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回1950:我为国家造核弹!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21章 上缴百门高射炮,首长麻了:扞卫东北领空[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妙书网]https://m.miaoshuwo.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此时。

    nbsp丹某东地区。

    nbsp在雷达基站落成后,接下来就是系统调试与联调。

    nbsp由专业的人员开机测试发射功率、信号频率、天线转动角度精度。

    nbsp验证能否正常发射电磁波并接收反射信号(可用气球等模拟目标)。

    nbsp然后检查数据处理功能(能否解析原始信号,计算目标距离、速度)、存储能力(能否保存历史数据)和控制功能(远程调整雷达扫描模式)。

    nbsp等等!

    nbsp接着,在雷达获取的原始信号传入计算机后,软件需在规定时间内(如毫秒级)完成处理,生成目标坐标、轨迹等信息,并在屏幕上显示。

    nbsp最后就是测试抗干扰能力。

    nbsp模拟电磁干扰、杂波(如地面反射信号),验证计算机算法能否过滤干扰,准确识别目标。

    nbsp检查处理后的数据能否稳定传输至指挥中心,无丢失或延迟。

    nbsp在连续运行系统(通常数周至数月),监测在不同天气(雷雨、高温)、时段(昼夜)下的稳定性,记录设备故障率、目标识别准确率、数据传输成功率等指标。

    nbsp“验收合格!”

    nbsp至此,东北地区的23个雷达基站正式投入运行(其他地区的还在建造中)!

    nbsp整个过程中,雷达是“眼睛”(负责探测),计算机是“大脑”(负责分析与控制)。

    nbsp二者的协同是陆基雷达站实现核心功能的关键,而选址、土建、配套系统则为其提供稳定的运行环境。

    nbsp很快,消息传到了林天的耳朵里。

    nbsp“没想到,我国的基建速度这么快?”林天有些意外。

    nbsp不过细想一下后,觉得也在情理之中。

    nbsp一般来说,建造陆基雷达站的时间主要取决于雷达类型和建设规模。

    nbsp如果是P波段大型有源相控阵雷达,其研发周期可能长达数年,涉及技术攻关、原型机测试等环节。

    nbsp但林天设计的雷达基站功能单一,只能预警和反馈,并且,最大探测距离只有100公里。

    nbsp保护东北边境线的安全还是没什么问题。

    nbsp加上五六十年代龙国已具备自主研制能力,例如1954年《气象观测暂行规范》统一了地面气象观测标准,说明目前雷达技术已相对成熟。

    nbsp到1966年后,龙国启动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建设,分阶段推进,初期建设周期以年为单位。

    nbsp所以,不到两个月内建造23个雷达基站不算慢。

    nbsp不过,林天不知道的是,雷达基站建造速度之所以这么快,主要是首长下达了死命令。

    nbsp同时,迫于鹰酱军舰来袭,必须尽快落实雷达预警的问题。

    nbsp大力出奇迹。

    nbsp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间,龙国可以爆发出惊人的速度。

    nbsp“喂,老赵……”林天拿起电话,问道:“50式100毫米高射炮生产任务完成了没有?”

    nbsp电话那头传来赵天明激动的声音:“厂长,早就完成了,目前,我们已经生产了120门高射炮!”

    nbsp“好!”林天十分满意赵天明的工作能力,随即:“做好交付的准备,有多少交付多少!”

    nbsp“是,厂长!”

    nbsp挂了电话后,林天的脑海泛起了提示音。 第121章 上缴百门高射炮,首长麻了:扞卫东北领空[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