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越北宋:法学骄子的逆袭之路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35章 女儿教育与商业传承思考[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意延请汴京太学的儒者为宝儿授课,每日卯时便见小姑娘正襟危坐,认真研习《论语》《孟子》。某个雪夜,宝儿捧着《盐铁论》皱起眉头:“御史大夫说‘商者,国之蠹也,可爹爹和商户们明明在造福百姓呀!”nbsp林宇放下手中的《清明上河图》摹本,指着画中鳞次栉比的商铺:“此图绘尽汴河商韵,若没有商人通运货、兴百业,哪来这‘暖风熏得游人醉的盛世?记住,任何行业皆有其道,关键在‘致良知三字。”

    nbsp为了让宝儿体会商业与民生的联结,林宇带她走访安平县的街巷作坊。在豆腐坊,宝儿看着黄豆磨浆、点卤成脑的过程,忽然想起《齐民要术》中的记载,便蹲在灶台边算起成本账:“十斤黄豆出二十斤豆腐,每斤卖五文,除去豆钱、柴火钱,竟能赚三十文!”nbsp豆腐坊王婆笑着塞给她一块热乎的豆腐:“小娘子算得精,可这营生靠的不是算计,是五更天磨豆的辛苦。”

    nbsp随着年岁增长,宝儿开始尝试独立策划商业项目。她注意到县学学子常为笔墨纸砚的采购发愁,便发起nbsp“文房雅集”nbsp活动:联络笔墨庄、纸坊推出学子特惠套餐,又请来书画名家现场题字,凡购满十贯文房用品者可获赠名家扇面。活动首日便售出三百套笔墨,结余银两用以为县学购置典籍,真正做到nbsp“取之于商,用之于民”。

    nbsp看着女儿在nbsp“文房雅集”nbsp现场有条不紊地调度伙计、核对账目,林宇忽然想起自己初入仕途时的青涩。那日散场后,宝儿递来一块薄荷糕,眼睛亮得像星子:“爹爹,我发现学子们都喜欢带山水纹样的信笺,下次我们可以请画工设计‘安平十二景系列,说不定能卖到临安去!”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nbsp夜深人静时,林宇在日记中写下:“世人皆言‘女子无才便是德,却不知商道传承不分男女。宝儿今日之见,已初显‘观时变,求富益的智慧。吾虽望其知诗书、明礼仪,更望其能承商道之魂nbsp——nbsp非为聚财,而为通天下之货,便天下之民。”nbsp窗外,月光透过窗棂洒在宝儿新做的nbsp“水力纺车”nbsp模型上,竹篾的纹路清晰可见,正如她日渐清晰的商业思维,在岁月中慢慢成型。

    nbsp又是一年荷花开,林宇带着宝儿登上青螺山。山脚下的nbsp“茶田迷宫”nbsp已扩建成五进院落,新增的nbsp“商贾故事馆”nbsp里,陈列着从战国猗顿到本朝寇准的经商典故。宝儿忽然指着远处的安平河,那里新修的石桥上刻着她提议的nbsp“通商惠民”nbsp四字:“爹爹,等我长大了,要让安平县的商路像这河水一样,四通八达,生生不息。”

    nbsp林宇望着女儿被山风吹起的衣角,想起她幼时蹲在废弃窑厂拨弄苔藓的模样。原来所谓传承,从来不是生硬的灌输,而是如春风化雨,让商业智慧与处世之道在孩子心中悄悄扎根。他伸手拂去她鬓角的草屑,轻声道:“傻孩子,你看这茶树每年抽新芽,商道也需代代出新。爹爹只盼你永远保有这份对商业的热爱与善意,便足矣。”

    nbsp暮色渐浓时,父女俩携手下山。宝儿忽然想起什么,从袖中掏出个布包,里面是她用零用钱买的《算学启蒙》:“爹爹,明日我们能去看铁器行新制的‘风力磨坊吗?我想算算它比传统石磨节省多少人力。”nbsp林宇笑着接过书,指尖触到她在扉页画的小算盘nbsp——nbsp原来有些种子,早已在不知不觉中,长成了参天大树。

    喜欢。

第235章 女儿教育与商业传承思考[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