娇嫩的新叶也只是边缘微微发紫,没有出现冻伤的痕迹,显然有很强的抗寒能力,叶片细胞中可能含有特殊的抗冻物质。
nbsp在溪流上游的一处平缓谷地,船员们有了更重要的发现。几块巨大的灰岩下,掩藏着一个半圆形的石屋遗迹,墙体由不规则的石块堆砌而成,门口还保留着磨损的石阶,显然是古代先民的居所。石屋内的地面上,散落着十几个陶瓮,其中一个完好的瓮里装满了碳化的荞麦籽,籽粒虽已发黑,形状却与新鲜的野荞麦完全一致,瓮壁上刻着的nbsp“荞”nbsp字,笔画与之前发现的nbsp“粟”“豇”nbsp同出一辙,显然是同一族群的文字。
nbsp“这些瓮是按规律摆放的。”nbsp宝儿仔细观察石屋的布局,陶瓮沿墙壁呈弧形排列,间距相等,瓮底的磨损程度一致,“说明他们有储存粮食的习惯,而且这些荞麦是特意挑选的,籽粒比野生的更饱满,显然经过人工选育。”nbsp她让人将碳化荞麦与新鲜种子对比,发现两者的千粒重相差不到一成,证明这种作物的遗传特性十分稳定,经过数百年依然保持着优良品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夜幕降临时,溪流的水温骤降,水面泛起薄薄的雾气,与海面上的咸雾在入海口交汇,形成奇特的混合雾,既带着山涧的清冽,又含着海洋的咸涩。船员们在石屋遗迹旁搭起营地,用阔叶乔木的枝干燃起篝火,火焰映照着灰岩上的古老刻痕,其中一幅图案格外清晰:一群人正将荞麦籽撒向石缝,旁边画着太阳和月亮,显然是在记录播种与昼夜变化的关系,与他们今日的观察不谋而合。
nbsp宝儿借着篝火的光,在海图上详细标注:用蓝色圆点标记野荞麦生长区,红色线条画出溪流的走向,黑色曲线注明昼夜温差的范围,旁边特意记下nbsp“叶呈三角、耐寒、喜阳、耐贫瘠”nbsp等特性,还附上一幅简单的植株素描,叶片的锯齿形状与实际尺寸丝毫不差。她让人将收集的荞麦籽分成三份,一份用硫磺和草木灰混合保存,一份装入陶罐埋在溪流边的沙地里,还有一份放在船上的阴凉处,对比不同保存方式的效果,为日后带回中原积累数据。
nbsp深夜的溪流入海口格外安静,只有水流撞击礁石的nbsp“哗哗”nbsp声,和远处海鸟偶尔的啼鸣。宝儿趴在营地边观察野荞麦的夜间状态,发现它们的叶片会紧紧贴在茎秆上,减少热量散失,根须则在湿润的石缝中继续生长,即使在低温环境下也没有停止活动,仿佛在为迎接黎明的阳光积蓄力量。这种对环境的精准适应,让她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这些看似平凡的植物,早已在漫长的岁月中,练就了一身应对各种极端气候的本领。
nbsp黎明时分,收集的荞麦籽已装满三个陶瓮,船员们用树皮和麻布将瓮口密封,小心翼翼地搬运上船。老舵手则在石屋的灰岩上做了个永久标记,用凿子将野荞麦的图案刻在石壁上,与古代先民的刻痕并排,新痕与旧痕交相辉映,仿佛跨越时空的对话,记录着人类与这种作物的不解之缘。
nbsp船队离开溪海交汇地时,朝阳正从丘陵的缝隙中升起,金色的阳光穿过薄雾,将溪流与海洋染成一片辉煌。回望那片生长着野荞麦的谷地,石屋遗迹在阳光下若隐若现,仿佛在诉说着古代先民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往事。船员们的脸上虽带着疲惫,却难掩内心的激动nbsp——nbsp他们不仅找到了珍贵的耐寒粮种,更在海图上又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发现将为中原的农业发展带来新的希望。
nbsp船帆再次鼓满风,带着新的收获和更丰富的海图记录,继续朝着下一片未知的海域驶去。甲板上,装着野荞麦的陶瓮与耐盐禾种、耐涝粟种、耐旱豇豆并排摆放,四个容器代表着四种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智慧,它们在颠簸中相互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各自的故事。宝儿望着远方的海平面,心中充满了期待,她知道,这些从溪流石缝中寻来的耐寒种子,终将在中原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为那些饱受霜冻之苦的地区带来丰收的喜悦,而这份来自海洋与山地的馈赠,也将成为天下一统的坚实基础。
喜欢。
第355章 溪海交汇与耐寒粮种[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